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國學經典有感

讀國學經典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國學經典有感 標籤:幼兒國學

  讀國學經典有感(一)

  以前我是一個很驕傲、很愛炫耀的孩子,從不懂什麼叫謙虛,就拿一個故事來說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級刊物上,我高興地告訴了父母讓父母分享我的快樂。他們聽了后不住地誇我,但也不住告誡我:“不能驕傲喲!”我哪裡能聽進去,因為我早已被驕傲給“駕馭”了!

  就在我興奮的同時,我的性格也有了極大的變化——變得更加驕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誰的作文寫得好時,我就在他們比面前炫耀,若不順心便“發揮”出我暴躁的脾氣;和同學們聊天時也會炫耀我的“光輝”史……我就和同學們比了下去,最後到了一個朋友都沒有了,我心裡卻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寫的好嗎?我還不想和你們在一起呢!從此我驕傲成了癮,暴躁成了性,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徹底改變了。那次測驗,我原本以為只要一動筆,就能寫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錯了,上午兩節課,我居然才寫出了一個題目幾句話,結果可想而知,我不僅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還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實,他們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呀!記住一句話‘滿招損,謙受益’千萬不能驕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義。

  自從我校掀起了“誦讀了《國學經典誦讀》”的活動,我也積極地參加活動並被《國學經典誦讀》里的一樁樁,一件件動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別是馮異的謙遜把我給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稱為“大樹將軍”,他自幼好學,率領的軍隊有規矩,為人謙遜。特別是每次將軍們圍坐爭功領賞時,只有他從不居功自傲,總是隻身一人坐在大樹下思考戰鬥的經驗和教訓,正是因為他與眾不同的作風,才有了“大樹將軍”的美名。而劉秀髮現他的行為習慣與作風之後,就更器重他了。我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如:“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道理不但使我學會了戒驕戒躁,而且還讓我學會了要厚物載德,更要有一顆赤子之心。

  這本書不僅使我從一個“遊手好閒的小皇帝”,變成了一個勤勞的“忠僕”,還讓我明白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百善孝為先”的含義:只有“孝”才能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做一個讓人尊敬的人。現在我已學會了為勞累了一天的爸媽端上一杯清香的茶,為奶奶端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並且學會了做飯,洗衣等家務活,為父母減輕了一半的負擔。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使我與驕傲絕交,與暴躁斷絕,最後又讓我走上了正直、謙虛、誠實與愛國的人生征途,大家都來從這本書里感悟真諦吧!

  讀國學經典有感(二)

  春秋時期的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更是中國人的精神偶像、中國文化的代表。

  中國人因為孔子而驕傲和自豪,外國人因為孔子而研究中國,“孔子學院”於是成為許多國家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尤其是研究中國的古人和今人的學術機構。孔子的經典語錄集《論語》,因其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其推崇備至,不僅影響着今天中國人的思想,更是成為外國學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經典之作。可見,《論語》之影響深遠而巨大。

  我們今天再來捧讀《論語》,其現實意義究竟在哪裡?北師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坐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遊盪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說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着學生的現在,一頭挑着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

  價值觀。 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並成為國家的棟樑。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 價值觀。

  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

  二、勤於好學,終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強調學生應該勤於讀書求知,探究學問。在《論語·先進》中記載孔子反對子路使子羔去做費邑之宰,因為子羔尚未成學,年紀尚輕。孔子認為,研習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備條件,決不能忽略不顧。否則,一味埋頭蠻幹,難免會有差謬,也就是說,學習前代經典有益於涵養學生崇高的道德品質,孔子指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即詩能感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禮能規範約束人的行為,使人能夠單立於世,而音樂能夠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圓滿。總之,孔子認為學文可以涵養完美的人格,所謂君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些美好的品質,都應當歸功於學文時潛移默化的力量。

  這些觀點和思想,我們今天要認真總結和借鑒。一是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以知識,更要注意培養他們的品質,即堅持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的職責。二是教師自身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讓讀書成為習慣,終身不懈。三是新課改的新目標,即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要求,教師除了自己終身學習外,還要引導學生在自己的人生過程中,勤於好學,在學習過程中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利於將來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之人。

  三、誨人不倦,因材施教

  《論語·述而》中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意思是說努力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誨別人而不感到厭倦。縱觀《論語》全篇,孔子這裡的誨人不僅指教誨他人以知識,還包括教誨他人為人處事的態度。作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謂教書育人的典範,孔子從而立之年開始教授學生,而且持久不渝,終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佳話,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的教育事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誨人不倦”的態度,還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偉大的口號是“有教無類”,它打破了階級的差別,年齡、貧富、貴賤等界限,學生中長幼老少者有之,富貴貧賤者有之,但孔子卻把他們調教得各有專長,各有成就,形成了一個和諧的團體,在孔子周遊列國的十四年間,師生間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沒有因為困厄而變心從俗,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論語·先進》中有一段場景,令人感動,對於我們很受啟發。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們坦誠自然交談,孔子啟發他們:“如惑知爾,則何以哉?”弟子們於是很自然地說出真心話來。子路魯莽率直,公西華謹慎持重,曾皙洒脫悠然,無不顯示了個人不同的才性、抱負和願望,孔子於是據此對他們做恰切的指導。

  這裡給我們的啟示有:一是要有終生從教(至少是從教期間)無怨無恨無悔無倦,充滿激情,始終如一,熱愛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不分城鄉、干群、貧富,男女等因素,對他們的態度要一樣。三是教法要靈活,要因人而異,量體裁衣,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包括表揚、批評、要求等,否則,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產生師生隔閡,仇恨的心理。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批評學生要講辯證法》,發表在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我認為較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思想。

  四、修己治人,仁愛至上

  孔子無論談“修己”還是“治人”,最終歸依還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視的德行,所包括的範圍甚廣,而這些都可用“仁愛”來總括。“仁愛”是孔子所樹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論語》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雖然具體語境的差異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種道德的修養境界,是一切德行的總和,孔子提出“仁愛”,是對人的情感、情操、修養的重視。“巧言令色,鮮矣仁”!那些脅肩諂笑,趨炎附勢,出於利慾誘惑而屈己的人的行為不是“仁”。何謂“仁”?“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仁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孔子認為恭敬就不會招致欺侮,寬容就能得到多數人的擁護,守信就會得到人們的信任,機敏就會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調遣別人。這就是孔子認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當然,孔子關於“仁”的言論還有很多,但就教師的為人準則,只此幾點,我認為就足夠矣。可見,孔子仁德思想的深遠影響。

  一是教師不可培養“巧言令色”者,而要培養有獨立個性,執着追求,寬容他人,忠於祖國,有益社會的人。二是教師個人的為人處事態度,對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對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誤會,甚至糾紛,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該思考的問題,來做自己該做的事,提高辦事效率。三是教師要誠信做人,“信則人仁焉”。教師的職業不同於其他職業,它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因此,教師在與人打交道過程中,一定要講誠信,否則,你就會失去影響力,號召力,有損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長、學生打交道時,事先一定要認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諾,已承諾的要準時按要求兌現,包括我們對學生的獎懲,對學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要慈善,“惠則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來,就是關心、關愛、關懷學生,這種關心、關愛應該是全面的,不僅是學習方面,還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僅是大事情,而應該體現在細微處。有老師抱怨,學生不聽話,不好管,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給予了他們多少愛,多少關心,不然,怎麼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對待家長和學生要寬容,教師觀念要改變,不能居高臨下地要求和訓斥家長和學生。首先要知道,沒有了學生,教師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師也就沒有意義了,再者,我們要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作為家長的時候接受其他老師“教育”時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們的學生都是未成年人,考慮問題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我們發現學生缺點和錯誤時,要有寬容的態度,善意地指出並引導他們改正,日後他會終身不忘,感激不盡,尤其是不能以當年老師“教育”我們的錯誤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學生,更不可以野蠻的“出於好心”的違法方法去教育學生。這樣只能是“不得眾”,甚至是斷送自己。

  總之,孔子《論語》是中國古代的經典之作,幾千年來影響着中國,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不斷地研究《論語》,體會《論語》的精華思想,並以此來指導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讓中華古老的文化精粹,開出艷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易中天說,集結《論語》的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孔子,是大眾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孔子。我們作為教師,因為孔子而自豪。

  教師的工作平凡,教師的職業崇高,教師的責任重大,教師的使命光榮,教師的報酬微薄,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們每天該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我們不平凡的人生價值。

  讀國學經典有感(三)

  《弟子規》也許在我們大家還牙牙學語的時候就接觸過了吧,《弟子規》中的每一個字都蘊藏着極其深刻的道理,是我們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徹。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個人生哲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裡一定是累了,我們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應該的。我們應該盡心儘力的去為父母“服務”,因為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還不夠,每天放學回到家,爸爸勞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渾身酸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卻因為作業兒發著牢騷。“來,好閨女,給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憊的聲音又在我的耳邊縈繞,“沒時間,沒看見我這正寫作業呢嗎?”我不耐煩的應對着。我錯了,爸爸累還不是為了我,為了這個家?我就算是毫不猶豫的去給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對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說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裡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於埋怨。可是在讀完《弟子規》后,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樹,不為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

  今後,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裡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孝、悌、謹、信、愛、仁”就是一個人最應該擁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愛做學習孔聖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

您正在瀏覽: 讀國學經典有感
網友評論
讀國學經典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