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激勵:給自己注入“積極基因”
手機:M版 分類:人生勵志 編輯:得得9
幸福的奧秘是什麼?現代人為什麼經常不快樂?怎樣保持生命的最佳狀態?怎樣走進一個洋溢積極的精神、充滿樂觀的希望和散發著春天活力的心靈世界?來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為我們揭示了與傳統心理學完全不一樣的心靈世界——積極心理學。
相信你在了解了他的理論后, 一定會超越自身的不快樂、狹隘、憤怒、嫉妒、恐懼、焦慮等消極心態,以更積極的、建設性的情緒來面對生活的挑戰。現代人的一個心理疾病是抑鬱症,與反社會型人格不同,他們的攻擊能量指向自身,他們不去殺人卻自殺。
當面臨挫折和挑戰時,當面對競爭失敗的結果時,一些弱者認為是自己的能力不夠導致失敗,陷入深深的自責中,他們覺得如果某一重要的事情失敗了,人的一生就失敗了,生命變得毫無意義。現代社會,抑鬱症是專對幸福的殺手,它令一個人活着,卻在精神上枯萎。統計表明,90%以上自殺者都伴隨着抑鬱情緒。有關研究表明,越是年輕一代抑鬱的人就越多。它是一個現代瘟疫,四處傳播。
隨着改革的深化,社會轉型的加劇,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人們似乎越來越多地出現了消極心理。弱勢群體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具有強烈的仇富情結,而富人則覺得自己是全憑個人奮鬥才出人頭地的,成功全是個人因素造成的,沒有看到社會給他提供的機遇,對他人和社會不講回報,對弱者缺少必要的關心,具有冷漠情緒。個人主義的盛行,使人將失敗和成功都歸咎於個人因素,以勝者王侯敗者寇的實用主義哲學來衡量人生,導致成功者的冷漠和自大,失敗者的憤怒和抱怨。這種不能超越簡單競爭的幸福觀對於社會的各階層人的心靈都具有損害作用。
競爭不是生活的目的,只是幸福生活的手段,如果競爭令人精神上不幸福,甚至痛苦,競爭成為生活終極目標,人類一定會被這一自身創造出來的增加財富的手段所毀滅。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
快樂的第一法寶是寬恕的心
最快樂的人身邊總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們不關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的鄰居的腳步。最重要的是,他們有一顆寬恕的心。正如《真正的快樂》的作者塞利格曼所說,快樂的人很少感到孤單。他們追求個人成長和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他們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從來不管別人做什麼或擁有什麼。利諾斯州大學的心理學家愛德·迪恩納說:“對於快樂來說,物質主義是一種毒品。”即使是那些富有的物質主義者也不及那些不關心掙了多少、花了多少的人高興。快樂的人以家人、朋友為中心,而那些不快樂的人在生活中,時不時地冷落了這些東西,在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倍感孤單。迪恩納還認為,如果經常與炫富的鄰居做比較,這將會是不高興的開始。密歇根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認為,寬恕與快樂緊緊相連,“寬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也是最難擁有的。”
快樂的第二法寶是順其自然
人類不善於預測快樂,因為快樂是乞求不到的,當你追求快樂時,它無影無蹤,而你忽視它時,它卻不期而至。其實,快樂是因為你做了快樂的事情,當你把某一件事情做好了,你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滿意,你就會快樂。許多人重視快樂的感受,卻不重視去做快樂的事情,不去行為,只去思考和感受是不會快樂的。好的感覺並不像人們想的那樣只存在於頭腦中,它一定會表現在行為上。通常當人們去參加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動,達到忘我的程度時,生活滿足感就會出現,因為這時他們已經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一切憂愁。心理學家徹斯把這一現象稱為“順其自然”。徹斯認為,在生命的流程中,人們也許正在處理棘手的事件,也許正在做腦部手術、玩樂器或者是在和孩子一起解決難題,而其中的影響都是一樣的:生命中許多活動的流程就是生命中的滿足。你不必加快腳步到達終點,順其自然就可以。
快樂的第三法寶是感激生活
感激的心情與生活滿足也有很大關係。心理學研究顯示,把自己感激的事物說出來和寫出來能夠擴大一個成年人的快樂。感激自己健康地活着,感激自己是自由的,感激自己還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感激過去他人贈予你的一切。
現代經濟心理學也從人類對金錢的認知角度,再次闡明了金錢與幸福無關。讓我們來看一個美國華裔經濟學家奚教授1998年發表的冰淇淋實驗。現在有兩杯哈根達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裝在5盎司的杯子裡面,看上去快要溢出來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裝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還沒裝滿。你願意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錢呢?如果人們喜歡冰淇淋,那麼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們喜歡杯子,那麼10盎司的杯子也要比5盎司的大。可是實驗結果表明,在分別判斷的情況下,也就是不能把這兩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較的情況下,人們反而願意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錢。實驗表明:平均來講,人們願意花2.26美元買7盎司的冰淇淋,卻不願意用1.66美元買8盎司的冰淇淋。
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學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們在作決策時,並不是去計算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而是用某種比較容易評價的線索來判斷。比如在冰淇淋實驗中,人們其實是根據冰淇淋到底滿不滿來決定給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錢的。人們總是非常相信自己的眼睛,實際上目測最靠不住了,聰明的商家就善於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製造“看上去很美”的效果。
卡尼曼教授的理論還揭示,從心理學意義上,錢和錢是不一樣的。同樣是100元,是工資掙來的,還是彩票贏來的,或者路上撿來的,對於消費來說,應該是一樣的。可是事實卻不然。一般來說,你會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存起來捨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筆意外之財,可能很快就花掉了。這證明了人在金錢面前是非理性的,是很主觀的,錢並不具備完全的替代性,雖說同樣是100元,但在消費者的腦袋裡,分別為不同來路的錢建立了兩個不同的賬戶,掙來的錢和意外之財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芝加哥大學薩勒教授所提出的“心理賬戶”的概念。
今天晚上你打算去聽一場音樂會。票價是200元,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你發現你把最近買的價值200元的電話卡弄丟了。你是否還會去聽這場音樂會?實驗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舊會去聽。可是如果情況變一下,假設你昨天花了200元錢買了一張今天晚上的音樂會票子,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突然發現你把票子弄丟了。如果你想要聽音樂會,就必須再花200元錢買張票,你是否還會去聽?結果卻是,大部分人回答說不去了。可仔細想一想,上面這兩個回答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丟掉的是電話卡還音樂會票,總之是丟失了價值200元的東西,從損失的金錢上看,並沒有區別,沒有道理丟了電話卡后仍舊去聽音樂會,而丟失了票子之後就不去聽了。原因就在於,在人們的腦海中,把電話卡和音樂會票歸到了不同的賬戶中,所以丟失了電話卡不會影響音樂會所在賬戶的預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舊選擇去聽音樂會。但是丟了的音樂會票和後來需要再買的票子都被歸入同一個賬戶,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聽一場音樂會了。人們當然覺得這樣不划算了。
金錢只是數字本身的物理符號,我們想擁有更多的錢,可我們為什麼想掙更多的錢呢?是為了生活的富裕。為什麼要富裕呢,是為了幸福。掙更多的錢不是我們的目的,只是手段。我們之所以想有更多的錢,是想擁有更多的幸福和快樂。歸根結底,人們最終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錢。因為,從“效用最大化”出發,對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財富,而是幸福本身。
奚教授認為,財富僅僅是能夠帶來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們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很多和絕對財富無關的因素。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我國的人均GDP翻了幾番,但是許多研究發現,人們的幸福程度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壓力反而增加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人們到底是不是幸福,取決於許多和絕對財富無關的因素。
當我們關注財富積累的時候,萬萬不要無視幸福感的增加。在我們這個社會,資源是有限的,機會也是不平等的,所以財富不可能會被每一個人所擁有。但是幸福的感受和快樂的心情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的。珍惜你的幸福感受吧,只有它才是你觸手可及的寶藏。
相關內容
解放你我的積極心理學
一種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叫做積極心理學,它正是由故事的主人公、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並倡導的。積極的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它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從主觀體驗上看,它關心人的積極的主觀體驗,主要探討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建構未來的樂觀主義態度和對生活的忠誠;第二,對個人成長而言,積極的心理學主要提供積極的心理特徵,如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創造的勇氣,積極的人際關係,審美體驗,寬容和智慧靈性等等;第三,積極的心理品質包括一個人的社會性,作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為,對待別人的寬容和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成為一個健康的家庭成員。幸福與財富無關。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個窮人也可以是很快樂的。積極狀態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樂和樂觀的。
快樂人生的證明
有人調查了一些中過巨額彩票的人,如果這個人是具有抑鬱情緒的不快樂的人,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不快樂,那麼中獎後會快樂半年左右,但半年後他們又陷入了不快樂之中,重新變得抑鬱。也就是說金錢只能使一個原本不快樂的人獲得暫時快樂與幸福。但從一生的角度看,金錢導致的快樂是很短的。
一個心理學研究表明,具有積極情緒的人比一般人更能忍受痛苦。一個將手伸進冰冷的涼水的實驗是這樣的。在冰水中普通人伸手,只能忍受60到90秒,但在積極情緒測量中最出色的人,得分最高的人,或者一個具有積極的情緒的人,往往能忍受的時間要長一些。
快樂的人更喜歡與別人交朋友,而不是獨處。他們願意主動接觸生人,願意為他人捐錢,更具有利他主義精神,更關心周圍的人,而很少考慮自己的利益。
富有與幸福低相關,研究表明,富有人只比普通人稍有一點幸福。而親人離去,配偶的死亡,對人幸福影響長達7至8年。
你知道樂觀的奇妙嗎?
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悲觀的,但他們傾向於認為別人比自己樂觀。樂觀的人壽命更長,賽利格曼測試了70個心臟病人,17個被測試為最悲觀的病人中,有16個沒有經受住第二次心臟病發作而去世了,而19個被測試為最樂觀的人中,只有一個人被第二次心臟病的發作奪去了生命。樂觀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線。研究表明,具有樂觀性格的人在保險公司銷售人員中,往往是銷售業績冠軍。樂觀的小學生將來很少得抑鬱症,走向社會後,在工作成績和社會地位方面均超過悲觀的人。樂觀可以通過教育而形成,一個悲觀的人通過心理訓練可以轉化成為樂觀的人。
五歲女兒播下的“積極”種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在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數月後的一天,與五歲的女兒在園子里播種。他的女兒叫尼奇。賽利格曼雖然寫了大量有關兒童的著作,但實際生活中對於孩子並不算太親密,他平時很忙,有許多任務要完成,其實種地也只想快一點幹完了。尼奇卻手舞足蹈,將種子拋向天空。
賽利格曼叫她別亂來。女兒卻跑過來對他說:“爸爸,我能與你談談嗎?”“當然”,他回答說。“爸爸,你還記得我五歲生日嗎?我從三歲到五歲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當我長到五歲時,我決定不再抱怨了,這是我從來沒做過的最困難的決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樣經常鬱悶嗎?”
賽利格曼產生了一種閃電般的震動,彷彿出現了神靈的啟示。他太了解尼奇的成長,太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職業。他認識到,是尼奇自己矯正了自己的抱怨。培養尼奇意味着看到她心靈深處的潛能,發揚尼奇的優秀品質,培養她的力量。培養孩子不是盯着他身上的短處,而是認識並塑造他身上的最強,即他擁有的最美好的東西,將這些最優秀的品質變促進他們幸福生活的動力。
這一天也改變了賽利格曼的生活。他過去的五十年都在陰暗的氣氛中生活,心靈中有許多不高興的情緒,而從那天開始,他決定讓心靈充滿陽光,讓積極的情緒佔據心靈的主導。
繼而,賽利格曼將這種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定位為積極心理學。
積極正是一種愛
積極一詞很容易令人產生誤解,其實積極的意義是相對的,它不是一個固定結果和最後結局,積極是一個行為過程,包括過程的體驗。
積極與個人處境有關,是指個人選擇一個最能適應的環境和發揮了最高潛能的行為,是一個人把所有力量都運用到了極限而問心無悔的人生態度。一個身患絕症的人和一個處於創作狀態的作家,雖然所面臨的人生狀態如此不同,但在積極狀態上會是一樣的,他們都可能是積極的。只不過前者是與疾病作鬥爭而感受到生命的勇氣,後者是陷入創作高峰體驗而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兩者之比,沒有量的規定,但在質的規定上是一樣的。
積極只能與消極相比,或者與心理不健康相比,而不能與另一個積極評價相比。積極是指主觀上的感受,包括一個人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積極只能與自己的過去感受相比。我們不能比較兩個人的積極,科學家和下崗工人都有自己的積極,前者是實驗室中對科學的獻身,而後者可能體現在對小時工的敬業中。積極是一個帶有價值導向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某一文化進程中對於何謂積極品質會具有不同的看法。一個優秀的人在什麼方面表現出色,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如過去,我們認為節約、貞潔、謙卑、沉默是積極的品質,而現代社會則更注重創新、自主、主動和外向。
大多數人對積極理解有偏差。人們傾向於認為,積極是指一個人通過努力取得了成功,取得了顯赫社會地位或經濟地位,談到積極首先想到社會精英,如名演員、企業家、首富、體育明星等。其實,這種積極不是指人的內在的積極,而是外在積極,我們所說的積極是人的一種出色的心理素質和生活態度。
積極狀態雖然不排除外在的指標,一個處於積極狀態的人可以擁有外在的高成績和高分數,一個高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但積極狀態主要不是指這些外在的東西,這只是一個人奮鬥和機遇的結果,是一些與人性無關的數字。積極狀態是指一個所具有的出色的綜合心理素質,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這種心理素質促使一個人熱愛自己,熱愛他人,熱愛這個世界,擁有快樂和幸福。
積極也不總是指一個人征服外部世界,積極有為地把每一個事情都去辦好。神經症的人有時就過於征服世界和追求完美了,他們的慾望超越了自身能力範圍,在需要和改造世界面前過於有為,用主觀意願取代現實的客觀。比如,當一個強迫症的病人因為屢屢為是否關家中的煤氣而焦慮不安時,他覺得事事都是有為的,只要我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就一定會萬無一失。可是,這種脫離現實的有為,恰恰可以理解為過分的慾望,是不合理的,它不是真正的積極,而只能導致矛盾和衝突的消極。真正的積極有時包括一種無為,一種面對現實的客觀和如實接受,接受該接受的,做自己能做的,看上去很無奈,但它卻是最佳的積極,因為此時此景,沒有比這一行為更好的主動。
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現代競爭社會,雖然比較的是一個人能力和動機,但同時也是一個人的樂觀精神的較量。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即便是將動物和人置於絕望的環境中,人為地讓他們無法逃脫失敗或懲罰,仍然有四分之一個體永不放棄,這就是說,群體中天生地存在樂觀差異,少數個體是最為樂觀的。
美國的總統選舉中,樂觀可以有效地預測當選者。最後的成功者九成是樂觀者。
如果父母悲觀,孩子通常也具有悲觀的性格。樂觀可以通過教育而形成,一個悲觀的人通過心理訓練可以轉化成為樂觀的人。
我們的學校和社會傾向於認為一個人成功取決於能力和動機慾望,如果一個人擁有天分並且很努力地投入學習或工作,他就一定會成功。但賽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天分意願都很充足時,失敗也可能發生,這僅僅因為這個人是一個悲觀的人。
悲觀的人特徵是相信壞事都是自己的過錯,發生的壞事一定會持續很久,並且會毀掉一生的一切。而樂觀的人遇到同樣的厄運時,會認為現在的失敗是暫時的,每個失敗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錯,可能是環境、壞運氣或其他因素帶來的後果。比如,面對考試失敗,悲觀的人往往認為都是自己不好好複習,能力差,這次考不好意味着永遠考不好了,自己不是上大學料。你可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區別,它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中的成功,身體與心理健康,甚至壽命。
賽利格曼的一個博士研究生給老鼠注射了癌細胞,將老鼠安排於不同環境中。第一組老鼠可以通過逃避(如抓碰開關)而成功地擺脫電擊(樂觀組),第二組則在第一組成功逃避電擊時候被電擊,因為前者碰到開關則同時接通了它們的電擊線路,它們無論如何也逃避不了電擊。第三組老鼠在沒有危險的環境中。結果第一組老鼠中患癌症的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第二組為四分之三,而最後一組有二分之一得癌症。說明積極有效地應對危險可以提升免疫力。
樂觀的人稍有些主觀,有些“傻”。他們習慣於歪曲現實世界,當現實世界不利他們發展或有些危險時,他們傾向於人為地忽視危險,或縮小危險,樂觀地認為,天塌不下來,睡醒再說。
相關範文
- ·成功激勵:自我激勵二十法
- ·自我激勵的名言警句
- ·人生激勵:激勵的最佳方法
- ·小議“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 ·潘石屹:給自己清零
- ·提醒自己注意幸福
- ·激勵短文:給困難起名字
- ·激勵:堅持到底的報酬
- ·激勵:巡遊毛蟲與人生目標
- ·激勵:12歲,在美國中學領悟什麼叫“
- ·激勵:成功者的思想食譜
- ·成功激勵:你感到沮喪無望嗎?想想這些
- ·激勵:真正懂得你價值的人在哪裡
- ·激勵:人生最大的暗礁
- ·成功激勵:阿婆的店
- ·激勵:自信是自覺而非自傲—李開復
- ·成功激勵:成功路上四盞燈
- ·激勵:哲理散文一組
- ·激勵:你現在做的,是否使你更接近目標
- ·成功激勵:一定要 就一定能!
- ·激勵:我們的下半生該怎麼辦
- ·激勵:適者生存
- ·激勵:拒絕上帝的請求
- ·激勵:想像五年後的你
- ·激勵:為人生算帳
- ·激勵:人生就註定於你做決定的那一刻
- ·激勵:不成功,則成仁
- ·激勵:沒有任何借口
- ·成功激勵:不要和老鼠比賽
- ·激勵:成功三部曲
- ·激勵人的話 激勵自己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