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越讀者》讀後感

《越讀者》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越讀者》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越界之舉亦可如此美麗

  ——《越讀者》讀後感

  其實之前便早已聽說這本《越讀者》的作者郝明義先生的大名了,鼎鼎大名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便是由郝先生翻譯,而越讀者這本書中所提到的將書的種類用食物來類比也是略有耳聞。不過不知為何,這本書在噹噹和亞馬遜上一直是無貨狀態,去圖書館找了一下也沒有找到,索性在淘寶上買了本繁體版,開始會擔心繁體字看起來會有障礙,但是拿到書讀起來后發現繁體字自有其美妙之處,而且對閱讀速度的影響也是可以忽略不計。

  四個收穫

  1.關於書的分類

  作者將書籍用美食來進行分類,分為主食、美食、甜食、蔬果是一種很有創意的想法。之前我一直不理解這樣分類的意義何在,但後來一想倒也覺得這種方式很巧妙。就像飲食需要均衡,閱讀也是同理。第一種,是主食閱讀。主食就是像米飯、面之類的可以幫助我們填飽肚子的東西。很實用,可以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就像那些職場、生活、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書籍。好像一個個醫生,把一把脈,開出一劑藥方,便能藥到病除。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便可以從書中去尋找答案。第二種,是美食閱讀。平時的飯桌上,米飯和面都可以讓我們有飽腹感,但是如果光吃這些,除了營養方面做不到均衡,恐怕我們的味蕾也會不答應吧!咱們作為飲食男女,難免需要點美食來犒勞一下自己的胃,同時補充我們生存下去所必須的蛋白質。而有時候如果有幸吃到了既有營養,味道又鮮美的食物,整個人心情都會好很多。就像之前網上一路"吃貨"們都在說的,唯美食與××不可辜負么。可見美食對於點綴我們的人生,實在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美食閱讀指的便是那些可能從一個看起來間接,但是卻從一個非常根本的方向,來幫助我們思考問題的現象或本質是什麼的書。第三種,蔬果閱讀。蔬菜和水果,都是可以幫助我們消化和吸收纖維素的東西。蔬果類書籍便是指像字典這一類工具類的書。第四種,甜食閱讀。甜食本身對人實在是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舀一勺如絲般順滑的提拉米蘇入口,讓甜甜的感覺慢慢地透過味蕾,滑入喉頭;或是嚼上一塊甜甜的巧克力,光是想想都會讓人上癮的感覺。而甜食閱讀便這樣一種休閑、放鬆式的閱讀。如小說、雜誌應該都可以歸為此類。

  2.對小說的解讀

  這裡作者對小說的解說讓我非常認同:小說就是三十萬字寫三十字。有時候短短的一個道理,用三十字,花上三分鐘便可以說清楚講明白。而小說的作者卻用了洋洋幾十萬字來通過一個故事去講述。然而事實上,往往通過這種方式所講述出來的道理,大家才會記得更加深刻。

  3.主題閱讀的方法

  作為《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的最高層次的閱讀:主題閱讀。正是由我們對於某個領域強烈的好奇心所激發,搜尋相關領域的不同作者所寫的書,通過精讀、觀其大略、讀某一部分等不同的方法,進而掌握我所想要了解的領域的全貌。另外,作者還形象地將我們找出自己專門的閱讀興趣的過程比喻為挖到第一桶金。並且用非常細緻的說明向我們介紹了挖到第一桶金的經驗:

  1.選擇一個感興趣的閱讀題目,不要選取像心理學、哲學之類的太大太寬泛的題目,而是選擇盡量小一點的分支,例如咖啡、飛機等。

  2.設法從三十到五十本書里挑出一到三本入門書。用熟讀精思的方法仔細閱讀。

  3.在這個領域找到你的Mentor,就是可以給你引路的人。

  4.設定時間表搜集這個領域的主食、美食、甜食、蔬果類書籍約四五十本。

  5.除了書之外,從網絡上收集資料。

  6.將所有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吸收。

  7.尋找這個領域最新最前沿的書籍或文章,看是否能看懂。或者看自己能否超過這個領域的大牛。

  4.建立個人的知識架構

  知識碎片化的時代,網絡上海量的信息撲面而來,那些挖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的人,網絡對他們來說是把鑰匙。而其他還在知識的樹林中摸索着的人,網絡則會讓人迷路和無所適從。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建立自己個人的知識架構,這樣才不會被這些如今的碎片化的知識所衝擊,最後暈頭轉向,彷彿什麼都會,什麼都知道,但事實上什麼都不會。而如果建立了自己的個人的知識架構,那麼在看到網絡上的文章或其他碎片化的知識后,便可以像採擷花草一樣將它們掛上自己的知識框架,最後讓自己的知識樹逐漸豐滿,形成自己的知識架構。而大學的碩博研究,正是訓練你獨立研究的能力,導師便是你的領路人,不會手把手教你,卻會在關鍵時刻指點迷津。書中提到一位過世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的電腦科學教授,整理出以下博士研究的方向:

  開展新的研究領域

  提供統合的研究框架

  解決長久存在的問題

  徹底探索一個知識領域

  對現存的知識提出反駁

  通過實驗性的嘗試為理論提供驗證

  創造一個宏大的知識系統

  提供經驗式的數據或資料

  發展出新的方法論

  發展出一個新的研究工具

  提出一個否定性的結論

  三個感悟

  1.我的閱讀結構的不合理性

  之前我一直不理解這種把書籍分為幾個種類的意義所在,後來在自己實踐的過程中,似乎有點明白,管理的基礎是分類,就像中圖法的分類,有助於我們走進圖書館時可以更快地找到圖書,用這種方式可以檢驗我們閱讀營養的均衡性。而對比這幾種分類,聯繫自己現在的閱讀,發現自己有點偏食的傾向。目前讀書偏功利性,更多地是關注於解決目前所存在的問題的閱讀,比如經管類,閱讀方法類,思維邏輯類等可以立刻在我的生活中見效的主食類閱讀,美食類閱讀目前也只是每周傾聽一下肖傑老師的論語分享,至於其他"美食"像哲學之類的書,也許是自我設限吧,至今沒有勇氣去打開,但是就像書上所說,美食才是真正能夠提高我們從根本上去認識事物的可能性。工具類書目前已被網絡搜索引擎所取代。而甜食類閱讀,即純粹娛樂類的閱讀則是幾乎沒有,也許是受教育的毒害吧,一直以為讀些休閑娛樂類的書是浪費時間,然而其實現在想來,這些書可以打開我們理解世界的大門,讓我們看到更加豐富的可能性。不過說到沒有甜食閱讀的根本原因,我想應該是還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吧。

  2.讀書應是有目的的還是無目的的?

  無目的的閱讀就像一直在森林中迷路的螞蟻一樣,沒有前進的方向。而有目的的閱讀又會害怕讓自己的閱讀過於細化和窄化,失去了生命的其他可能性。這也是我一直糾結的問題。當然,更多的時候我是前者,漫無目的地閱讀,沒有方向。作者提到首先應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開闢出自己的一條道路,就像一個T字型吧,首先應建立起自己相對其他人來說比較專業的領域,其次才能橫向發展,廣泛地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這樣既能避免迷路,又能避免知識的狹窄。

  3.讀博真的沒用嗎?

  之前一段時間,很多人都在鼓吹碩士、博士無用論,企業招聘時,招得最多的是本科生。甚至網上有句戲言:不孝有三,讀博為大。整個社會的功利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彷彿讀書便是為了找工作和賺錢,而不是為了追求自我的完善和提升,追求整個世界的知識體系的完善。而我也陷入了這樣的陷阱,對博士存在偏見,認為他們必定是逃避工作才去深造的,當然不排除確實存在這樣的人,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些高等教育給人帶來的思考能力以及在某一個獨立研究的能力。當然,前提應該是你對這個領域充滿探索和創造的好奇心,不然讀書的過程必然會很痛苦。

  兩個改變

  1.我對小說、電影的偏見

  之前一直沒有想明白讀小說和看電影的意義,雖然在看的過程中也是很享受,但是就是心裡存在一個疙瘩一樣。這裡作者解決了我很大的一個疑惑。小說便是用三十萬字來說明三十個字。電影似乎正好相反,用濃縮的一兩個小時來概括某些人的一生。走進這些小說和電影,彷彿便走進了一個個光怪陸離的世界,擴大了我的想象力的邊界,體驗我永遠也不可能親身去體驗的人生。看活着,讓我感受到文革那個年代的荒謬;看盜夢空間,讓我佩服導演的想象力;看肖申克,讓我看到希望……之前韓寒的電影里很火的一句話: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也許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是一、沒有去實踐這些道理。二、道理太多,聽過便忘了。而通過故事、影像所傳達出的道理,卻會讓人印象深刻,同時腦海中還會出現具體得影像,想忘都忘不了吧。

  2.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一直是我想要嘗試卻不敢嘗試的。因為一直認為它作為最高層次的閱讀,一定是一種高難度的閱讀,而我連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都沒有很好地掌握,怎麼敢自不量力呢。可是這裡作者提到層次的提升可以使循序漸進的,也可以是突破的。從小到大的語文教育讓我每讀一本書,一篇文章便下意識地想要逐字逐句地去精讀,沒有批判性地思考。可是這樣做效率太低,而且就像練功一樣,對不同作者的說法全部吸收,容易讓自己走火入魔。對於有的書也完全沒有必要去花費這個時間。而主題閱讀可以幫助我建立閱讀的框架,同不同的作者交流,取長補短,最終建立自己在某個領域的框架。

  一個行動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只讀書不行動,那麼別人的東西永遠也不可能轉化為自己的。

  下一步我要做的便是選擇某一個領域,參考作者的方法、《如何閱讀一本書》以及彭小六的主題閱讀這種小事-第1節-國王的召見,進行主題閱讀的實踐,同時在博客上進行不斷的輸出,與正在看博客的你共勉!

您正在瀏覽: 《越讀者》讀後感
網友評論
《越讀者》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