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熱門內容 編輯:zeimm

回目錄

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

  翻開這本書,與作者——雨果一起走進人生的《悲慘世界》……這是一部悲壯的史詩……這裡最令我最敬佩的是米里哀主教。

  米里哀先生把自己華麗壯觀的大房子給了旁邊那幢又小又破,十分簡陋的醫院裡的病人,自己卻住進了那幢“歷盡滄桑”的醫院。

  米里哀先生沒有什麼積蓄,他的妹妹僅靠養老金度日。米里哀先生每年有一萬五千法郎的報酬,可拿些錢大多數都被他補貼教會或者救濟窮人,就連平日里那些富貴人家捐的財務,他也全部用在了窮人身上。

  雖然有大筆的錢過手,但他卻從來沒有沾一點便宜,甚至還倒貼了不少。

  讀到這裡,我有些懷疑米里哀先生的精神問題。他先是把自己的豪宅給了醫院裡的病人,這我還能接受。可他每年有那麼多的報酬,居然還要靠自己的妹妹和女僕馬格洛大娘的精打細算才能度日,原因還是因為把拿些錢幫助了窮人!

  上帝怎麼會製造出跟天使一模一樣的人?我在心中感嘆。不過隨即又想,米里哀先生是位主教,他能放下身段,卑微的住在達官貴人瞧一眼都不會的破醫院裡,這是多麼偉大的人啊!

  正因為有了米里哀先生的好心,世間那麼多的窮人、無家可歸的人、無依無靠的人都有了棲身之所,正因為有了米里哀先生的好心,社會上貧窮男子的潦倒,飢餓婦女的墮落,黑暗兒童的羸弱才能獲得拯救,多麼偉大的一個人啊!

  雨果在這本書中,把一切的不幸統稱為“苦難”,它處處展露着絕望和鮮血。也正因為有了這些“苦難”,才能反映當時社會的墮落。

回目錄

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2000字

  一部小說讀了半年,但讀到最後依然戀戀不捨。《悲慘世界》如同一個黑洞,從最最不起眼的一個點切入,進入其中卻發現在這個點背後蘊藏的是包羅萬象的宏偉世界和極其耀眼的精神光芒。

  小說之中既有狠毒骯髒的惡賊,也有道德完美的聖人;既有純粹無暇的愛情,也有充滿悲壯的戰爭;既有天馬行空的想象,也有嚴肅考據的歷史。其中各色人物演繹着各種命運,也各自迸發著或骯髒或純潔的色彩斑斕的精神光芒,並把所有展現出的精神推演到極致。偉大或低劣,生存或死亡,這些在本書中都有所涉及但絕不是真正的主題。《悲慘世界》名為悲慘,實則是在悲慘的境遇中尋求希望,最終獲得光明的過程。無論是社會或人心都是如此。

  有人說偉大的着作應該平凡而真實,但《悲慘世界》恰恰相反,書中充滿了浪漫的思想和傳奇的經歷,人物也非真實社會中可見之人,而是把每一種推向極致的情感賦予一個肉身的形象。馬呂斯代表着灼烈的愛情:吉諾曼代表着深徹的親情。德納第是魔鬼的化身:主教則是天使的降臨。沙威身上顯盡法律的威嚴:安灼拉則為自由進步而戰。除了對精神世界的極度挖掘,小說中也同樣有着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芳汀,愛潘妮,馬白夫,小伽弗洛什和他的弟弟們,都是被黑暗的時代所付與悲慘命運的可憐人。嚴苛的法律、四流的罪犯以及上層的奢靡,作者毫不留情的將自己國家的種種暗傷揭露在陽光之下。不過即使如此,小說中仍無處不體現作者對這個偉大而不完美的民族的敬愛之情。從恢宏磅礴的滑鐵盧戰役,到陰暗涓細的下水道,作者無不以獨到的角度全面闡釋真實的歷史和時政的善弊。在論述里也多次提到過中國,這讓我不禁感嘆,在整個歐洲都跟着歷史車輪日益前進的時候,中國卻還沉浸在盛世的浮夢之中。也許當時的中國就是缺少作者這樣能洞悉天道發展,順應自然趨勢的人吧。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貫穿本書始終的冉阿讓。他從最初令人同情,漸漸變得值得敬佩,直到最後使人崇拜。一個從地獄走出的天神,原比一直高高在上的上帝更值得人信仰。

  那麼是什麼使冉阿讓的良心始終能擊敗私慾呢?簡單來說只是一個字:情。冉阿讓一生有三次為情所救,逃脫了徹底跌入地獄的懸崖。第一次是主教的恩情,正如主教自己所說,他用兩隻燭台從上帝那裡贖買了冉阿讓的靈魂。正是這次神聖的交易,讓那顆滿是仇恨的心靈照進一律亮光。

  冉阿讓第二次得到救贖是因為對芳汀的同情:芳汀是黑暗社會下最苦難的底層女性的具象體現,當她賣掉頭髮、拔掉門牙在絕望當中說出“他媽的,都賣了吧。“這種墳墓般的陰慘氣息是讓人無比心痛地。芳汀是《悲慘世界》中最悲催也最使人同情的角色。也正因為冉阿讓對她的同情與愧疚才有信念再次越獄,引出後面的全部故事。

  冉阿讓第三次的自我超越是由於對珂賽特的情感,這種情感很難在前面加一個詞去定義。他對她既像女兒那樣疼愛、也像對母親那樣依戀、也像夫妻間互相扶住、甚至像對物品那樣想永遠佔為己有。這種複雜的情感在冉阿讓驚慌而單調的生命中形成了支撐他精神的支柱,而讓珂賽特幸福快樂則是他活下去的信仰。可是珂賽特愛上了馬呂斯,冉阿讓必須在精神的支柱和活下去的信仰之間做出抉擇。在一場猛烈無比的精神掙扎之後,信仰戰勝了支柱,父愛戰勝了私慾。他把馬呂斯從死亡絕地艱難救出,自己卻主動接受屈辱,承擔抽走支柱和失去信仰的夕陽殘輝。

  馬呂斯也算小說中主角之一,他是呈現極致愛情的一個載體。他為了心愛的珂賽特可以決絕外公、忘記父親、無視朋友、拋棄信仰以至生命。在他身上有時能看到最璀璨的光點,有時卻又能感到比德納第更加使人討厭的東西。他與珂賽特的絕美一吻,不知催下多少人幸福甜蜜的眼淚。而他為珂賽特去排擠驅趕冉阿讓的時候,又不知惹來多少厭惡憎恨的目光。還好、作者是仁慈的。他讓德納第在最後時刻用誣陷的證據證明了冉阿讓的神聖和他的錯誤,使得他能在最後之前有機會懺悔道歉。但那已不重要了,當冉阿讓在珂賽特和馬呂斯的挽留聲中與世長辭之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純潔無瑕的靈魂奔向微笑着迎接他的主教。

  寫到這裡似乎已該結尾,但有一個人不得不說,如果沒有他也就沒有冉阿讓悲慘而壯麗一生。這個人就是沙威。沙威是當時嚴苛冷酷的法律精神的縮影。他用生命去信仰當時的法律,這種信仰使他有時公正威嚴如天神:有時又陰險刻薄似走狗。沙威是好人還是壞人很難說清楚,他用自己純真的天性篤信着認為對的事物,然而他篤信的事物在當時卻需要劇烈地變革。沙威的精神值得人們尊敬,但他所做的事情則惹人厭惡。應該說沙威是一個心性純潔而信奉黑暗的人。

  沙威和冉阿讓之間既是天生的死敵,到最後又成為特殊的朋友。沙威如同獵人一般將冉阿讓這個獵物不斷驅趕追逐了一生,但也正是這種逼迫使冉阿讓不停探索掙扎,一步步向上攀登。在街壘中,獵物最終俘獲了獵人。冉阿讓用仁慈徹底擊潰了沙威一生秉持的信念,讓沙威醒悟這世間還有必法律更崇高的事物。但這一醒悟無疑是沙威無法承受的,他在橋邊的痛苦思考看似是因為忠義難兩全,實則是三觀盡毀之後靈魂無處寄託的精神碎裂。而最後地一躍,即代表仁慈征服了嚴酷,也意味着當時的法律在人心中的崩塌。

  《悲慘世界》中無論是展現壯烈的歷史或探究人類的心靈,總是起於苦難而通向光明。這種光明是民族的閃耀,更是人性的綻放。這種光明勢必會在滌盡泥沙的歲月汪洋中永存使人堅強的力量。

回目錄

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是我看的最認真的一本外國名着,它的情節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里,久久不能忘卻。它帶給我太多的情緒,包括感動、興奮、悲傷讓我受益匪淺。本書的主人公冉·阿讓那偉大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是十九世紀最着名的小說之一。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冉?阿讓非常曲折的人生經歷。他本是一位普通的市民,因為家境貧困,偷了一點麵包,就被判罪坐牢5年。冉?阿讓在監獄備受欺辱,不堪忍受牢中之苦的他曾嘗試過四次越獄,可都失敗,卻因此刑期被增加到19年。當他出獄之後,背負着罪名的他因此而找不到工作,只能流落於街頭。後來是一個米利艾主教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一次一次感化着他的心靈,最終讓他重獲新生。冉?阿讓從此改頭換面,埋頭於新的工作,經過他的不懈努力,當上了一市之長。他也為市民做了許多貢獻,受到人們尊敬。但是警察沙威卻不能放過他。成為市長的冉?阿讓被稱做馬德蘭先生。他非常正直仁愛。他救了落魄的女人芳汀,最後收留了她的孤女柯塞特,最後都做着正義的事情。最終,還是在孤寂中走向了死亡。

  冉!阿讓的身上透出一種魅力,一種讓人佩服的道德。他曾經是個被人嫌棄,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他也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而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的善心人。曾經的他是個魔鬼的化身;而後來的他,就像一個正義的化身。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從出身、經歷、品德、習性各方面來說,他都是一個勞動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他是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經歷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裡掙扎與奮鬥的悲愴的史詩。

  這本書的主題是寫人類與邪惡之間不懈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善良的,將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經過苦難的歷程。雨果力圖表現嚴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惡,應根據人道主義精神用道德感化的方法處理。目的在於揭露這種社會壓迫如何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且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深刻體現了作者對底層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時又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強烈的不甘和抗議。

  《悲慘世界》將整整半個世紀的歷史進程中廣闊的社會的生活畫面都一一的給我們有生動的文字描繪出來。這本書使人們認識到當時社會的腐敗、陰暗、恐怖,表現出一些社會的背景。讓我們知道一些當時社會背景,也讓我們知道,在當今社會中該怎樣生存,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最後,看完整本書後懂得的最重要的就是,做一個擁有高尚品質的人。

回目錄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一:悲慘世界讀後感

  當合上《悲慘世界》這本書時,心中一種難以言明的感動油然而生,我感覺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這本書讓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冉阿讓從一個階下囚變成一個善良,受人愛戴的市長,這是一段多麼辛酸的過程然而這部聞名世界的名着卻將荒蕪慘淡世界中人性種種改變盡收眼底然,我不禁對雨果這位浪漫主義作家心生敬意!

  這本書的主角——冉阿讓,童年時沒有上過學。成年之後,他成為了一個純樸,熱心的園藝工人,幫着他的窮苦姐姐撫養着7個可憐的孩子,過着清貧的生活。一年冬天,冉阿讓找不到活兒幹了。家裡饑寒交迫,一點麵包渣兒都沒有,於是冉阿讓便在一個麵包店裡偷走了一個麵包,後來被人抓住,被判處五年苦役!這是何等凄慘的時刻:社會逐斥並無可挽回的拋棄一個有思想的生靈!冉阿讓在監獄里備受凄苦,終於,不堪忍受越獄之苦的他,試過四次逃跑,卻因此刑期被加到了19年刑。年復一年這顆心靈逐漸乾涸,緩慢的,卻是不可避免得,新靈感和,眼睛也乾涸。直到出獄,十九年他沒有流一滴眼淚。到了出獄的時候,冉阿讓耳邊聽到這樣一句奇特的話:“你自由了”但是,一張黃紙通行證,究竟通向什麼自由。冉阿讓雖然釋放了,但卻因背負罪名,找不到住處。

  冉阿讓變得仇視法律,他開始放棄了這個社會。就在冉阿絕望的時候,卞福汝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當晚他在主教家裡留宿,然而當主教熟睡的時候,冉阿讓竟然想要殺了他,為的是偷走他家的銀器,後來主教寬恕了他,將他放走了。卞卡福主教一點點的感化了冉阿讓,使冉安讓開始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生活。

  冉阿讓生性沉靜,但並不憂鬱,也許,這是天生富於感情的人的特點。冉阿讓在教主的感化下,開始恢復人性,後來還當上了市長,成為了富翁的他仍不忘教主的教誨,他開始熱衷於慈善公益,然而即使是樂善好施的他,也因法律的濫判無辜,再度成為了階下囚。,但他仍然將教主的恩惠牢記於心,他救助了孤女珂賽特逃出了法律的魔爪,他辦學校、招無家可歸的人做工、資助貧困,使當地經濟繁榮。但社會的容不下他,法律也容不下他,他最終在孤寂中走向生命的盡頭。

  這不得不讓我感嘆人性的黑暗,社會的虛偽,人們爾虞我詐的陰險,也讓我為冉阿讓這類平凡而普通的人民,為反抗社會的不公而做出的偉大貢獻,他們是可愛的。故事是悲慘的,但是他向我們揭示的種種真實,是這部恢宏龐大又細膩入微的巨着精彩之處,也是讓我為之鼓舞的地方。

  冉阿讓曾經是一個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但是他卻被教主的博愛一點一滴的感化着,讓冉阿讓棄惡投善,對與他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愛,也許這就是人性的魅力。但是,這個社會的醜陋與壓迫,使冉阿讓一再落入法律的魔爪之中,所幸他的心已是聖人的心,像那個主教一樣。懂得愛,懂得寬恕!他放走了一直追捕他的偵察員沙威,他原諒一切,他是那樣的溫和、有大愛。誰能想象他曾經是一個殘暴的苦役犯?

  整部小說在於怎樣揭露這種社會壓迫如何把人間變成地獄,也讓我深切地體會到社會最底層窮苦人的生活,看到人性的善惡,並且時而為之感動。這不得不再一次的讓我感嘆巨匠雨果的文筆!光明磊落,寬厚善良的人,無論在哪裡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但是,陰險狡詐,自私自利的小人會永遠遭到人類的唾棄。書中有許多角色也真是這個社會的縮影,比如店主德納第,為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一時聲稱自己是演員,一時又說是畫家,但再高明的欺詐手段高,也掩蓋不了自己丑陋的內心。在生活中也有着類似的事情:比如為了提高自己的成績排名,而不惜考試舞弊,但這種行為縱使欺騙了老師,同學,但卻永遠也欺騙不了自己,欺騙不了自己的真才實學!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不可能永久。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壓迫,沒有了偽裝,大家都像主教那般成為光明的使者,傳遞無私,善良的精神,讓每一個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那麼我們這個社會將會是何等的平等和諧呀!

  篇二: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着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

  雖然是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的社會裡,卻有一個始終與醜惡勢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也許正是他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又重新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

  在他25歲時,就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麵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當他經歷長期牢獄之苦,終於獲得自由時,卻由於他曾經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接受。但他卻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他——一個苦役犯的偉大!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麵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篇三:悲慘世界讀後感

  “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你聽過這句話嗎?最初,我對這句話的印象不是很深,但我看了《悲慘世界》這一本書後,就覺得信賴是一個重要的東西。

  冉阿讓是故事的主人公,他經歷了長期的牢獄之苦,終於得到了自由,但誰也不在相信他了,在這衣食無着的困境里,他得到了主教——米里艾的關照。然而,因為冉阿讓曾經是一個苦役犯,人們無法接受他,從此誰也沒見過他。等他再次出現,他很樂於助人,人們不知道他就是冉阿讓,都很喜歡他。可惜,好景不長,他又一次被捕了,在船上服苦役。一個海員在工作時,不小心掉進大海,他救了海員,自己卻掉進大海里!但他沒有死,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他英勇無畏,在槍林彈雨中戰鬥,救助被人。

  可當人們知道他是冉阿讓的時候,一雙雙冷酷的眼睛望着他,眼裡充滿了憎恨。這說明,如果別人不相信你,你用任何辦法都很難擦除自己的罪過,讓人相信你。

  這都說明,你信任別人,別人會覺得很好,也會信任你;當兩人互相信任,或者是更多的人互相信任,這個世界將是多麼美好。

  篇四: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着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

  雖然是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的社會裡,卻有一個始終與醜惡勢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也許正是他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又重新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

  在他25歲時,就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麵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當他經歷長期牢獄之苦,終於獲得自由時,卻由於他曾經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接受。但他卻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他——一個苦役犯的偉大!

  博愛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麵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為了實現芳町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親生女兒的願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後芳町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町——一個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諾言……

  最終他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着。

  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因為他已經把這個世上所有貧苦、可憐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以“父親”的義務與責任感去照顧每一個“子女”。這種愛才是至高無上的,才是博愛!

  高尚的靈魂

  這個世上,凡是偉大的人都有一個高尚的靈魂。而冉阿讓,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麼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麼大的力量。當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還是冒着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后再一次猶豫了。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時候,他竟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為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又是毫無血緣關係的人!

  看到這裡,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醜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麼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當然我也隱約地感到一層悲劇成分: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命運、與社會醜惡現象的搏鬥中總顯得有點孤立、單薄。不過我認為就是這種差距懸殊的對抗,才更凸現出主人公冉阿讓英雄的本色。

  有一句話說的不錯:時代造就英雄。我們從小也學過董存瑞、雷峰之類的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可當今社會難道就不需要英雄了嗎?答案是:人類需要發展,需要下一個英雄!然而他在哪兒?他又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老師、家長總教導我們:我們是新世紀的人才和棟樑!而此話的言下之意則是:若干年後,世界的美好與和平就要靠我們去創造、維護了。

  可在我看來,我們這代人還是相當自私、利己、冷漠、麻木的!什麼青少年入室殺死八旬老太;什麼騎車撞傷他人而逃之夭夭;什麼看見傷者見死不救……都已經屢見不鮮了。而這些都是我們這一代人和整個社會都應該反省的!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社會將變得更美好,世界將變得更和平!”但願我們這一代人,能夠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

  篇五:悲慘世界讀後感

  我深深地熟悉故事的章節,它就在我心中敲擊,它是強烈的,深到無底,它是沉默的,像無夢的睡眠。

  書中的柯賽特,馬呂斯是美好的,他們是那裡最為真實的象徵。每個人都有偽裝,那偽裝下的心正是當時社會的顏色——黑暗。可他們,卻在這樣的環境下,仍然具有着真誠與善良。我也只是在闡述,闡述着故事,而深深銘刻在心的,是冉阿讓這個高大的形象。其實,很敬佩他,那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對他肯定的讚美。

  當時統治的社會,是那麼得慘不忍睹,冉阿讓被迫無奈在麵包鋪里偷了一塊麵包,卻被判了五年苦役,四次越獄都得不到自由,而是十九年的苦役。冉阿讓進去的時候,青春年少,出來的時候,老氣橫秋。這是怎樣的一種社會,他是如何挨過了這麼多年的折磨,苦役生活使他靈魂一面上升,一面墮落。也許,改變他的正是那個主教,他偷了主教的東西,而主教卻沒有責備他,還送了他東西。主教說,他贖的是冉阿讓的靈魂。十九年來冉阿讓第一次流下眼淚。

  正是這樣,那個囚犯冉阿讓消失了,樂善好施的馬德蘭出現了。經市民推選,他成了市長。他的改變,他的堅持,卻是那位主教非凡的寬厚,驚人的慈愛讓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動。他的形象,在這一刻,成為了書中最為光輝的亮點。

  冉阿讓不斷地幫助一個又一個人,可在他遭遇劫難的時候真正幫助過,關心過他的人,竟還沒有寥寥數人!透過冉阿讓,讓我想到了泰戈爾的一句詩:“我想我將為你憂傷,還將用金色的詩歌鑄成你孤寂的形象,供養在我心裡。”

  故事裡,我看到了“寂寞”這兩個字的影子,它不論何時都夾雜在里,那種壓抑的感覺讓我心口窒息。不是覺得冉阿讓在那種美好而歡樂的氣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結局,而是覺得正是這樣的環境才讓人更加沉湎於悲痛之中。他雖然是安詳平靜地逝去了,可他的內心還在孤獨着,寂寞着,周圍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可他畢竟還是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人。心靈上的枷鎖鎖住的並不是觀看幸福的雙眼,真正封鎖住的,是人內心的寂寞,把寂寞藏匿在心底,就永遠都得不到了釋放——

  《悲慘世界》中沒有提到一個“悲”字,可全書卻處處被一層似有若無的悲傷籠罩着,看似平靜簡單的語言,卻讓人心頭所涼,這種情感從書的一開始就有。

  是真的,寂寞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可怕的東西,它是魔鬼手中用來交換青春的咒符。書中的冉阿讓可以在自己蒼老的身軀上背負起一個受傷的年輕人,穿過整個巴黎市區的下水道。那個時候,他健康得可以再活上一個六十年。他把柯賽特視為自已的女兒,讓他這個,從沒愛過,孤身一人,從未領略過父親,朋友的感情的人得到了極大的安慰。柯賽特成了他生命中的唯一亮光,唯一給他過歡樂,幸福,溫暖的人。可是,當柯賽特與馬呂斯結婚後,他卻經受不住寂寞的侵襲,在那樣舒適,富足,美好的家中迅速地衰老,逝去——

  真正催人老的不是無情的歲月,而是吞噬人靈魂的寂寞。

  所以說,當我們用心來觀察周圍的人時,是不是也突然覺得該給他們送與溫情與安慰。往往是在人老的時候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安靜,喜歡熱鬧,即便是不長時間,也讓他們覺得滿足。卞之琳有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何其不是,身在其中,自會感覺出與親人之間的快樂,親近於親人,以歡笑送與他們,便是幸福。

  老人需要陪伴,還是那句‘常回家看看吧”。多陪陪你身邊的人,趁他們正在的光陰,努力把歡笑傳染給他們。

  其實,也並不是到了老的時候才會覺得寂寞,主要是那顆心,是經歷的太多,痛苦的太久,才會飽受滄桑,才會越發寂寞。冉阿讓不就是嗎?他應該很早以前就覺得孤獨了吧,只是熬到了晚年。什麼叫風燭殘年,這便是事實。

  久而久之,我們更要好好地充實自己的生活,讓生命點亮。

  篇六:悲慘世界讀後感

  讀了《悲慘世界》,掩書沉思,這本書把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

  當出獄后的冉阿讓背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嫌棄與鄙視時,善良的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主教不僅沒有怪罪冉阿讓,反而將一對銀制燭台送給了他並囑咐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主教的舉動感動了冉阿讓,讓他在善與惡的徘徊中毅然選擇了善。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讓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後來,冉阿讓因樂於助人,得到了市民的愛戴,也得到了一個與“囚犯”有着天壤之別的稱號——市長。這時,我既感動又欣喜,畢竟好心有好報啊。這一切,無疑讓我們想到了那書中德納第與他的妻子,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令人厭惡,他們為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小女孩柯賽特受盡了他們的欺凌,他們待柯塞特很不好,整天叫她做這做那,還不給她穿好吃飽,並且一個勁地向柯塞特的母親要錢。母親本身就很貧苦,但是她為了女兒能過好日子,盡量滿足德納第夫婦的要求。

  這是人性多麼鮮明的對比啊,一種人總是刻意偽裝,但都將會識破,因為虛偽不可能永久。而另一種人在無論什麼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正義、寬容的高尚情操。願我們身邊多一些光明使者,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

  篇七: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是個服了19年刑的苦役犯。他一生備受挫折,他的精神歷程也是極其坎坷。出獄后,受到主教的感化,他決心從善。冉阿讓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變成了猛獸”,盲目向社會進行報復,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終身懊悔,卻又導致一種更深刻的覺悟,成為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也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他最終決定遠走他鄉,化名馬德蘭。在異國他鄉,他努力的工作並成為巨富。這以後,他廣施仁愛,後來被任命為市長。冉阿讓本的一生,在苦難中掙扎,卻有着捨己為人的情操,雨果用他的形象,為人類的生存,指出了一條路。

  這本書以未來的名義去批評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己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之盾。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一千本好書,就是一千輪太陽。燦爛千陽,會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也會讓這個世界所有的秘密在我們的面前一覽無餘地展開。

  這話說得太精闢了。現在,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學習環境都很優越,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現在,展望將來。

  篇八:悲慘世界讀後感

  那麼這個世界真的是悲慘的么?

  世界原本沒有悲慘和幸福,人們創造了它們。

  一個麵包、一個燭台,他們站在路中央,等待人們給它們定義:贓物還是聖物。

  有時候,人犯錯,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是是被逼迫到了角落。如果你可以從人為的不可原諒中分辨出這些,請你給犯錯的人一個機會,讓他站起來。有時候他站起來了,就是這個世界更明亮了。而這個光,可以照耀更多的黑暗角落。誰知道呢。

  雨果說:“只要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某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社會的毒害,換句話說,同時也是從更廣的意義來說,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麼,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益的。”這些話,我們看在眼裡,念在嘴裡,也應該永遠的記在心裡。不為了記住這本書本身,而是為了記住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教會我們的,希望我們的。

  這是一本愛與寬容與救贖的書。人類是不是孤獨,我們是不是擁有神的庇佑,沒有一個實體來告訴我們答案,我們只能相互擁抱才能渡過答案沒有揭曉的漫長時光,否則我們就成為天上的星星:哪怕閃耀,卻也各自在黑夜孤單寂寞,無法見到陽光,然後自己殞落。

  篇九: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雨果的佳作,這本書敘述了男主人公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麵包,結果在監獄度過了19年的黑暗時光,出獄后他受到了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視他如草芥,廢物,垃圾。在這種情況下冉阿讓絕望了,但是奇迹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的仁慈之心感染並且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受到主教的影響,冉阿讓竭盡全力的去幫助別人,但是當人們知道他曾經是個犯人的時候,都不願意接受他的幫助,在這個情況下冉阿讓還是毫不介意,一如既往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以他的博愛,善良,仁慈來改變那個悲慘世界。我們有時候難免會被別人冤枉,不要鬱悶也不要去仇視對方,這樣只會讓自己徒增煩惱,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要去包容對方,理解對方。自己的內心強大了,任何的打擊都摧毀不了我們。

  男主人公的行為深深的感染了我,我現在雖然還是個孩子,但心胸一定要寬廣,一定要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和諧社會需要多些這樣的人,我會朝着這個方向努力的,爭取做一個長大了對社會有用的人。

  篇十:悲慘世界讀後感

  寒假中,我拜讀了法國作家雨果的《悲慘世界》。如莎士比亞所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一本好書,能使人增長知識、開拓視野;一本好書,能使人明悟哲理、思考人生。《悲慘世界》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它引人入勝的情節和豐富雋永的內涵,更多的是那個經典鮮明的人物——冉阿讓。

  冉阿讓一生坎坷。他因為偷了一塊麵包,被送進了牢里。他四次越獄,刑期不斷增加,幾個小時的自由換來的卻是十九年的痛苦。出獄后,他被一位主教感化,重拾善良的本性,改名當上了市長。但正當他春風得意之時,卻被警察沙威陷害再度入獄。出獄后,冉阿讓開始撫養女工芳汀的私生女珂賽特,對她十分疼愛。長大之後的珂賽特認識了馬呂斯,很快與馬呂斯墜入愛河。一次,馬呂斯在戰爭中受了傷,昏迷不醒。冉阿讓救了他。後來,冉阿讓成全了他倆的婚姻,向馬呂斯表明自己曾是苦役犯,因此遭到馬呂斯的鄙視。最後,馬呂斯得知冉阿讓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還是受人尊敬的馬德蘭先生。他悔恨交加,連忙和珂賽特去看望老人。但是冉阿讓已經奄奄一息,在失望與孤獨中,這位命運悲慘的老人,凄涼地死去。

  冉阿讓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殘酷的現實和法律的不公讓仇恨佔據了他的思想,他是一個罪人,但他後來的改過自新,說明他的本性是善良的。面對社會的壓迫,他以德報怨,盡全力去彌補自己犯下的過錯,盡全力去愛這個世界。這種崇高的人格精神使我敬佩和感動。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犯錯之後,只要勇於面對錯誤,心存善念,努力改錯,就可以像冉阿讓一樣,從罪惡和錯誤的深淵中掙扎出來,走上正義美好的陽光大道。

  冉阿讓是悲慘的,但他又是幸運的。當他回首往事時,一定不會有遺憾和後悔。他像一位天使,用善良和博愛對待別人。他那鮮活的面容使我難忘。

  篇十一:悲慘世界讀後感

  讀了《悲慘世界》這一本書,我非常的高興——因為我獲得了我想要得到的知識。

  在《悲慘世界》這本書中,我非常喜歡冉阿讓這個人物形象,我喜歡他的堅強不屈;喜歡他的率真直爽;喜歡他的純真和善良;喜歡他的“捨己救人”的精神;喜歡他的風度;更喜歡他的樸素,總之,我就是喜歡他。

  《悲慘世界》這部小說是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這部作品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善良和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這部小說是以主人公冉阿讓的命運作為主線而逐漸展開的。

  在這一本書中,我還比較喜歡卞福汝主教,他用他的善良感化了冉阿讓,使冉阿讓變成我們讀者所想的那樣。

  總而言之,我特別喜歡這兩個人物形象,你們也去看看《悲慘世界》吧!

回目錄

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

  雖然是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的社會裡,卻有一個始終與醜惡勢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也許正是他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又重新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

  在他25歲時,就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麵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當他經歷長期牢獄之苦,終於獲得自由時,卻由於他曾經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接受。但他卻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他——一個苦役犯的偉大!

  博愛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麵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為了實現芳町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親生女兒的願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後芳町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町——一個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諾言……

  最終他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着。

  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因為他已經把這個世上所有貧苦、可憐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以“父親”的義務與責任感去照顧每一個“子女”。這種愛才是至高無上的,才是博愛!

  高尚的靈魂

  這個世上,凡是偉大的人都有一個高尚的靈魂。而冉阿讓,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麼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麼大的力量。當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還是冒着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后再一次猶豫了。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時候,他竟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為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又是毫無血緣關係的人!

  看到這裡,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醜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麼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當然我也隱約地感到一層悲劇成分: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命運、與社會醜惡現象的搏鬥中總顯得有點孤立、單薄。不過我認為就是這種差距懸殊的對抗,才更凸現出主人公冉阿讓英雄的本色。

  有一句話說的不錯:時代造就英雄。我們從小也學過董存瑞、雷峰之類的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可當今社會難道就不需要英雄了嗎?答案是:人類需要發展,需要下一個英雄!然而他在哪兒?他又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老師、家長總教導我們:我們是新世紀的人才和棟樑!而此話的言下之意則是:若干年後,世界的美好與和平就要靠我們去創造、維護了。

  可在我看來,我們這代人還是相當自私、利己、冷漠、麻木的!什麼青少年入室殺死八旬老太;什麼騎車撞傷他人而逃之夭夭;什麼看見傷者見死不救……都已經屢見不鮮了。而這些都是我們這一代人和整個社會都應該反省的!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回目錄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一:悲慘世界讀後感600字

  打開雨果的《悲慘世界》,泛黃的扉頁已有殘缺,但濃郁的書香依然撲鼻而來,我 追隨它的腳步,走進了那個悲慘而有幸福 的世界。

  主人公——滿臉鬍子,力大無比的冉·阿讓經歷 了長期的牢獄之苦,當他終於獲得了自由 卻衣食無着,沒有一個人願意接受他時,一位貧窮的主教卻給了他平等、關愛 與心靈 上深深的安慰,讓冉·阿讓一次又一次在出獄后迷途知返,走上正義、善良 之路……芳汀的小女兒 柯賽特因母親 無錢撫養被寄養在貪婪醜惡特納第夫婦家,芳汀死後,珂賽特被百般折騰,生活 在無邊的黑暗 與恐懼之中。正在這時,那位叫冉·阿讓的人不斷幫助 這個陌生的小女妖,儘可能的給她以人間的溫暖 與純真……當法國發生了變動,珂賽特深愛着的一位青年 馬呂斯可能會在參加革命戰爭 時戰死,也是那位叫冉·阿讓的人幾乎用自己 的生命 換來了他的幸福生活……冉·阿讓,雖然是一個苦役犯,卻在主教大人的感化下,成為了一名勇敢 、正義、善良的勇者。太多太多的感恩 ,一言難盡。

  冉·阿讓,他讓平凡 鑄就了偉大,他毫無保留地展現了人性 最美麗 的一面,可以想象 ,如果 沒有冉·阿讓,那麼有多少生命將會消逝?有多少悲劇將會重演?但是為什麼冉·阿讓會有如此驚人的脫胎換骨的轉變?是因為他懂得感恩,他知道去報答主教大人曾給過自己的溫暖,他將它們儲存在心靈深處最最柔軟的地方,再用它們來溫暖整個世界。

  罪惡服役的冉·阿讓,善良正義的冉·阿讓,柔情似水的冉·阿讓,英勇無畏的冉·阿讓……我想當你翻開他的一生,就不願再停留下來了吧!他用他的愛與感恩給了你、我,乃至整個世界最美的祝福 ,讓我們相信 ——有一顆真摯的感恩的心,就有一段亘古不變的愛的讚歌,溫情的史記!

  當珂賽特與馬呂斯幸福地走上了婚姻 的殿堂,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冉·阿讓已聽到了上帝 的呼喚。當兩個孩子 淚流滿面的握着他蒼老而又有力的大手跪在他身邊時,夜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着一個純潔 的天使 展開了雙翅,等待 着一個偉大的靈魂 。

  篇二:悲慘世界讀後感600字

  暑假期間,我 閱讀了法國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 》,不禁感溉萬千。

  這是一部集浪漫 主義與現實 主義干一體的藝術 精品。它通過理想 化的情節塑造理想化的人物 ,同時又準確、完整地再現了從滑鐵盧到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的史實。小說枝葉繁複,但中心始終不變: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 和揭露資本主義社會 的黑暗 。在作者筆下,他企盼用博愛、仁慈、善良 來改變 這個悲慘世界。

  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讓一生飽受苦難 ,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脫胎換骨,變得善良、仁慈和寬容 。臨終前,他不僅不埋怨上天不公,白己的命運坎坷,還認為自己 是幸福 的。在我看來,認為白己幸福的人,實際上就是最幸福的人。 當今世界,“仇富”和“嫌貧”是兩個負面的社會現象。正如企業家魯冠球所說:“‘仇富’和‘嫌貧’,是一對孿生兄弟 。要通過努力 ,使‘仇富’者找不到社會共鳴點,讓‘嫌貧’者找不到生存 上壤。”就拿我國來說,富的地方是真富,富得流油,窮的地方是真窮,連溫飽都成問題。如果 我們的富豪能像冉阿讓一樣多出資救濟窮人,就算有個別人依然“仇富”,但沒有社會共鳴點,一個巴掌又能拍出多大的聲兒來呢?富人救濟窮人,幫助 開發貧困地區,如此一來,貧困地區富有了,窮人也變成富翁了,世上沒有窮人了,“嫌貧”者沒有了“生存土壤”,自然就銷聲匿跡了。(讀後感 )

  德國社會學家內爾伯恩曾說過:“超凡的快樂 讓我們熱愛世界,巨大的悲痛讓我們理解 世界。‘冉阿讓曾有過無比快樂的時光 ,所以,他熱愛這個現實的世界。

  當然,文中也有許多令人厭惡的反面角色 ,如德納第夫婦和警官沙威等。正因為有他們的襯托和對比,才顯示出冉阿讓等人是多麼的崇高和偉大。

  篇三:悲慘世界讀後感600字

  今天我讀完了,文壇巨匠——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

  維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紀法國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他與1802年2月26日出生於法國的貝尚松省,父親曾是拿破崙手下的將軍。下面我就來講一講《悲慘世界》吧

  《悲慘世界》講的是:主人公冉阿讓是個因飢餓而偷一個麵包而坐牢的苦囚犯,因為四次逃獄都被發現而加刑。在監獄里度過了十九年,他出獄后在一個小鎮收到主教的教化,決心從善,他歷盡千辛萬苦來到了一個小城,成為巨富他廣施仁愛卻不能挽回自己因為飢餓而偷一個麵包的錯誤,這時他碰到了苦難 的芳盯,芳盯因為太窮而被迫把女兒寄養給兩個暴發戶,可她自己卻不知情,還蠻以為自己的小寶貝,吃得好穿的好,其實那兩個人把她的心肝當成女傭了,這時芳盯受到了冉阿讓的接濟,可是沒過幾天芳盯卻死了。冉阿讓也被抓了,冉阿讓故意掉海里去,死裡逃生了,他把珂賽特(芳盯的女兒)接回了自己家,並把她撫養大,最後成為了一個漂亮的姑娘,珂賽特嫁給了一個叫馬呂斯的人,但是冉阿讓也去世了。

  我讀了這本書,深深的體會到了,那時的社會黑暗,政治昏庸無道,是窮苦人民遭到迫害,而富人家卻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在他的小說里,可以看到那時的法律只顧富人的利益,不顧窮人的生死。雨果的這個小說是通過真實事件改編的,他通過大量的搜集題材才寫出了這樣深刻的小說,他還被迫流亡過呢!如果當時多一些這樣開明的人,法國就會少一些像冉阿讓這樣悲慘的人,這該多麼美好啊!

回目錄

悲慘世界讀後感

  讀《悲慘世界》有感

  《悲慘世界》,這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佳作。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麵包,使他在監牢里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后,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就這樣,冉阿讓已經絕望了,但是奇迹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在維克多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

  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后,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裡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凄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永遠都不會改了嗎?

  要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這樣你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懷叵測,那你永遠都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只會受到猜疑、冷落。要勇於奉獻,要以幫助人為樂趣,要熱情待人,這樣,你才會受歡迎。

  《悲慘世界》是一本偉大的書籍,它使我了解了雨果對社會下層人士的同情,對善良與邪惡的了解 。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着,它把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

  我相信人性是可以改變的,但是當我剛接觸這本着作是我對主角冉阿讓我首先是對他同情。為了因受飢餓而哭泣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去偷了一片麵包,而被判徒刑的冉阿讓,被關了十九年,到四十六歲才被釋放出來,這不僅讓我的心情沉了下去,似乎不可能在浮出水面。當他被釋放出來時接受的卻是人們對他的歧視。最後只有仁慈的主教米里哀,把他當人招待。環境改變人的本質。在服刑期間他早就養成了那種惡習。一開始他並沒有被主教的那種仁慈所改變,並且他偷了主教德銀器。令人震撼的是主教他原諒了冉阿讓,並且把他偷得銀器作為禮物送給了冉阿讓。終於冉阿讓醒悟過來了,他帶着主教給他的一點點溫暖和光明改了名,定居在法國的北部。他對於自己居住的城市盡心儘力,人們都被他感動了,他做了這個城市的市長。

  命運是折磨人的。冉阿讓並沒有以這樣的結局結束他的一生。他的命運就這樣的折磨他,讓他再次踏上了逃亡的路途。

  冉阿讓的一生是讓人感慨的,也是讓人深思的。一個人從一塊麵包徹底的變壞,在從一幅銀器和人們對他的改變變為一個徹底的好人,作為市長。這是多麼讓人吃驚的變化啊!人性的兩種都在他身上體現出來了。

  面對着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掩蓋不住他醜陋的本性。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污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者……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不可能永久。另一種則無論什麼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高尚情操的人。

  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幸福快樂的活着。

回目錄

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影評(一)

  上周看完《悲慘世界》(人文社08年插圖精華版,1400頁的書有幾個扎眼的錯別字),心裡難以平靜,周日下午在書店裡看到有1958年的上譯版《悲慘世界》電影,就買了哈。回來花了兩個晚上看完,除了中文配音有幾段不知道為什麼換成了法語之外,內容本身倒也沒太大問題。不過,對於剛剛看完小說的人來說, 1958年的這個電影版本和雨果在我頭腦里釀起的風暴相比,太太過單薄了。

  首先一點,冉阿讓的扮相,從苦役犯時代,到市長時代,再到割風時代,都是一個模子,甚至從成為馬德蘭到最後去世,連髮型都沒有變過。主人公的面部表情,總是很嚴肅。與此對應的是沙威這個演員的選擇,選了一個胖乎乎的,一副老好人的樣子,一點沙威的冷酷無情,不知人性為何物,都體現不出來啊。當然,這也跟整個劇本對沙威這個角色戲份的大大弱化有關。

  雨果在原著中用了逾四成的內容來談純粹“故事發展”之外的問題,例如滑鐵盧戰役,巴黎流浪兒的素描,巴黎下水道的歷史,女子修道院的歷史,巴黎黑話的歷史,街壘的歷史,等等。儘管如此,由於時間跨度太長,與主線息息相關的重點人物很多,電影在這方面大刀闊斧的刪減大大削弱了原著的細部結構。舉幾個例子來說,比如德納第夫婦,原著在描寫他們對待小珂賽特的時候,完全是一副虐待狂的模樣,到了電影中,珂賽特夜裡去森林打泉水,不但有獨輪車可以放水桶,晚上也有類似馬圈的地方睡覺,而不是書中描寫的樓梯底下。還有,馬德蘭兩次越獄,也被壓縮成一次。書中扣人心弦的一節,沙威在巴黎城內追捕冉阿讓和珂賽特,到了電影,就提前到了德納第酒館。還有更大的簡化,就是女子修道院,冉阿讓冒着暴露身份危險救下的割風在電影里完全成了路人甲,而不是書中描寫的那麼驚心動魄。老割風在冒險將冉阿讓裝入棺材,運出修道院,又因為失策,差點將他活埋,那種對義人知恩圖報的感情在電影中直接被忽略了。另外,對馬伯夫老人,也就是在街壘戰中犧牲的第一個公民,對他的背景生活完全沒有交代,原著則花了大量篇幅介紹這位神甫,植物學家,如何在復辟時代和1830年後一步步被社會逼上絕路的,只有在看到這些之後,才能理解馬伯夫,這位參加過1789年革命的老人,毅然加入到巷戰中,擎起紅旗犧牲的意義。那個全書最讓我喜歡的角色,小伽弗洛什,電影里對他的描述也太粗線條了一點,感覺就像是德納第的一個淘氣兒子,無知的參加巷戰,為了撿子彈給戰士們,不顧槍林彈雨死在戰地中央。書中對伽佛洛什的描寫是動人至深的,特別是他那種樂觀的精神,對於惡的父親,他救過命,對於無依無靠的幼弟,他提供過住處。小兄弟三人縮在大象肚子里的劇情在電影里完全不見了。還有很多角色在電影中完全成了路人甲乙丙丁,連臉譜都談不上,ABC社的領袖們,英勇犧牲的安灼拉,公白飛,博須埃,都沒有幾句台詞,馬呂斯的那個耄耋外公,也成了毫無深度的老色鬼,小丑角色,他滿腦子的18世紀思想,對外孫深厚的愛,電影中完全體現不出來一絲一毫。

  說一千道一萬,1958年的版本不好啊不好,沒看過原著的千萬不要先看這個版本,會對原著的結構和人物形象留下淺薄的第一印象。看過原著,可以拿這個版本做些參考。畢竟演員的功力深厚,上譯老人的配音也很好,看至結尾時,我依舊像看書時那樣熱淚盈眶。

  悲慘世界影評(二)

  近一年以來讓我印象深刻的影片無疑是那部音樂劇《悲慘世界》。當然,在新遠落座之時我並不知道這是一部音樂劇,因為決定選擇這部電影是我們的臨時決定,之前也未做功課。但是,開篇的《Look Down》的合唱就深深地打動了我,近乎熟悉的旋律拉開了一場宏偉故事的幕布。一面在回憶當年那個版本的黑白電影,一面在回憶小說的情節。這部小說相信大數人耳熟能詳,相信無須我再花筆墨介紹情節。這部影片的精彩之處在於把音樂劇化身於電影拍攝,而且,他成功了。

  在這部影片中,冉·阿讓、芳汀、珂賽特,馬利尤斯,把我們帶回了大革命前的法國。在這裡,革命已經萌芽,人民即將覺醒,受煎熬的等待着黎明,被傷害的尋找希望。感謝休.傑克曼、羅素.克勞、安妮. 海瑟薇等人的精彩表演,他們還原了這部著作。感謝偉大的維克多. 雨果,創造了這部文學史中的珍寶。我猶記得當時看這部電影時,我剋制着自己,不要流淚,無論是安妮.海瑟薇那段獨白《I Dreamed a Dream》,還是之後革命失敗的那段《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雖然坐在我身邊的朋友已經淚流面滿。當最後的一幕出現,眾人高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時候,感覺到壓抑的心臟才得到緩解。革命終究要來臨,這悲慘的世界終將有終結的時候,小珂賽特們將不再重複那悲慘命運。

  悲慘世界影評(三)

  我對好萊塢的歌舞片有所印象,《音樂之聲》應該算是我接觸的第一部此類作品。美妙的歌聲與奧地利優美的風景,給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攜奧斯卡三項獎而來的電影《悲慘世界》,又給我觀看歌舞片的記錄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影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815至1932年,先後橫跨27年。《悲慘世界》圍繞主人公冉阿讓假釋出獄后成功融入上流社會並實現自我救贖升華高尚人格的過程,融入18世紀法國的政治、歷史、文化、世態等社會生態,電影油畫般的布景,借鑒音樂劇的優美唱腔,工整的電影情節,使觀眾很快擺脫因唱歌等對白形式引起的不適。相比原著和音樂劇,將故事和視覺化的電影版簡化了人物,情節清晰,為保留經典唱段,而故事情節完整性有所欠缺,如未看過原著,會對人物性格變化的理解有所影響。

  看完《悲慘世界》先得說冉阿讓和沙威兩人,最早出場的也是他們。休 傑克曼演的冉阿讓基本算稱職,他的演唱中規中矩,沒有驚艷之處,也並非不能入耳。再看羅素 克洛演的沙威,就不盡如人意了,他表現出了一個盡忠職守、忠於法律的偵查員,刻畫了一個嚴格遵守法律,卻陷入忠義兩難全的困境的公務員形象,以自殺的形式宣告當時罔顧百姓苦難的國家制度的死亡。遺憾的是,他無論表演還是唱腔都差點溫度,即便在投河自盡前那番獨白,都顯得很平淡,可以這麼說,他的表演沒有沸點,就像吃了一碗沒熱透的冷飯。

  一定要先提安妮海瑟薇飾演的芳汀,儘管只是女配角,表現可圈可點,充分證明了那句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默然曾說過的:對於表演這個職業來說,永遠只有小演員,而沒有小角色”正確性。芳汀是一名年輕女工,與男友熱戀,生育后,卻被男友惡意拋棄。她在工廠從事女工養家糊口,將女兒寄托在酒館老闆家,希望受到照顧,然而女兒沒有兒童期並未受到一絲照顧,而被當女傭。在工廠上班時,收到酒館老闆索要費用的私信,卻被工廠女工發現,嫉妒芳汀美貌的女工聯合起來羞辱排擠她,最後被聯合工頭無情趕出工廠,一文錢都沒付就被掃地出門。芳汀走投無路,變賣了首飾、牙齒、頭髮甚至肉體,不幸淪為一名妓女。在墮落後,她傷心欲絕,一曲《I Dreamed A Dream》如泣如訴,表情與聲音完美融合,讓我彷彿置身於芳汀的身畔,聽她訴說。對於一個非職業音樂劇表演者來說,這樣的,也是她僅僅出場20多分鐘就能奪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的原因。

  片中出場不多,但給人留下完美印象的,則是薩曼莎 巴克斯飾演的艾潘妮,她可以說是全片表現最好的演員,無論歌唱還是表演,都擁有極其感染人的魅力。《on my own》這段在劇中極具表現力的唱段,被這位1990年出生的英國女演員唱到感天動地,那一刻,我也不禁在黑暗的影院中潸然淚下,被她塑造的角色所表現出來的高貴人格所感動。

回目錄

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800字

  花了差不多10天的時候把厚厚的一本《悲慘世界》讀完了,故事一開始我就被吸引住了。覺得作者序那裡寫的一段話很引人深思:藉此文明的鼎盛時期,只要還存在社會壓迫,只要還藉助於法律和習俗硬把人間變成地獄,給人類的神聖命運制度造成苦難;只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男人因窮困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飢餓而生活墮落,兒童因黑暗而身體孱弱,還不能全部解決;只要還有一些地區,還可能產生社會壓迫,既從更廣泛的意義來看,只要這個世界還存在愚昧和窮困,那麼,這一類書籍就不是虛設無用的。

  冉阿讓,只是因為她姐姐的幾個飢餓的孩子搶劫麵包就被判刑了19年,等他出獄的時候,少年已經變成了中年,因為沒有通行證,他要去住宿沒有一個地方接受他,只有卡福汝主教接受他,然後經過主教的感化他洗心革面,棄惡從善,並新辦工廠,救濟窮人。冉阿讓讓人敬佩的地方太多了,剛讀完書很多細節都忘了,但是每讀到他的部分總讓人的心跟着他走,他這個人一生都太悲苦了,在沒有柯賽特之前,他一生沒有愛過人,也沒有被愛,所以當60歲的老人和8歲的小女孩在一起時,冉阿讓覺得他得到了第二次救贖,這個小女孩也擺脫了以前非人的生活,這個父親讓她覺得很幸福。

  芳訂,這本書里我很喜歡的一個女主角,我喜歡她的純潔,還有為養活自己的女兒,不惜賣掉頭髮和牙齒,最後淪為妓女,在貧困交加中死去。在她身上,我感到了一種叫命運的捉弄,如果當初她命運把小柯賽特託付給德納第夫婦,她就不會被他們那麼多次變相的勒索,她真愛的女兒也不會過着非人的生活,這隻能怪當時的社會——一個容不下未婚生子的社會,一個把一個弱女子逼上絕路的社會。在她生病要死去的時候,她說想見小柯賽特一面卻連最後一面都就不到的時候,我對這個女人充滿了同情和對德納第夫婦的那種市儈貪財、自私冷酷充滿了厭惡。

  沙威,這個人讓我覺得好可怕,他對自己的職務高度熱枕,這個按現在的看法本來應該沒錯,但是這也導致了他絕對服從上級,看不起苦役犯,他崇尚權威,認為只有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值得尊敬,在他心裡,妓女和苦役犯做什麼都是錯的,他冷酷無情,常手拿粗棍,監視他周圍的人們,後來他發現他這麼多年一直堅持的信念都是錯誤的,在信念幻滅中自殺,有一種很悲哀的感覺。

  這部小說全身都籠罩着一種悲哀,氣勢磅礴發人深思,值得一讀再讀。

查找更多悲慘世界讀後感(共9篇),請進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