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綢都”盛澤
手機:M版 分類:優秀隨筆 編輯:pp958
離開同里,想去不遠處的“綢都”盛澤走走。
正好吳江有一久未聯繫的朋友,於是電話其。那邊的聲音似乎感到驚奇:“不如來黎里吧。盛澤沒你要的東西,除了富婆。”
真趣。不如親眼見識下。
吳江到周邊城鎮的班車除蘇州外,也就盛澤有晚點的車次,絲業對當地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盛,顧名思義,大矣;澤,水矣。盛澤之名或就源於水鄉澤國之意吧。
曾經讀到過一則美麗的傳說:在遠古時期,有一位美麗的姑娘,每天都要外出採集野果來奉養體弱多病的二老。不久遠處的野果也采完了,生活的艱難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樹下傷心地啼哭,聲音是那樣哀婉、凄涼,於是震驚了天庭。玉皇大帝撥開雲霧向下一看,見一個姑娘哭得死去活來,大發善心,把罪仙“馬頭娘”打下凡間,變成吃桑葉吐絲的天蟲。陽光的夏日,姑娘發現樹上的天蟲不斷地吐着絲,做繭子,采來一顆放在嘴裡,把絲拉出來編成一塊塊小綢子,連成一大塊給父母披上。
再後來,天蟲被取名“蠶”,拿回家餵養,蠶的和繅絲織綢技藝逐步完善。從此人們結束了“茹毛飲血,衣其羽毛”原始衣着,進入了錦衣綉服的年代。
先蠶祠是盛澤的文化積澱。祠廟分別題有“織雲”和“綉錦”。過門樓就是戲樓,戲樓連接着兩側的廂樓,蠶王殿供奉軒轅、神農和嫘祖三座塑像。“先蠶遺澤”、“衣被蒼生”的匾額,舊時祭拜蠶神的祠廟江南蠶區比比皆是。
民間還有作“軋蠶花” 、“蠶花廟會”等活動,共同祈禱來年蠶桑豐收。
《詩經》中不乏這樣的場景描寫: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匡,爰求柔桑。
先蠶祠可謂目前江南保存的最為精緻、秀麗的祠廟了。
想自己:今天的我,不算一個虔誠的祭拜者。
走出先蠶祠,來到不遠的大街上,到處是蠶絲服飾,化了68.00元買了一件水鄉絲綢藍色印花T恤,確也很滑爽。
不緊不慢的街頭,懸挂不二價的牌子,也未見大聲的吆喝。朋友說的對,這裡到處是女掌柜。當地甚至有種說法,盛澤女人賊精。或印證了我朋友的“富婆“說吧。
回來的路上在想:安逸平淡的最後,也許有點乏味;依然堅守在原地的盛澤女人精們,似乎該有點哀怨了。
“盛澤的錢在盛澤花,盛澤的錢帶不回家”,我聽到一句比較拗口的詞彙,比較符合“綢都” 今日的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