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範文大全 > 經典語錄 > 徐海授課經典語錄

徐海授課經典語錄

手機:M版  分類:經典語錄  編輯:pp958

  徐海授課經典語錄

  一般情況下,功力只能等於時間,不等於水平。

  臨帖不正確,就是寫古人的字,練自己的毛病,而且是用功越多,毛病越多。

  美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豐富多彩的。

  臨帖要講究效率,什麼樣的效率是最好的呢?一本字帖,拿來,臨一遍,就明白了,就能用於自己的創作了。臨帖的境界分為以下幾種:

  低:拿一本帖,反覆臨,才能創作

  漸高:拿一本帖,看幾頁,就會創作

  較高:拿楷書類(或篆隸類、行書類)幾本字帖,看幾頁,就創作出集大成的楷書(篆隸、行書)

  高:拿楷書、行書幾類貼,看幾頁,就能創作出集大成的書法作品

  書法的學習方法看似簡單,就是個臨摹,其實隱藏着很多問題。

  結體和用筆哪個更重要?在臨摹的過程中,結構是第一性的,用筆是第二性的。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道:“古人論書,以勢為先。中郎曰九勢,衛恆曰書勢,羲之曰筆勢。蓋書形學業,有形則有勢。兵家重形勢,拳法重朴勢,義固相同。得勢便已操勝券。”體勢的變化,最終導致了點畫發生變化,線條也發生了變化。

  怎樣評價各種點畫、線條?應以誰能用線條把結構(字形)組織生效為標準。

  用筆千變萬化,用筆要想成為一種合理的存在,必須有一種結構來組織。沒有不好的用筆,只有不好的結構。

  在本質上,寫字應該注意什麼?

  應注意字的筆畫關係,即:長短、方向、比例、角度、節奏、疏密等等

  假如一個不認識中國字的人,看到一個“中”字,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只有造型,沒有音義。而我們呢?首先反應的,是“音義”,然後才是“形”,而且,這些“形”,在我們的頭腦中,已經有了一個固有的形式,這就是“視覺習慣”。視覺習慣干擾了我們對原碑帖的觀察力。

  以前老師讓我們把字寫得方正,是為了導讀。這就麻煩了,在座各位不是干“導讀”工作的。我們等於是帶着鐐銬去做另一種工作,唉~~“人生識字憂患始”啊!當你認識一個字的時候,把一個字寫好的能力就減弱了。作為一個中國人,要把字寫好,就要排除這種干擾。

  搞書法藝術,是給懂書法的人看的。臨帖不能減弱或者消滅原碑帖的特點,若原帖10分,臨摹若8分,創作就只剩6分了,是逐漸減弱的過程。

  臨帖時,應該強化、放大特點。我們的臨摹,相當於與自己的視覺習慣做鬥爭的過程。所以,要寫“生”不要寫“熟”。要不斷訓練自己,把眼睛改變,把對漢字的認識改變,善於用各種線條來組織漢字,並組織得漂亮。

  如果說,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叫人生觀,那麼對書法的認識,就叫“書法觀”。就是要確立一個正確的書法觀,就是有一個客觀的認識。

  我們在臨帖時所犯的錯誤,大多是四個字:“熟視無睹”。

  “結構者,謀略也。”意思就是:意在筆先。好的字,就是有效地組織點畫。

  衡量臨摹效果的標準是什麼?就是創作。

  所謂書法的能力,有兩個:一是處理結構的能力(形的意象);二是用筆能力(線條的意象)。

  要帶着這種意識去臨帖:極大地採集原碑帖中的信息,把每一個字的信息點都找出來。打個比方,臨帖,相當於掙錢,創作相當於花錢。只有“掙”的多了,“花”的時候才能從容不迫、隨心所欲。

  隸書的藝術價值,不在蠶頭雁尾,而且,隸書就恰恰是因為蠶頭雁尾而死亡的。不信,你從西漢到東漢再到唐宋的隸書,你看看,到最後,是“但有點畫爾”。

  任何一種藝術,在它的發生階段,是最美的。因為雖然不成熟,但是有很多天然的、自然的東西在裡面。

  不要注重在犄角旮旯處下功夫,那都是“末節”。

  書法家應該具有兩種能力,漢字結體能力和操縱毛筆的能力。要做到:能大能小:能寫榜書也能寫蠅頭小楷;能快能慢:能寫快的行草,也能寫慢的篆隸、楷書

  臨帖要點是:要練就用有意味的線條組織完成高效的藝術化字形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背字。

  毛筆拿在手裡,要有感受,不能像電焊夾子夾焊條一樣——它是活的東西。

  張遷碑的特點不是“放”,而是“收”。能收的好,收的稚拙,才是高手。

  打開一本字帖,找出其中一頁,要先整體地看,觀察字與字之間的關係,進行體量感分析,疏密關係分析,思考每一個字與周圍的字的關係及空間存在,然後是每一個字的特點。

您正在瀏覽: 徐海授課經典語錄
網友評論
徐海授課經典語錄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