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演講稿 > 導遊詞 > 江西熹園導遊詞

江西熹園導遊詞

手機:M版  分類:導遊詞  編輯:小景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書院的第三進。大家可以看到堂上正中懸挂着三個人的畫像,他們是程顥、程頤、朱熹。大堂的左右兩邊則擺放了編鐘等祭器、樂器。這裡便是婺源紫陽書院的獨特地方,稱為 "三賢祠"

  說起三賢祠的來源,就要從明代說起了:據婺源縣誌記載:天啟五年(1625)魏忠賢下令拆毀天下書院,當時天下書院最盛者無過於東林、江右、關中、徽州。於是婺源紫陽書院便名列拆除的名單之中,書院主講余懋衡當日削職。當時婺源知縣金蘭再三上奏,朝廷不準。於是知縣金蘭心生一計,將書院改名為"三賢祠",上報朝廷,魏忠賢看了官文,以為書院改為了祠堂,不能宣講大道,便放過一馬。於是書院得以保存,三賢祠就這樣被延續下來了。

  眼前的天井之下是一口方堂,這是書院為了紀念朱熹,沿用"半畝方塘一鑒開"的詩句而修築的。另一個目的,也是為了告誡學子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的如此清澈,人要保持心智開豁、思維敏銳,就需要不斷的讀書,不斷的吸取新的知識。

  附:

  濂洛同源:濂洛,北宋理學的兩個學派。"濂學" 指周敦頤為首的學派,因其原居道州營道濂溪,世稱濂溪先生,為宋代理學之祖,是程頤、程顥的老師 "洛學"是以程顥、程頤為首的學派,因二程為洛陽人而得名。

  【碑廊】

  婺源紫陽書院建於元至元24年(1287年),知縣汪元奎創建於文廟側。亦稱晦庵書院。這座書院,歷史上幾建幾毀,院址也屢有遷移。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記載紫陽書院歷史上修建或是修復的碑刻:

  第一塊:《晦庵先生祠碑陰記》,是南宋咸淳年間進士、國史館編校婺源人胡升為晦庵先生祠撰寫。

  第二塊:《余少原冢宰崇祀紫陽書院記》,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藏書家、崇禎年婺源知縣張自烈撰寫。(冢宰:官名,即太宰,西周時設置,位次三公,為六卿之首。后專指吏部尚書。)

  第三塊:《婺源縣重修婺源書院記》,撰寫者是婺源人、明萬曆年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汪應蛟。

  第四塊:《重建紫陽書院記》,撰寫者為清乾隆年婺源知縣丁應鑾。

  第五塊:《己卯振興紫陽書院記》,撰寫者孫敏浦是晚清滄州鹽山人,嘉慶十三年戊辰科進士,道光年為婺源縣令。

  書院建毀歷史: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 知縣汪元奎創建於文廟側,也稱晦庵書院。

  元至正十二年(1352)毀於兵火。

  明代修復,改名紫陽。

  嘉靖九年(1530)知縣曾汴移建保安山。

  張居正廢書院時遭毀。萬曆中修復。

  後來魏忠賢專權,下令將書院變價出賣。知縣金蘭除去書院之名,改為三賢祠,才得以保留。

  崇禎年間修復。

  清初毀於兵火,僅存瑞雲樓。

  康熙年間修復。咸豐年間又毀於兵火。

  同治五年(1866)再次重建。

  【虹井亭】

  小小的幾塊石碑,穿越近千年的時空,述說書院起起落落的歷史。恢弘的的紫陽書院歷經輝煌,歸於平靜,今天又傳來了朗朗的書聲,朱子之學尚未淪落。

  穿過碑廊,我們可以看到那邊有一座亭子。名喚"虹井亭".原來位於婺源縣城朱熹故里的左側,開掘於唐代。據縣誌記載:1097年,朱熹父朱松生時,井中氣吐如虹,竟日不絕;1130年朱熹生時,井中紫氣如雲。正符合古人"聖人之出,必有祥異"的說法,所以人們在井邊立"虹井"巨碑,下刻朱松題的井銘:"道寓期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明代正統年間婺源知縣陳斌於井上建亭,名為"虹井亭".明代詩人汪偉題虹井詩曰:"韋齋當日浚源深,一旦虹光出井陰。道學上傳沫泅遠,餘波於載淑人心。"

  現在我們看到的,當然是復建的。原井、亭已廢,僅存遺址。

  【癸水添硯瓦】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婺源出了個朱熹,我們一直引以為傲。按科學來說,這與朱熹本身的聰慧、勤奮有關。但古人也認為,應該是朱家的風水好!當然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但婺源就流傳着這樣的說法:人的造化,全憑三件事決定!那叫"一基二命三墳"(基:陽宅;命:出生時辰;墳:祖墳)。故土婺源的朱熹,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比肩孔子,他的祖墳藏風聚氣、脈象奇特,可以稱得上是聖境了。

  婺源茶院朱氏一世祖朱瑰,率兵三千防戍婺源,制置於茶院。離世后葬婺源縣萬安鄉千秋里三都,地名"癸水添硯瓦".記得有一本奇書《滴天髓》是這樣說的"癸水至弱,達於天津。得龍而運,功化斯神。"意思就是說,癸水乃天庭之津液,至陰至純至弱,但一旦遇到至剛至強的龍氣,便能陰陽調和,轉化為雲雨,潤澤萬物,澤蔭後代。而硯瓦,古人好取漢魏未央宮銅雀台的殿瓦,磨平硯背,即可研墨,俗稱"瓦頭硯",為皇宮特有,是至剛至強之物!

  再看朱瑰的"癸水添硯瓦"墓形,坐北朝南,三面青山,形如太師椅環抱;前有西水東流,南方有山如幾。山間的地形,形似硯瓦。朱瑰的墳墓便埋於其上,晝夜得到北方癸水的滋潤。於是柔弱癸水之形,卻處於硯瓦神境,得龍神化,運通文脈,潤澤萬物。當時朱氏族譜墓圖記載:"三山上,四水下,有人尋得着,文章冠天下","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之說,果然朱家到了第九世就出了朱熹,朱聖人。

  看了墓圖,大家也許會感嘆於我們祖先堪輿學的神奇。朱子的造化,原來是有硯台這樣關乎文脈的東西支持着他。大家應該知道,我們婺源就是中國四大名硯之首——歙硯(也叫龍尾硯)的原產地。聖境育聖人,聖境生寶物,連婺源這樣鼎盛的文風,也許也是和蘊藏寶硯的龍尾山有關吧(了解婺源的科舉:自宋至清,出進士552人,歷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選《四庫全書》。)。

  說到硯台,現在我們即將要參觀的便是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朱子硯文化展覽區。讓我們穿越唐宋,踏着蘇軾、蔡襄、黃庭堅的足跡,去了解歙硯的起源、發展和鼎盛的歷史吧。

  【歙硯碑廊】

  歙硯,是有着很長歷史的文房瑰寶。唐代開元間,歙硯已成為貢品,名聞於世,因產地婺源當時歸歙州管轄,故名歙硯。(宋代徽宗年間改歙州為徽州,歙硯出名在徽州之前,故有徽墨之稱沒有徽硯之名。)

  字歙硯問世后,多少文人墨客為它題詩作賦。可惜歷史久遠,我們看不到他的真跡了,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現代書法大家為婺源歙硯的題字的碑廊。

  "風靡天下"——作者:韓天衡,中國篆刻藝術家。專工篆刻,兼國畫,以花鳥見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創作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務院頒發"有突出貢獻專家".

  "硯國明珠"——作者:陳叔亮,著名書畫家,中國書法家協會首屆副主席,曾任文化部藝術局美術處處長,藝術教育司副司長,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 . 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二、三、四屆理事 .

  "鸞刀夜割黑龍尾,碾做端溪蒼玉子。花雕鐵面一尺方,紫霞紅光墨花飛。"——作者:劉海粟,中國書畫家,藝術教育家,專長國畫、油畫、書法、詩詞。歷任南京學院院長、名譽院長、教授,上海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

  "硯務千年久,良材此日多。案頭增利器,筆底發謳歌。膚理牛毛細,雕鐫楮葉過。手摩一片石,盤礴想山阿。"——中國書法家、畫家、文物鑒賞家和鑒定家。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九三學社顧問、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顧問,西泠印社社長。啟功自幼喜愛書法,是當代負有盛名的書法家。啟功曾被稱為"詩、書、畫"三絕。此外,啟功亦精於古代書畫和碑貼的鑒定。

  "玉德金聲,文房之寶"——作者:沙孟海,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學者,被推為近當代"書壇泰斗",是一代書法書學宗師。歷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長、西泠書畫院院長等職。其書法化古融今,形成自己"雄強"書風,雄渾剛健,氣勢磅礴,堪稱曠世罕見。

  【葉氏館】

  歙硯原料產於婺源龍尾山一帶,綿延數百里。以龍尾山西麓溪頭鄉硯山村產的石料為最佳。歙硯的發現應該在唐開元年間,當時有一個獵人葉氏,追逐獵物至龍尾山,見山石疊累如城牆一般,瑩潔可愛,就攜帶回家,鑿成硯台,結果發現溫潤大過端硯,自此以後,歙硯名冠天下。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獵人葉氏雕琢硯台的塑像。

  【硯文化廳】

  我們這是硯石的博物館,先讓我們了解下硯石歷史的來源。眼前這一位是最早發現硯石的葉氏獵人_____葉南卿。他以前是朝廷做官的,因為不喜歡官場那種爾虞我詐的生活,所以辭官之後,在婺源這邊是靠打獵為生。有一次,他追逐野獸到長城裡,也就是現在硯山一帶。在小溪里看到一塊石頭。晶瑩可愛,閃閃發亮。於是把他帶回家中,鑿成一方硯石。後來,他手中這方硯石傳到南唐後主李煜手上,李煜愛不釋手。他就說:‘‘李廷圭墨,澄心唐紙和龍尾歙硯為天下冠"從那之後,歙硯名聲越來越大,成就了中國的四大名硯。也就不難理解,當年李煜被俘虜的時候什麼也沒帶,唯獨帶了一方龍尾硯,然後寫下千古名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前方這個玻璃櫃,它是唐宋元明清,每一個朝代硯石歷史演變的過程。以前的硯石都是非常簡單的,要以方便攜帶,容易清洗為主。但是發展到今天,用硯的人越來越少,歙石也從以前實用性發展到現在的觀賞性,收藏類的。這個柜子里每個都是國家級文物,每一個都是真品。

  再來看看,這是我國四大名硯的展示以及簡單的一些介紹,可能大家也覺得奇怪,為什麼婺源產的硯石稱之為安徽的歙硯呢。這是因為婺源剛開始建縣城的時候,是屬於安徽歙州管轄。在徽州歷史上有千年左右。四九年在劃到江西省。在古代來說,文房四寶是以州來命名。所以稱之為歙硯,也稱為龍尾硯,他的產地也就是在婺源縣溪頭鄉龍尾山上。

  【老歙硯展示館】

  這一個展示館是圖文變貌的介紹,讓大家更深刻的了解硯石歷史衍變的過程,

  眼前這個沙盤,它是龍尾山坑口發布圖。當年葉氏獵人就是追逐野獸到龍尾山脈,然後在這條芙蘢溪里看到了一塊石頭,把它帶回家中鑿成了一方硯石。這裡還有個3D效果的換影成像。他是說把婺源人李少微封為朝廷硯務官的場景。在整個全中國硯的品種有一百多種,但專為朝廷制硯的,只有婺源這邊出了一位。

  在往前方咱們看到玻璃櫃里展示的是唐宋元明清時期留下的一些古歙硯以及現在歙硯五大紋理:金星,金暈,魚子,眉紋,羅紋的展示。大家可以看看這兩塊硯胚。大家可以先感受一下,蘇東坡曾讚譽歙硯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乩錚玉德而金聲"的特點。他對歙硯的評價很高,:硯之美,潤而發墨,其他皆餘事也。然而兩者相害,發墨者必費筆,不費筆者不退墨,二德難兼,唯歙硯二德相兼,摸上去入孩兒面,如美人膚,堅實細膩,溫潤

  如玉,用手輕輕敲擊,會發出鐺鐺金屬一樣的聲音。這說明硯石的品質好。

  【非遺手工製作車間】

  接下來便是我們非遺手工製作車間,我們朱子藝苑的每方硯石都是出自硯師純手工製作。讓朋友們有更多的了解。眼前懸挂的就是歙硯製作工序的流程。從硯石的開採到包裝,共有十六到工序。了解的硯石的製作流程,再來看看硯師現場的製作。如果朋友們想更多的了解,也可以和硯師互動交流。這裡還有我們公司董事長的簡介(他出身農民,初中畢業之後就去學習硯雕技術。剛開始從個十八平米的地下室開始做起。現在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歙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前方這個區域是硯石小作品的展示。是針對暑假期間舉行的一個活動。所有商品都是半折優惠。讓孩子參與其中,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也可以讓他們  想大師一樣 用刻刀刻上自己的名字。

  【非遺作品展示廳】

  這裡的每個作品都出自於名家大師的精心設計和雕刻;每一方都是第一無二的精品。前方這個玻璃櫃裡面有很多硯石的標本。每一方的紋理都是獨特的。如果朋友們想更仔細的了解。可以把手放玻璃柜上。會有名家大師更專業,更詳細的介紹。

  前方這個作品名"和為貴",它是一大整塊的石料從深山裡開採出來。然後中間把他挖空,再用機器打磨平滑。最後手工打造而成。它是一個團隊花了半年的時間共同創造的。雕刻的圖案有荷花,螃蟹,諧音就是和諧。寓意家和往事興。整體是聚攏性的。聚攏在徽州文化里寓意聚財。所以,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岩他們家的聚財缸就是用硯石打造的。前面介紹過辨別硯石的另外一種方法。就是用手去敲,敲出來是金屬噹噹當的聲音,這裡給大家示範下。

  這方就更神奇啦,名為"華夏五千年"從它的側面看上去,很厚重。一層一層的凹凸不平。就好像是華夏五千年歷史的滄桑,歲月的痕迹。上方所刻畫的都是見證了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文物。,有敦煌,兵馬俑。四羊方尊,人面魚紋盆,馬蹋飛燕。充分的利用成片的金暈,給人的感覺就好像剛出土的文物。一方硯石他的價格,不單單是它的石質,還有看它是不是名家大師設計,是不是名家大師所雕刻。有沒有名家大師的落款。多方面綜合的因素成就一方硯石的市場價值。這個作品就是集多種因素於一身。

  現在我們這裡以擁有三項國家級的榮譽稱號。

  1. 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2.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示範基地

  3. 國家級非遺項目歙硯製作技藝代表傳承人。朱子實業董事長江亮根

  這也是國家對本公司大力的支持。也是公司的宗旨。希望通過旅遊的方式把朱子文化和硯文化推廣出去,傳播到全國乃至全世界。現在這些古老的文化都在慢慢落默。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江西熹園導遊詞
網友評論
江西熹園導遊詞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