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崗移盡虎無蹤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故鄉舊曰“東虎村”,鄉人不知村名與“虎”何關,后改“虎”為“忽”。小時候只記得村四周皆黃沙薄地,多沙崗土丘。村北與東沿里、留營庄接壤處,一溜幾個沙崗,最西邊的叫劉家老墳,東邊最大的叫老萬家崗子。村東北有劉家墳、王家墳、王八崗。村東有瓦碴崗,村南有尚家墳、蛤蟆窪崗子。古時這些崗子各有歸屬,低矮的蒿草叢生作家族墳場,高聳的不毛之地則荒置。村莊東西并行兩條大街,北一條街短,稱為“後街”。後街最北排人家的房后就是一條東西向的沙崗,高約兩丈。上面荊棘遍布,間雜樹木。曾祖母就是本村後街王姓女,小時隨祖父去看望他的舅父,還依稀記得那是個腦後留有清朝小辮的老人,他的三個兒子各叫某海、四海、鎮海。其中鎮海表爺爺家的房子后就是高高的崗子,在祖父與他舅舅敘話時,我跟隨親戚家的孩子還爬上崗子摘過酸棗,聽那知了鳴叫,看那黃鸝穿飛,幾乎視為樂園。
兒時不知稼穡苦,黃沙薄地難養人。稍長,放學后總是背上荊筐去崗子上挖野菜,割豬草。饑渴時小夥伴們一起挖白茅根來嚼,我們稱之為“蜜蜜根”,那時不知糖果是何滋味,覺得這“蜜蜜根”就是世界上最甜的東西。再後來,還知道挖些地黃、遠志之類的中藥材晒乾了賣錢,換鉛筆橡皮用。村子人多地少,沙崗上不能種莊稼,人們只能從崗子上拉土墊圈積肥。那時莊稼秸稈都做柴燒,誰家捨得墊圈!墊進豬圈的是黃沙,起出來的還是黃沙,圈肥按方丈量記分,秋後可從生產隊分糧,家家爭着快積肥,有的十天半月一圈糞,圈肥一點臭味也沒有,上到地里,人們稱為“衛生田”,收成可想而知。古時愚公能移山,幾個沙丘何在話下,不幾年,村邊那麼大的黃沙崗子硬生生給拉平了。後來“農業學大寨”,平地造田,村外幾個小土崗子陸續被平掉。九十年代村南修建朔黃鐵路,村東北修建電廠,剩下的幾個大沙崗,或墊路基,或被徵用,也一併消失。劉家祖墳也隨之被拔遷到村北梨園,余曾有詩記其事:“黃沙拂去一重重,欲睹遺容好認宗,穴底連連含淚喚,橫陳屍骨語難通。”老一輩生於斯葬於斯,事過境遷,還是走不出那一片黃土地。先人長眠荒丘,頭枕西北,二十裡外的嘉山、黃山,清晰可見。傳說古時嘉山一帶樹林茂密,北宋有“伐盡嘉山木,修成定州塔”之說,那時是否有虎下山曾顯蹤於故鄉沙崗,“虎村”之名或許與此有關。但記憶遠去,後人追尋難矣!
如今,故鄉人口翻倍,土地銳減,好在俱是平疇,田沃年豐,雖舊時風物不存,但養人的還是家鄉黃土,遊子即使遠離,只要根繫於此,精神才永不枯萎。特為後人記。
公元2014年5月5日寫於品墨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