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老舍茶館讀後感

老舍茶館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老舍茶館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老舍茶館讀後感

  以前就有看過《茶館》的話劇演出,而且最近也有《茶館》的電視劇上映。總體上的感覺,經典,覺得再也不會有這麼一部意義深遠的話劇了。相比舞台上的話劇表演,老舍先生的原版劇本,帶給了我更多的想象空間。“茶館”,眾所周知,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喝茶的地方。《茶館》里的“茶館”也不例外,王利發的茶館,吸引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到這裡,上演了一部部精彩的鬧劇。我只能說,老舍先生的大局觀非常好,這麼多的人,這麼多的事,延續這麼長的時間,可是看下來一點也不覺得紊亂。在我看來,這是由於老舍先生始終堅持一點的原因,那就是不管怎麼樣,不脫離“茶館”。我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用一個“普通的、蒙特卡羅小小的茶館”,儘可能多的反映出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社會面貌和現實。老舍先生的《茶館》,語言詼諧幽默,妙語連珠,但是結構卻很嚴謹,主題也很嚴肅,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唱響了一部舊時代的輓歌。“茶館”里的人物相當的豐富,基本上包含了一個時代社會上存在的所有人,而且刻畫的都十分的真實,很能引起我的想象和共鳴。《茶館》,不管是原着,還是話劇或電視劇,都是不朽之作。

  篇二:老舍茶館讀後感

  老舍的《茶館》於1956年寫就,1958年由“人藝”出演。50多年長演不衰,堪稱中國現代戲劇經典之作。

  我在上世紀60年代離開京城,40多年與《茶館》未能謀面;近日,為紀念演出600場,人藝復排這部名着,才得以了卻夙願。

  《茶館》以舊北京城中一間大茶館——裕泰茶館的興衰為背景,反映了清末、民初到抗戰勝利后三個不同時代、近50年的社會面貌,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

  托爾斯泰曾被稱為“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在這個意義上說,老舍先生的《茶館》何嘗不是近代中國的一個縮影。“天地大戲台,戲台小天地”。《茶館》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通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於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我在劇場里看到,來看這部“老戲”的,有中老年人,也有不少(居多)是年輕人。他們中有的已經看過兩三遍了(票價高昂且一票難求)。我想,一個話劇作品演了50多年還長演不衰,兩三代人都能產生共鳴,自然有着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100多年過去了,浪淘沙盡,換了人間。曾幾何時,顯赫一時的大清帝國殞落了;不可一世的外國鬼子也滾蛋了。人們回首過去,是為了更好珍惜現在,更加嚮往未來。年老的看《茶館》,大多帶點“懷舊”情緒:或是對劇中反映的五十年歷史感同身受、藕斷絲連,或是對“老人藝”(于是之、鄭榕、藍天野等老藝術家)的“藝風”“戲骨”情有獨鍾、難以忘懷;年青的大概想和“新人藝”套套“近乎”,復排的是三版的《茶館》,演員是個“豪華”陣容:梁冠華(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神探狄仁傑》的主角)、濮存昕(演過電影《魯迅》電視劇《走西口》等的“形象大使”)、馮遠征(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主角)、楊立新等一批影視明星近距離接觸,其音容笑貌、舉手投足,近在咫尺,生動真切。

  濃縮的往往是精華。戲劇是高度濃縮的藝術。《茶館》的戲劇結構細針密縫,十分嚴謹。第一幕尤為令人擊掌。人藝前院長曹禺曾讚歎說,這是古今中外劇作中罕見的第一幕。在這一幕中,五六十人輪番上場,撐起了社會人生大舞台,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等人,個個性格鮮明,活色生香。

  話劇是語言藝術。人們在煙霧繞繞的“茶館”里,感受着百年來老北京的風俗人情: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三教九流,五花八門,還有京味十足的吆喝聲,配上亦莊亦諧幽默地道的“京片子”,不愧是“語言大師”的大手筆。

  《茶館》是舊時代、舊北京的一首輓歌,而老舍先生的晚年也是一個時代“杯具”。文革中老舍抱書自沉的太平湖,就在離我當時就讀的北師大不遠,課餘也常在湖邊走過。多年後返京,湖已填埋,難覓舊跡了。

  謹以此文紀念老舍——這位“人民藝術家”。

  篇三:老舍茶館讀後感

  茶館,沒事兒喝茶,彼此嘮家常,談世事的地方。誰可曾想在老舍的筆下,它搖身一變竟成了一個小小的社會縮影。地道的語言,真實的場面,人物栩栩如生,寫的太現實。這和老舍的生活環境是分不開的。老捨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着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繫。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

  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柜)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柜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

  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茶館》給與我們的是一個時代!

您正在瀏覽: 老舍茶館讀後感
網友評論
老舍茶館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