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百萬英鎊觀后感

百萬英鎊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百萬英鎊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百萬英鎊觀后感

  這次,我看了一部《百萬英鎊》電影,它講述的是兩名英國人打賭,在英國一張百萬鈔票是不是萬能的?

  事實證明在當時的英國,有了百萬英鎊就能在英國人中受到盲目崇拜,阿諛奉承。而且我看的過程中,發現了這樣一個強烈對比。亨利·亞當斯剛來到英國,由於別人看到他衣着不整,吃頓飯都受人恥笑,可當他拿出那張一百萬英鎊支票時,店主立馬從瞧不起變成恭敬;在亨利·亞當斯定製衣服也是如此,從遭受鄙視到恭敬。從中,我可以看到當時的英國人盲目的拜金主義思想,有了錢就是最好,就是富翁,就要崇拜。之後亨利·亞當斯在住宿里丟了那張支票,輿論與媒體迅速炒作,買股票都是看亨利·亞當斯買的人迅速惱火,發現他是一個騙子,但後來找到了,人們迅速又投來尊敬的眼神,一個老太婆在亨利·亞當斯丟支票后,高呼:“你這個大騙子,毀了我的一生!”找到支票后,卻又叫:“上帝會保佑你的!”我又看出20世紀英國人過於注重錢,而不注重一個人的品質,這令我十分吃驚,我不僅感受到英國當時不良好的社會風氣,還為那時候窮人可憐。

  相比,當時的中國還處於淪陷,根本談不上金錢,也就是上海香港富裕城市稍微有錢。倫敦的風氣和中國的富裕城市的風氣極其相似,有錢就是最好,就得崇拜。可為什麼呢?難道就因為有錢?而失去人的良好品格?生活中,錢不是萬能的,為什麼兩國對錢的看法如此相同。我認為,錢雖然可以買來暫時在物質上的美好,但卻永遠買不來友誼等其他東西,俗話說得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和金錢一樣多,可時間比金錢重要多了。當時兩國人民的貧富相差觀應該差不多。錢象徵著地位,道德素養象徵一個人的真正內涵,兩者比較明顯道德素養更重要,但為什麼被人們看反了呢?因為人們看到了錢的好處,沒看到道德素養的好處,人們看到了錢可以帶來物質上的享受,道德素養卻什麼也沒有。事實相反,道德素養在無形當中會幫助你成為一個好人,你會為社會做貢獻,錢只會讓你為了錢而生活,讓你一味的鑽到錢眼裡,沒有半點好處。我們不應該是這樣,我們要讓自身道德素養提升,品質好了后,自然而然也能賺到錢,不是一舉兩得嗎?

  看了這部電影,我真正體會到錢在有些人里是多麼重要,而在有些人里卻不值得一提,造成這樣的原因,就是我剛才說的。我在生活中,不為賺錢而賺錢,要先提高個人道德素養,學會做人,才去學其它的。如果一個人連這點都不學好,還能走正業嗎?我長大后,要讓自己的素養水平越來越好,努力做一個好人!

  篇二:百萬英鎊觀后感

  《百萬英鎊》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主人公亨利·亞當斯是一位身無分文、饑寒交迫淪落於英國街頭的美國水手,他甚至要去撿路邊兒童玩髒了扔下的爛梨。也就在此時,一對想要打賭兄弟看出了他的貧窮與誠實,他們放心地將一百萬英鎊的支票交給了他。從此,他的地位一下子從地獄升到了天堂。人們對他點頭哈腰,卑躬屈膝,阿諛諂媚。首先,餐館得知他是百萬富翁之後態度驟變。接着,豪華賓館什麼時候付賬都行,高級制衣沒錢不付賬也送貨。而他也得以出沒上層社會,參加豪華派對,並且被各年齡段的女士們奉為有涵養的紳士……而在賓館女傭把他的支票藏起之後,人們的態度有從天上狠狠地跌回了地獄……

  馬克·吐溫先生 很好地運用了幽默滑稽的手法,生動有趣又入木三分地展現了金錢社會的世態炎涼,極具有諷刺意味。差不多一個世紀過去了,片中描寫的種種現象都存在於現實社會中,讓人聯想到當今社會中令人感慨萬千的種種現象。

  比如,雖然法律嚴打貪污腐敗,但事實情形是怪現象不僅屢禁不止,而且腐敗之風是愈燃愈旺。“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金錢的魅力實在太大了,有錢能使鬼推磨,有了錢,什麼事都好辦,人們也就無限地推崇金錢。

  另外,當你有錢時,親朋好友都來靠近你,認你,跟你套近乎,都是你的“親朋好友”;而當你窮困落魄時,那些所謂的“親朋好友”,個個都跟縮頭烏龜似的,一個比一個躲得遠,生怕你連累了他。這樣的時刻,甚至平時口口聲聲“最愛你”“永遠不分離”的女友也會借口離去。

  還有,貌似“有錢”、“闊”也能買到尊重似的, 身着筆挺西服,頭上鋥光瓦亮的人到哪都享受着笑臉相迎;而僕僕素素裝扮的人只能消受冷落和怠慢了。

  ……

  就像,電影裡面女主人公不為金錢,不在乎亨利·亞當斯的窮富,始終如一地堅持要跟他在一起一樣。希望,人們把金錢看得淡一些,因為,我覺得,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多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

  篇三:《百萬英鎊》觀后感

  一張極其普通的紙,只因幾個數字和印章,竟然產生了如此大的魔力。它不僅讓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小子過上了好日子,還在股市中呼風喚雨。一張百萬英鎊分文未變,所有的一切卻因之而變。

  作為影片的主角,亨利無疑是幸運的,我總覺得他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被動的出現。當主動申請救助被拒絕後,他被動的接受了那一百萬英鎊;當主動選擇衣物后,他又被動的接受了一大堆衣服;當主動向小姐解釋無用后,他又被動向大眾解釋這一切。

  通過影片處處強烈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所有人在看到那百萬英鎊支票之後那驚訝的眼神和極度諂媚的嘴臉。沒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先是以貌取人,然而最終極的,卻是以“錢”取人。

  貨幣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它的本質還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它的基本職能價值尺度,使一切東西都有了一個統一的兌換標準,它貌似使什麼都商品化,於是,拜金主義盛行。然而,當人們發現商品貨幣的流通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時,信用貨幣出現了。它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對於貨幣的依賴。百萬英鎊,便是這樣一種信用貨幣。貨幣是有支付功能的,但它的面值太大,大到亨利在日常生活中花銷的遠遠小於這個面值,於是,所有人都願意讓他欠着,因為有了“信用”。

  得知他投資“好希望”。所有人也都跟風而去,一個虛名,讓這支股票飈紅。當得知他沒有百萬英鎊后,一切的阿諛奉承消失了,他失去了“信用”,要他來還債的絡繹不絕,股票狂跌。即使他想使用自己真正的信用,告訴大家不要恐慌,但在沒有基於支票的基礎上,終是一場空。所以,當百萬英鎊重現時,一切似乎就又都回到了正軌,“好希望”再度獲得希望。

  記得一位老師曾經講過,金融業本是依託着經濟發展的,然而現在往往是本末倒置。在股市裡,亨利一分未投,竟獲得了三萬英鎊的利潤,而那個讓亨利挂名的金礦老闆,在真正投資的金礦上面虧得一塌糊塗,卻只用藉助一個頭銜,就得以扭轉乾坤。即使金礦沒有挖出金子,公司並沒有雄厚的實力依託,但支票就是金子,從此飛黃騰達。

  影片的結尾無疑是美好的,亨利收穫的愛情無疑是動人的。在對社會現實的極度諷刺之後,它也為資本主義社會保留了一絲希望,畢竟,還有真情是用錢買不到的,某些時候,它甚至阻礙了感情的交流。我一直認為錢不是萬惡之源,對金錢的佔有慾才是萬惡之源。錢不是萬能的,只希望在這個物慾膨脹的世界里,百萬英鎊能給更多的人以警示,以啟發……

  篇四:《百萬英鎊》觀后感

  一部基於馬克 吐溫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

  有意思的一個故事。經典的馬克 吐溫式風格:兩個英國有錢人從銀行拿出一張百萬英鎊的鈔票,藉此驗證各自理論並且打賭:一個認為,這樣一張鈔票對窮人毫無價值;另一個認為,僅擁有這樣一張鈔票(不兌現),就可以過上上等人的生活。於是把錢借給一個碰巧路過的、身無分文的美國水手。圍繞這個流落倫敦街頭的窮光蛋忽然之間得到了一張一百萬鎊的鈔票故事由此展開:他的生活由此而改變,周圍人的態度忽冷忽熱,鈔票得而復失、失而復得,薄薄一張寫着巨額數字的紙牽引着無數人的神經。

  1953 年的電影,所以拍攝手法現在看起來好像很誇張:明顯的舞台劇的痕迹;不多的場景,極少大外景,表演現在看來也似乎過於誇張不夠自然。具有很強的那個時代的特色。

  撇開以上種種,毫無疑問,這部電影還是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

  我們對於人的看法是不是真的好像電影里的絕大多數人那樣,會因為金錢而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喜劇的背後往往會有深刻的主題讓人思考。

  一開始,剛才還在覬覦地上一個梨的亨利( Henry Adams )去小飯店飽餐一頓后等待兩點的到來——約定打開信封的時間。在亨利毫無準備焦急地等待中,在飯店服務員的催促下,終於還是在兩點沒到的時候打開了信封,居然是張百萬面額的英鎊。亨利的反應相對於後面形形色色看到這張鈔票的人來說,還是相當淡定的——美國人大大咧咧毫不在乎的性格使然還是導演故意安排的對於英國刻板地有着嚴格等級制度的英國人的揶揄?

  亨利示意侍者沒有零錢希望可以賒帳,侍者看他一副窮酸樣子趾高氣揚地想要發飆,亨利從口袋裡掏出的錢讓他立馬傻了眼。演員舞台劇式的誇張表演把小人物看到巨額財富時的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底層的小人物怎會見過如此大額的鈔票?請他認為懂的人鑒定,小人物式的謹慎、小心翼翼。確定是真的之後,立刻對亨利的態度一百八十度轉彎:原來的不屑變為諂媚,剛才大吃一頓的豐盛菜肴也免單。如此高貴的客人來小店光顧可使小店蓬壁生輝……

  對於小人物來講,於自己不可企及的事物的態度,永遠帶有一種膜拜式的虔誠。財富更是“不可企及”事物的最好例子,財富的主人理所當然成為小人物尊敬的對象。就這一點而言,後面幫亨利定製了很多服裝的高級裁縫店,也是類似的狀況,誰有錢,就給予誰更好更貼心的服務。

  接下來亨利入住高級酒店,由熱心的裁縫告知酒店共工作的親戚並為其安排。亨利未到,酒店所有的工作人員就像打仗般整理、列隊歡迎、為他挑選最好的房間並強行讓一個長住的老紳士搬離準備給亨利的高級套間。這裡應該是電影為了追求效果所做的誇張吧。誇張的目的毫無疑問就是突出人們對於金錢的那種天然的友好。然後穿插了一個笑話:因為並沒看到亨利的模樣,加之親戚又交代客人是一個穿着古怪(而並非寒酸)的美國人,所以酒店的人誤把一個碰巧路過的馬戲團的美國人當作有百萬英鎊的亨利。也不問就對他禮遇有加,強行把他帶到了酒店。得知弄錯后居然態度很惡劣的想趕走他。

  怎麼看都像是鬧劇。完全就是酒店的人想象力豐富一相情願地以為,弄錯后不僅不道歉還很無禮。當然是伺候有錢、有地位的人,這樣才能體現酒店的高級,不是么?

  地位看來也不得不向巨額的財富低頭:有了錢,地位馬上隨之而來。就算是有教養幾代的貴族又怎麼樣,有些人眼裡,一個人的地位僅僅只是取決於他擁有財富(金錢)的多少,金錢越多也就意味着你的財富越多。還暈暈忽忽的亨利就這樣住進了高級套間。似乎還沒有找到當有錢人的狀態。

  誰又在乎呢?大家看來,他就是那個有着百萬英鎊的神秘年輕人,上流社會的人開始邀請他參加聚會,女士們似乎都被他的談吐教養深深折服——他是個有良好品德的人,他有極好的家教……上流社會的人爭相認識他,只是因為——他是那個有百萬英鎊的年輕人,他們甚至沒有看到過那張錢。看着些場景的時候覺得很滑稽。一種很強烈的諷刺:看看那些平日里自視不凡的人,居然對一個什麼也不是的年輕美國人如此熱心討好。

  ……

  然後關於錢不存在的謠言,引起人們對於亨利人品以及一切的懷疑。因為有百萬英鎊亨利的名字甚至被朋友用來註冊投資。百萬英鎊亨利,金礦的股票大漲特漲;沒有百萬英鎊的騙子亨利,股票開始狂跌……酒店要求結帳,裁縫店拿回一套套衣服,亨利幾天的生活就好像坐過山車般的刺激。

  末了,藏了鈔票的紳士還是把鈔票找出來給了亨利,緩解了他的壓力。典型的英式幽默。覺得老紳士很可愛。可以玩笑開得很過火,卻堅持自己原則。

  一張百萬英鎊引來的一系列故事。結局很完美:亨利除了賺了點錢還贏了愛情。兩個有錢人的打賭以這樣一種很難判斷的結果結束。個人看來,影片里的亨利和上流女的愛情比較沒必要,花了不少筆墨,效果卻未必如預期,可能是導演想讓觀眾們不那麼悲觀: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只盯着錢看的,還有錢買不到換不來的東西。但女演員的表演和故事發展真的不能讓人折服。

  最後結束的時候,想到這麼一句話:物質使人感到安全、實在、物質抽象成數字,數字的樂趣就是世俗的樂趣。成人世界的大多樂趣就是體現在數字上。我們忙於讓這些數字(如存款、房子的大小)增加的同時,可能失去的是一些更簡單更純粹的樂趣。

您正在瀏覽: 百萬英鎊觀后感
網友評論
百萬英鎊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