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故地重遊

故地重遊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7月的夏天,陽光燦爛,我再次到40多年前勞動生活過的里村鄉走一趟,尋找人生青春的足跡,感受社會的巨大變化。

  那年7月高中畢業的我只有15歲多,就響應毛主席和政府關於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奔赴市郊區公社向陽大隊插隊落戶,與貧下中農一起共同勞動。上山下鄉的5年多,度過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深刻感受到中國農民艱苦勞動和生活,學會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因而對中國社會有一個更立體化的理解。

  歲月的變遷,向陽大隊早已恢復文革前的名稱里村鄉了,而村前景色、面貌煥然一新。我走近里村鄉時,找不到以前從里村河流入村裡的小河,找不到那一座橫躺在小河之上建於清道光年間古樸、厚重的三拱汴溪橋,更找不到圪立於橋邊的兩棵高大無比的木棉花樹。從前沿着里村河邊彎彎曲曲引伸入村裡的泥沙路已被新鋪設的市迎賓大道、里村大道所取代,村口肥沃農田早已被一幢幢整齊的住宅樓所佔據,摩托車、小汽車在大街小巷穿梭不息,銀行、郵局、學校、超市和公共汽車站等一一俱全,這變化讓我看得眼花繚亂,恍如隔世,換了人間。

  我迫不及待地尋找入村道路,那是一條40年前我在鑼鼓歡迎聲中進村的道路,也是我形單隻影心懷喜悅夢想回城當工人的道路。今天目睹村前面貌的嶄新變化,進村的路口在何方?我有點兒猶豫,有點兒恍惚,有點兒迷惑了,有點兒糊塗。我走着、望着,努力追索當年的記憶辨明方向,很想遇到一個熟悉的農民兄弟打個招呼,聊一會兒問明情況,但現實的情況是當年認識的農民兄弟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外來人隨處可見。

  我艱難摸索進了村,首先拜訪了原生產隊隊長。老隊長年逾80歲,古銅色瘦削的面龐和稀疏的白髮似在訴說歲月的無情,稍稍上揚的眉毛下,一雙威嚴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只是原先走路向前傾的頭更顯低垂了。老隊長對於我的來訪感到無比興高,我倆在相互問候下打開了話匣子。我向老隊長彙報返城后工作和生活情況,老隊長講述了自我們知青返城後生產隊的變化。他感慨地說,他老了!前幾年已從鄉護林隊退下和老伴在家養老,原生產隊的農田已經被國家徵用賣給房地產開發商建房,現在他們的生活來源是每年領取鄉發給幾千元的養老金,平日里利用屋前屋后的荒地種些番薯、南瓜等賺些錢幫補家庭生活,生活過得緊巴巴的。

  老隊長的感慨顯得十分無奈、凄苦,同時也勾起我對他做隊長時的回憶。那時他開工走在最前,帶領社員“戰天鬥地”,最累、最髒的農活帶頭干,時時處處起到一個共產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他收工走在最後,認真檢查各項工作,考慮明天的工作安排;他晚上與老農談心吸取經驗,與社員交換意見改進工作方法,操勞布置明天社員的農活。因此社員都很敬畏他,服從他的領導。他是我工作中接觸到的第一個具備正能量的領導幹部,是我在社會大課堂的第一個良師益友。當然在他的教育幫助下,我學會了不少農活,如種水稻、小麥和種瓜菜,並在下鄉的第二年1974年獲得參加工作后第一個榮譽稱號———市農業學大寨先進生產(工作)者,得到獎品鋤頭一個,為此高興了不少日子。

  談話期間,我環視了老隊長的屋內,感覺與我當年下鄉時差不多。屋還是那間屋,依然陰暗空曠,讓人感覺冷颼颼,地面正方形紅地磚經歷了歲月的打磨凹下了,客廳兩邊牆上掛着陳舊相框,老照片已受潮發黃,散發出淡淡的霉味。屋裡的傢具陳設是那樣熟悉、親切,使我感覺宛如穿越40多年時空正與老隊長拉家常。

  臨別時,我將帶來的手信送老隊長,老隊長說我客氣,說有時間來探望他一下就可以了,以後不要帶手信。話畢,他入房間良久未出,我揣測他在房裡找錢或物回禮又無找到,正在糾結。見此情景,我內心突發一種難以名狀的傷感,向他表示大家都這麼熟,不用客氣了。

  拜訪老長隊后使我心情發生了變化,從最初進村目睹新農村巨變而發自內心的高興,到了解老隊長生活沒有多大改善後變得十分沉重。我感覺40 多年來老隊長生活狀況沒有與時俱進,沒有享受到國家改革開放的成果,沒有因為國家征農用土地而改善生活,這也許正是農村困難戶生活的真實寫照。

  當年我住的知青屋就在老隊長屋隔壁,老隊長帶着我回“家”探望。知青屋從前是華僑屋,屋主解放前移居外國,自我們知青的到來變成知青宿舍,住有68、69、72、73、75和76年下鄉的男知青,知青返城后屋就空置上鎖了。我只能透過門縫看小院子里的情況,我親手建做的磚木結構雞舍仍在,彷彿看到當年養的母雞正帶領着一群毛茸茸的小雞歡快地覓食;大屋前的水磨地面依然那樣明亮,宛如照射出我當年光身在嚴寒冬天引吭高歌沖涼的身影;大屋門檻石依然那樣完整、結實,是我當年勞累一天拖着疲憊身驅休息的“石凳”,似乎仍然看到當年我留下的泥巴和汗跡。

  老隊長在旁邊說,你們知青當年生活艱苦,我們農民還有一個家庭,家人可以相互照顧,你們要自己照顧自己,辛苦你們了。我想,當年知青們生活的確艱苦,吃無肉類,吃瓜菜要靠自留地種植,吃的米要向生產隊預支稻穀到糧食加廠加工,飯要自己煮,食油要靠自己種花生換取;農活很累,知青和社員一樣分配水稻田和其它經濟作物管理,每天要挑約160斤肥料下田,農活是按件計工分,與社員一樣靠掙工分過日子。

  “汪、汪、汪”突然一隻大黃狗竄向我發出狂叫,打斷我的回憶。老隊長說,這狗是鄰居老會計出租屋外來人養的,老會計全家已經遷往市區居住,現在村裡多是外來人,你認識的人已經不多了。無奈,我就此結束行程。

  重遊里村鄉,我看到經過改革開放后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心情激動,感慨:既陌生,又熟悉;既高興,又難過;既顯很遠,又顯很近。我想,幾十年來國家飛躍進步、社會發展,里村鄉農民已經徹底改變昔日面對黃土背朝天的勞作,過上農民夢寐以求的城市人生活,這正是目前中國改革所追求農村城鎮化的生動寫照。無庸諱言,里村鄉還存在一定數量的困難村民,他們生活在貧困之中,各級政府脫貧解困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您正在瀏覽: 故地重遊
網友評論
故地重遊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