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小學作文 > 一年級作文 > 三國演義 2900字作文 ( 手機版 )

三國演義_2900字

分類:一年級作文  字數:2900字  編輯:得得9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也稱《三國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小說,也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

  作者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散人,貫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還有廬陵、東原、錢塘等多種說法)。他生於元代,死於明初,大約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間,他生平不見史傳,據某些片斷的材料說,他性格孤介,“與人寡合”,因“遭時多故”,東奔西走,“不知其所終”。他還是一個“有志圖王者”,曾充當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客。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據說小說創作有數十種,曾寫過十七史演義。現存署名羅貫中的通俗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他還寫過雜劇和樂府隱語,現存的雜劇作品有《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

  《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及魏、蜀、吳三國歷史為題材。作者在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運用了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結合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寫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書版本很多,現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書24卷,240則,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它集中了宋元講史話本和戲曲中的精彩部分,將元代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全部加以改寫(刪去了荒誕的故事,增加了史實,擴充了篇幅),成為一部長篇巨著。此後,新刊本大量出現,但它們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礎上,作了一些增刪、整理的工作,沒有大的改變。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增刪、評點過的120回《三國演義》。書約成於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緊湊完整。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據這個本子重印,刪去了評點。  

  《三國演義》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統一為止,前後共97年。它描述了三國時期紛繁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內容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三國之間軍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各種鬥爭的經驗和智慧。這些可供我們借鑒。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種鬥爭的經驗、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當時矛盾重重、動亂不安的局面。這能幫助我們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反動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動亂年代里人民群眾的苦難生活與和平統一的願望。小說描敘了封建軍閥屠殺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園荒蕪,生產凋敝,白骨如山,餓莩遍野的歷史事實。作者對堅持分裂割據的軍閥進行了鞭撻和嘲諷;對於曹操,雖不贊成由他來統一天下,但在寫他同北方軍閥進行鬥爭時,卻如實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來寄希望於蜀漢,把劉備、孔明作為仁君、賢相的典型來塑造,希望他們君臣際會,作出一番功業,統一中國,使百姓安居樂業。這種反對分裂、主張統一的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4.“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十分鮮明。尊曹或尊劉,是歷史家長期的爭論,這不過是封建正統觀念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不同表現。《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的傾向,既繼承了晚唐以來三國故事,直到《平話》一貫“尊劉”的文學傳統,又繼承了東晉習鑿齒和南宋朱熹“尊劉”的史學傳統,表現了為東晉、南宋偏安的漢族王朝爭正統,反對入侵的外族統治的思想傾向,反映了元明之際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此外,《三國演義》還大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所謂義氣,內容十分複雜,既滲透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念,也包含着當時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義氣互相團結,互相救援。但是由於義氣不是從階級觀點出發,而往往是從個人恩怨出發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加以誇張,並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中,放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來塑造。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複雜的性格。2.它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最為出色。對於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着力描寫,並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凄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

  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於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鬥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後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於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展變化。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誇張有時不合情理。魯迅先生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批評是很中肯的。  

  《三國演義》問世以來,影響深遠。它是廣大人民認識三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軍事、政治鬥爭和整個社會面貌的教科書;它曾為後世農民革命的戰略策略提供了借鑒;幾百年來它為民族戲曲提供了大量題材;為後世文學提供了一種反映複雜歷史生活的體裁。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也稱《三國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小說,也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

  作者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散人,貫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還有廬陵、東原、錢塘等多種說法)。他生於元代,死於明初,大約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間,他生平不見史傳,據某些片斷的材料說,他性格孤介,“與人寡合”,因“遭時多故”,東奔西走,“不知其所終”。他還是一個“有志圖王者”,曾充當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客。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據說小說創作有數十種,曾寫過十七史演義。現存署名羅貫中的通俗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他還寫過雜劇和樂府隱語,現存的雜劇作品有《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

您正在瀏覽: 三國演義2900字作文
網友評論
三國演義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