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範文大全 > 徵文範文 > 職工讀書徵文

職工讀書徵文

手機:M版  分類:徵文範文  編輯:小景

職工讀書徵文 標籤:讀書思廉

  首先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靠海上貿易、殖民統治獲得財富,卻因探險者固有的樂觀性格錯判形勢走向沒落;英國採取"孤島"政治,脫歐入美;野蠻的俄國沙文主義使盟國怨聲載道,大廈終傾;在浪漫主義法國,革命都像一陣風;固執的德國人總是在計劃中貽誤發展的最佳時機。

  性格特殊的日本,在被它侵略過的國家眼中,十惡不赦,但是在另一些國家看來,卻魅力十足?它文化現代又傳統,產品精緻高級,人民內斂而有禮。實際上,日本國土狹小、資源匱乏,迫於壓力促成了精益求輕的"工匠"精神;美國曆經二戰洗禮、石油危機、兩伊戰爭,文化、經濟、政治、軍事都稱霸世界,當稱霸的野心使美國到達危機的邊緣,總有一隻制約的"手"將其拉回。

  然而,制約永遠屬於被動的拯救,沒人能準確預測何時美國會"暴走";"工匠"的品格也只是個體行為,上升到國家層面,政客的短視讓日本進退失據。

  反觀中國,中華文明世代延續,原因在於中國性格中的"穩"字。中華文明,在穩中糾偏,在穩中發展。就像偏離航道的小船,划的越快,就會迷失的越遠,直至難以掉頭。急於證明自己,不如靜下心來做事,不斷的累積實力,才能贏得周圍人的認可。這就是道家所講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古代智慧同樣適用於現代,立國如此,做產品也是如此。在產品的研發過程中,沒有高不可攀的科技,因為一切科技的發展都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靈感的火花就算閃現,也是一瞬,不能用於取暖;不必在成功的初期就沾沾自喜,因為堅持下去,必將取得更大的成績。

  誠然,堅持不意味着無休止的"厚積",是擇機的"薄發".時機的選擇,是另一種經驗的積累。總之,釋然勝負、釋然對手,釋然觀眾,才會堅守信念,堅持到底。

  或許再過五百年,中國也不會出現在這份大國崛起的名單中。因為崛起只不過是一個虛名,不論崛起與否,只要中國智慧紮根於每片文明的土壤,中國產品造福於各國人民的生活,中國就必將贏得全世界推崇與尊重,並在歷史上佔據重要而獨特的位置。

  讀書是一種藝術

  裝配/吳楠

  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懸樑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 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升華人的思想。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了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累,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面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悅;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朱熹說過:"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

  所謂"循序漸進",就是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諑漸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說我們並不要求書有幾千甚至幾萬,根本的目的在於對自己的書要層層深入,點點掌握,關鍵還在於把握自己的讀書速度。至於"熟讀",顧名思義,就是要把自己看過的書在看,在看,看的滾瓜爛熟,能活學活用。而"精思"則是"循序漸進","熟讀"的必然結果,也必然是讀書的要決。有了細緻、精練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層的理解書所要講的道理。

  而現在的我們,這種"有書等於沒書"的現象是歷歷在目,也就是不會讀書。就說語文課本,大家都認為沒什麼看頭;這樣一來,掌握的知識也相對於較為膚淺。因此更何況是其他書呢?我們讀書提倡: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面對現在激烈競爭的社會,更需要我們的善讀。

  對於書,只有善讀,才能象蠶一樣,吃進去的是桑葉,吐出來的是絲。

  孝

  研發室/韓東軒

  不久以前,有這樣一則報道。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推出了一系列的公益宣傳畫,主題是傳統的"二十四孝"故事。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理應大力弘揚,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在有些地方卻引發了群眾們的吐槽。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所謂的"埋兒奉母"那個故事……

  在古時候,有一個叫做郭巨的人,郭巨的家中一貧如洗,上有老下有小,整天饑寒交迫。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兒,寧願自己挨餓,也要省下糧食給自己的小孫子吃,自己卻餓的骨瘦如柴。郭巨是一名孝子,所以心裏面十分的難過,於是就和自己的妻子商量,為了讓自己的母親不再挨餓,決定把自己的兒子處理掉,因為兒子可以再生,娘親卻只有一個。於是,夫妻二人便偷偷的把兒子抱到荒郊野外,準備把兒子活埋。他認為這樣就少了一張吃飯的嘴,從此之後自己的娘親就能夠吃飽飯了……

  故事看到這裡,越看越覺得很不舒服,越看越覺得恐怖、荒謬、扯淡。可故事往往就是跌宕起伏,峰迴路轉。

  郭巨在挖坑的時候,突然就挖出了一大壇的金子,劇情更狗血的就是,罈子裡面居然還有一張小紙條,上面寫道"天賜黃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奪,民不得取".就這樣,突然莫名其妙的,郭巨一家就變成了有錢人,從此一家人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但是直到近一百年前,才終於有人忍不住要問,"如果那天他沒有挖出金子,結局又將會是如何呢?"第一個提出這種問題的人竟然是魯迅。我在很小的時候也聽到過這個故事,而且每次看到自己的奶奶心裡就會發毛,當時我的家裡也並不富裕,每天都會擔心父親有會把自己帶到房后給埋掉。如果劇情按照故事發展那當然萬事大吉,雖然那時候還小,但也會覺得故事的結局很不靠譜,所以我不願意做那樣的"孝子",更不希望我的父親也做那樣的"孝子".

  通過這樣一個歷史故事我們就會發現,似乎自古以來我們的宣傳就特別喜歡走上極端,原本奉養母親,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就一定要上演一場人倫慘劇,一定要家破人亡,似乎這樣才能凸顯出孝的可貴。"二十四孝"的其他故事雖然並不是都像郭巨那麼誇張,但也都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例如為了給母親抓魚,大冬天裡脫光衣服,趴在湖面上融冰,用肉身將冰面融化。看到這裡我就在想,為什麼就要這樣做呢?難道就沒有破冰的工具嗎?如果你沒有工具,那就算冰破掉了,你就可以抓到魚嗎?由此可見,古時候那些故事編的十分的不敬業。所以,當年魯迅才會說,"如果要那麼艱難,說句實話,做孝子的計劃,那也就徹底死心了。"

  如果說"孝"做到這種地步,確實是有些變態,甚至有些人會說"這都是孔孟之道害人吶!"如果你也是有這種想法,那你就是怪錯了人,雖然這個故事是從古代流傳至今,但"二十四孝"是元朝人發明的,你可能會覺得雖然是元朝人發明的,但是它不也是傳承了孔孟之道么?

  非也。如果你曾看到過他們的言行,你就會發現,這些老夫子,其實並沒有那麼迂腐,也並非我們所想的那樣,他們也從未有提倡過如此極端的孝道,甚至還明確反對過。《孔子家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曾參有一天犯了一個小錯誤,就是在種地的時候,種瓜不小心把瓜的根弄斷了。他的父親脾氣十分火爆,抄起大棍就揍他。曾參是一個孝子,所以毫不反抗,咬牙忍受,當場就被父親給打暈在地。等到曾參醒來,給自己的父親彈琴演奏,唱歌給父親聽。來向父親表明自己已經沒事了。後來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十分生氣,並告訴其他弟子,不讓曾參進門。曾參十分迷惑,他認為自己是孝順何來的過錯。等到孔子氣消了,就對曾參說"小杖受,大杖走"認為曾參只會逆來順受,曾參的父親下手沒有輕重,一旦把曾參打死,那就會讓他的父親成為罪犯。這樣就會陷他的父親於不仁不義之地,此非孝也,這才是最大的不孝。所以孔子就反覆強調,對父母和君主,絕不可以無條件的屈從,如果父母有過錯,作為子女應當用適當的方法去勸說。《孝經》中有這樣一段話"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意思是說,兒子要會反抗,老子才不至於犯錯。如果兒子只會一味的逢迎,那也還是不孝子孫。

  "二十四孝"其實已經完全扭曲了,孔子的孝義觀推崇的是一種理性的,不極端的行為,甚至可以去爭,而不鼓勵一味順從。但"二十四孝"幾乎跟他的觀念是背道而馳的。現在很多人,都把後世做出的愚忠愚孝的東西,都怪在孔子的身上,那樣是不公平的。當然也有可能我們有些宣傳人員也不了解這些。曾經有一次新聞,有人還特地把"二十四孝"搬到文廟裡展出,紀念孔子的誕辰。

  孔子推行的是孝,是"孝敬","二十四孝"中推行的孝,是"孝順",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孝敬,是人性層面的道德標準,它是基於自然的情感,並不宣揚絕對的等級和尊卑。而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孝就變味了,演變成了孝順,開始變成了管理者手中的實用工具"孝道".

  從漢代起,很多王朝都提出一個口號"以孝治天下".那個時候,孝道就是用來治理天下的,那既然是工具,那關於情感當然就要退而其次,當然也並無人性可講。可為什麼漢朝要推行孝道呢?這就是由當時的國情決定的。

您正在瀏覽: 職工讀書徵文
網友評論
職工讀書徵文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