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標籤:語文教學

  篇一: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第一、注重理論學習和豐富專業知識。

  教學理念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理論支點,對教學有重要影響。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應該經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行為,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有關教學一般有三個心理學派:認知主義學派、人本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新課程改革的理論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我們要特別注意學習這一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教學設計。當然,每一種教學設計理論都有其優缺點,老師可借鑒各種理論的優點,或者交替使用,使教學方式多樣化。隨着課程改革的啟動,歷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更加趨於活躍,成果迭出。如,余偉民主編的《歷史教育展望》、聶幼犁主編的《歷史課程與教學論》、趙亞夫主編的“歷史新課程研究系列叢書”、白月橋的《歷史教學問題探討》等着作都有參考價值。此外,《歷史教學》雜誌開闢的“中學歷史課程改革及教材編寫”以及“關注新課改”等欄目的討論文章對更新教學理念也有幫助。

  第二、課堂案例分析。課堂案例分析素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分析自己的課堂,並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取長不短;三是在平時注意搜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值得推薦的是,由特級教師劉宗華與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教學法前輩孫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寫了《劉宗華歷史教學藝術與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一書。其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案例是教學理論、教學實踐取之不竭的源泉。

  第三、聽課。這裡的聽課不同與傳統的聽課。傳統的聽課目的比較單一,而且聽課之後幾乎沒有什麼評論。這裡說的聽課,不含有考核或權威指導成分,自由度較大。每聽完一節課,進行誠懇的評課,通過教師之間真誠的交流,有助於提高教學水平,無形中會促進歷史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

  第四、課後教學反思札記。

  課後教學反思札記,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好記憶不如爛筆頭,靈感往往來自剎那之間,及時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就是莫大的財富。養成書寫課後教學反思札記的好習慣,不但對教師筆頭工夫是種很好的鍛煉,而且也有利於提高教學水平。

  篇二: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在分析了教材之後,我覺得課本在沒有介紹英國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就講君主立憲制是如何確立的,不符合人的認知心理。於是,我把本課的授課思路確定為:是什麼(人物、地點、時間)——為什麼(原因,形成過程)——怎麼樣(意義、作用及做法)。首先給學生介紹英國政治制度及機構的運作,如首相是如何選舉產生的,一個重大的議題需要經過哪些環節的批准,這中間就涉及了代議制、責任內閣制、兩黨制等名詞了。弄清楚“是什麼”后,從練習中英國女王沒有實權引出新問題:“英王是不是一開始就沒有實權?”,引入課本,講述君主立憲政體的形成過程。

  反思

  一、成功之處:

  1、重新處理課本后,學生對英國政體有了清晰的認識。

  2、與時政相結合,引用了大量的時事材料,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做到教學為現實服務。

  3、授課過程中比較恰當的插入了情感教育的成分,在講到英國民主政治發展將近八百年歷史,引導學生不要妄自菲薄,新中國成立才六十周年,我們要正確看待自己國家與他國的差異,並努力去改善;在分析君主立憲制政體的進步性時,與君主專制進行比較,指出這是人類歷史的一大進步。

  二、不足之處:

  在對於西方政體中的君主立憲制與民主共和制、內閣制與總統制、單一制與複合制、兩黨制與多黨制介紹的不夠清楚,其實這幾種分法是交叉的,只是劃分標準不同。

  總結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新課改理念,把握歷史教育的特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關注師生的共同發展,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才能設計好教學,才能落實新課改的要求。做到這些,我想只有不斷的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只有從細微處慢慢的改變,真正做到有利於教師與學生水平的提高

  篇三: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首先請三名學生到講台有感情地朗誦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三篇《香港》、《澳門》、《台灣》(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點撥這三首詩的來歷,強調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心愿,由此導入新課。

  【說明:以文學情境導入新課,使學生在欣賞接受文學熏陶的基礎上感知統一對於中華民族的重要性,以上設計兼顧了歷史與文學的整合。】

  二、探究歷史,講授新課

  1、“一國兩制”的構想

  “一國兩制”基本內容可以讓學生用一兩句話闡釋,教師進一步點撥到:“一國兩制”首先是針對台灣問題提出的。自1949年蔣介石集團敗退台灣后,海峽兩岸對峙了將近三十年。台灣同胞在與大陸分離的這30年中,儘管已經逐步接受了資本主義思想意識,但也從未忘記他們是炎黃子孫。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才正式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播放有關視頻)

  但“一國兩制”開始由構想進入實踐首先被運用於解決香港問題,由此引入到第二子目內容。

  【說明:學生在政治課學過“一國兩制”有關知識,這一概念比較熟悉,因此設計該教學環節時採取了讓學生用自己一兩句話概括即可】

  2、香港、澳門回歸祖國

  首先用歷史挂圖展示香港組成部分(香港島、新界、九龍),結合挂圖,讓學生根據課前查閱資料,穿越時空回顧香港問題產生由來,使其對香港問題有一個了解。(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簡要的補充,展示有關的圖片)

  那麼,為什麼到了80年代能成功解決香港、澳門這兩個歷史遺留問題呢?

  原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政治經濟軍事等綜合國力逐漸增強,為香港、澳門順利回歸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香港、澳門能夠順利回歸,還因為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香港問題的解決經歷了一個艱難發展的過程: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揭開了兩國關於香港問題談判的序幕。談判一開始,英國提出所謂的用主權換治權,即把香港的主權交給中國政府、英國仍保留對香港的統治權。有人把這比喻為“中國當董事長,英國當總經理”,其實質還是保持殖民統治。鄧小平在會談中明確表示,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經過22輪的談判,1984年12月中英聯合聲明在北京簽署。宣布: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問題的解決,為澳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範例。緊接着,中葡政府對澳門問題進行談判,並於1987年4月,在北京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葡萄牙政府宣布將於1999年結束對澳門的統治管轄。

  關於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用多媒體播放有關視頻和圖片,重溫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補充政權交接的一些課外資料,如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離開香港情景等,襯托出香港回歸滾滾大潮是不可逆轉的。關於香港回歸后的發展情況,讓學生根據查閱的資料,一起交流香港回歸后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況,教師補充: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香港的表現,以此使學生認識到“一國兩制”的正確性和無限生機。關於澳門問題也可按照這一思路來探究。先用多媒體播放或全班學生齊唱歌曲《七子之歌》,通過音樂陶冶感染學生的愛國熱情。

  【說明:有關香港、澳門回歸的歷史影片較多,因此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時,主要考慮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達到更加直觀形象生動的效果,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

  首先教師讓學生講述寶島台灣有關情況,(如小學學過的《日月潭》,影片《阿里山的姑娘》等)。補充台灣問題由來,如“金門炮戰”及蔣介石“光復大陸”計劃,導致建國初期(50——70年代)關係緊張;補充從大陸到台灣的人士“每逢佳節倍思親”念鄉之情,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以此說明兩岸人民渴求統一之情。關於台灣與內地經濟文化體育等方面交往,補充台灣商人在大陸投資設廠情況,如熟悉的六合食品等。

  用多媒體展示2003年春節期間在上海的台灣商人包機6架回鄉過年等情景,以此說明這種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繫,為和平統一奠定了基礎,也說明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指日可待。

  但是,在海峽兩岸關係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下,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聲音,企圖阻礙祖國統一的歷史進程。主要表現在台灣島內出現了以李登輝、陳水扁等為首的台獨分子,他們鼓吹“一中一台”,主張“立法公投”(用投影儀展示有關歷史圖片)。儘管台獨分子變得有些肆無忌憚。然而,統一的歷史潮流不會逆轉,我們相信,只要兩岸人民共同努力,祖國統一大業一定能夠實現。

  【說明:海峽兩岸經歷了由對峙到交往的過程,因此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時可以用余光中先生詩句《鄉愁》來說明兩岸人民盼統一的熱切,設計用多媒體展示兩岸的經濟文化交往,效果不錯】

  <思維發散,拓展延伸>

  最後幾分鐘,以合作學習的形式,全班學生分成“史海泛舟”和“海闊天空”兩個小組討論一個話題:假如你是一名台灣中學生,你將如何看待祖國統一?同意?還是否定?說出自己的理由!討論的程序是:首先是小組內討論,形成統一看法,並推出本小組的辯手,然後是兩個小組辯手進行唇槍舌劍,如果其他成員有補充可以進行舉手發言,最後獲勝的一方為擂主,課下兩個小組可以繼續辯論。

  【說明: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時,借鑒了中央電視台大學生辯論賽的形式,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討論交流,是符合課改理念和要求的】

  <布置作業,鞏固提高>

  請你以在校中學生的名義給台灣所謂的“總統”、民進黨主席陳水扁寫一封信,陳述你對祖國統一的企盼和你心中的願望,以實現中華民族真正統一。

  【說明:鼓勵學生關心歷史時事,關心身邊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中設計了學生寫信的形式來表示學生的愛國熱情】

  七、課後反思:

  1、本節歷史課主要是關於祖國統一的有關歷史情節,因此可以把學習歷史和解決現實問題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觀察社會,了解生活,讓歷史為現實服務,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課後反映達到了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目的。

  2、在這節課中,多次運用視頻、課件等多媒體教學以及歷史挂圖等輔助教具,使學生從視覺直觀形象的感知了具體的歷史情節,包括一些書本沒有的,未曾接觸的歷史趣聞,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內涵,提高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和熱情。實踐證明:歷史課和多學科整合,特別是歷史課與信息技術融合運用,效果比較理想。

  3、在設計本節課時本來打算讓學生在黑板上現場畫出香港的地圖,但在實際課堂操作中發現,畫地圖對於學生的要求比較高,有點專業性質。對於中學生來說,有點勉為其難,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反而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影響了學習效率。反思后我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由學生現場發揮畫地圖改為展示歷史挂圖由學生講解香港組成部分,發揮了預期的效果。

您正在瀏覽: 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網友評論
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