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蓬溪
手機:M版 分類:散文隨筆 編輯:pp958
梓東鄒魯,耀千年,人傑地靈,文燦。詩聖佳篇留客館,儒道洞經仍艷。八卦高峰,丹青寶梵,詩草船山撰。盛名五史,蓬城首義當贊。
古邑更啟新篇,卅年奮進,物阜民豐贍。城鎮高樓鱗櫛起,村社美輪美奐。除惡誅奸,為民執政,常把前車鑒。科學發展,和諧佳景尤倩。
註:
蓬溪文廟有坊“梓東鄒魯,金聲玉振”,為黃輝所題。此後多以“梓東鄒魯,文獻名邦”稱頌蓬溪。梓:梓州,今三台,蓬溪居梓州東部。魯:魯國(今山東)。鄒:山東曲阜平鄉,孔子出生地。黃輝(1558—1620),字平倩,明代南充人,年十五中解元,詩書與董其昌、陶望齡齊名。著有《平倩逸稿》36卷。曾至蓬溪,留有詩文。
蓬溪東晉永和十一年(355)置縣,至今一千六百餘年。
唐·王勃《滕王閣詩序》:“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傑:傑出;靈:好。指有傑出的人降生或到過,其地也就成了名勝之區。
唐乾元二年(759)詩聖杜甫入蜀漂泊十年,為蓬溪縣(舊名唐興縣)客館撰《唐興客館記》,表達對蓬溪人事的關心。
劉安勝,蜀中蓬溪寶屏山(赤城山)道士,(1163-1173)在川北一帶傳教。乾道末年至淳熙初年,主持蓬溪縣寶屏山玉虛壇,撰寫了道教音樂名著《文昌大洞仙經》簡稱《大洞仙經》。元代著名道士衛琪(蓬溪人),於至大三年(1310)在蓬溪縣蓬萊山為《大洞仙經》作注,並將《大洞仙經》獻給朝廷。該經名聲大震,各地爭相翻刻談演《大洞仙經》。洞經音樂即隨之流傳。
高峰山道觀,蓬溪縣城北25公里。道觀內全部建築均為均為木石結構,整個建築群按先天按八卦中的乾、坤、坎、離四大主卦結構布局,內有大小門400多道,其門又分為正門、側門、虛門、活門、死門、機關暗道門等幾種,聯結廂房230餘間。殿、館、堂、亭左右縱橫,樓、閣、台、榭、上下環繞,迷宮中暗道機關遍布,斗拱飛檐交錯穿插,各卦相生相連,深蘊道妙玄自成迷宮仙境。在全國宮觀、寺廟中實屬罕見,故有“川北迷宮”之雅稱。
寶梵寺,蓬溪縣城西15公里。治平元年(1064)宋英宗趙曙敕改為“寶梵寺”,意為“佛中之聖,禪中之寶”。明成化二年,僧清澄偕徒眾擴建佛寺,延請藝工繪製《西方鏡》圖畫十壁。畫風頗似唐著名畫家吳道子筆意,具有很高藝術造詣。《四川通志》謂之:“佛門仙畫”;《中國繪畫史》收其《羅漢聹經圖》入書。
張船山(1764-1814),名問陶,字仲冶,號船山,清代川遂寧縣黑柏溝兩河口(今蓬溪縣金橋鄉翰林村)人。著有《船山詩草》20卷,《船山詩草補遺》6卷,兩書共收詩3000餘首。1986年,中華書局將《船山詩草》(包括補遺)列入“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出版。
蓬溪寶梵寺壁畫載入《中國繪畫史》;鸞峰寺古代建築群載入《中國建築史》;抗金要寨載入《宋史》,《元史》,《宋元戰爭史》;卓筒井鑽井工藝載入《中國井鹽史》;曠繼勛牛角溝起義榮載《中共黨史》。故蓬溪被譽為“五史之鄉”。其中牛角溝起義最為意義深遠。1929年6月29日,中共黨員,江防軍第七混成旅代旅長曠繼勛率部在蓬溪縣大石鎮廣安村牛角溝誓師起義,建立了四川第一支工農紅軍和四川第一個紅色縣級蘇維埃政權——蓬溪縣蘇維埃政府。
《詩·周頌·良耜》:“穫之挃挃。積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南朝宋·鮑照《詠史》詩:“京城十二衢,飛甍各鱗次。”鱗:魚鱗;櫛:梳篦的總稱。鱗次櫛比,象魚鱗和梳子齒那樣有次序地排列着。形容房屋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
《禮記·檀弓下》:“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輪:輪囷(qūn),古代一種圓形高大的穀倉,此處指高大,名詞作形容詞;奐:眾多,盛大。形容房屋建築高大華麗。現也常用來形容人家裝飾、布置等美好漂亮。
《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后未知更何覺時!”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鑒:鏡子,為教訓。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