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春節習俗作文

春節習俗作文

手機:M版 分類:熱門內容 編輯:zeimm

回目錄

春節習俗作文1600字

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名除夕。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這就是關於春節來歷最通俗的解釋之一,光是這一個故事就接連描述了四個春節習俗: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習俗,如:掃塵、逛廟會、觀社火、貼門神、祭灶神、倒貼福、長輩給小輩壓歲錢……這些習俗都是經過了千百年延續的,中國五十六個民族都是一樣的,每年歡聚一堂。古今的春節也是有差距的,要知道古代可沒有那些高科技產品,春節和現代的春節相比,即不免有些無趣。光是文天祥的一首詩就足以證明: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但是隨着娛樂項目的增多,好多傳統節日已經失去了它的意義,好像春節只不過是一個比周末更長的假期,供人們娛樂、休息。除夕夜在一部分現代人看來的唯一作用就是:讓人們有個借口和家人一起吃頓飯,看一會春節聯歡晚會。這是令人悲哀的,我們中國人怎麼了?怎麼會由原來那精神無比高尚的種族變成這樣了?是在現代社會的紙醉金迷中墮落了?是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迷茫了?是在地球變暖的環境下失落了?是在……不管怎麼說,中國人現在是沒有以前的那種精神了。時代在進步,而我們中國的精神卻是在退步:我們的精神就像是一座雪山,貪婪、墮落、慾望、自私、血腥、殘忍、瘋狂、嫉妒……就像是無數個太陽,它們每時每刻都在釋放着自己的能量,中國人的精神被瘋狂的摧毀。我相信如果中國人不再覺醒的話,這座凍結了千百年的雪山也會被陽光曬到坍塌,化為無數的雪水,再逐漸變成水汽,我不希望這樣的假設成為事實。不過慶幸的是自然災害沒有讓中國人一直墮落下去,那基本塵封的精神在一次大地震中,又一次的蘇醒了並且更強大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再次覺醒。地震看似是給予我國的打擊,但從另一個方面看來,它卻是在幫助中華民族覺醒。我們應該感謝它,不但應該感謝這次大地震,更應該感謝所有的天災人禍,因為它們讓中華民族更加的成熟。 

  春節,這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我由衷地希望它能得以保住。我希望中國人能覺醒,免除這種春節意義消失的趨勢,讓傳統節日春節獲得新的重生。
回目錄

相信我春節習俗作文5300字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隆重的節日,也是歷時最久的。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爺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地讓人熱鬧了一個月。 

  老北京愛說臘七、臘八兒,凍死寒鴉兒。 清代,雍和宮內就有熬制臘八粥敬獻佛、皇室權貴的傳統,謂之佛粥,目的是與佛結緣,寓意像佛祖一樣,喝了牧女施捨的雜豆粥而得道成佛。 

  農曆二十三,傳說灶王爺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間善惡,玉帝依此降福禍,家家忙着祭灶。這天晚上,供上關東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爺的口)等,由家長主祭上香行禮,而後連將灶神連龕帶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點火焚化,謂之送祭。這天晚上,鞭炮齊鳴,北京人說是過小年 除夕是全中國的狂歡夜,一切的辭舊迎新、祈福迎祥都在這一夜。全家團團圍坐舉行家宴,互相祝福盡享天倫,稱之為圍爐。飯後,小孩會把芝麻秸撒在庭子里,人行其上,稱之踩歲。老北京有守歲至午夜時分,鳴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輩要給長輩叩首拜年,討要壓歲錢,全家再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在百十個餃子里,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說是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一年諸事順遂。 

  現在北京人過年,仍然保留着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加上豐富多彩文藝節目,喜慶氣氛更加濃郁。1994年,北京禁放煙花、爆竹后,北京人只能到郊區的幾個定點地方去看喜慶的新年煙花,但越來越多的北京人在嘗試以越來越新鮮的方式來渡過這中國人的新年。 

  承德一帶的春節實際上是從臘月開始的。臘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戶戶均要熬粥,稱臘八粥,一來紀念釋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來喜慶五俗谷豐登,這天市場上開始上市年畫、爆竹、肉類等。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掃庭院,這一天被稱為過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擺酒宴,祭灶王爺。臘月二十五開始張貼春聯,喜慶氣氛越來越濃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凌晨12點時,鞭炮齊響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歡同樂,初二請姑爺、姑娘回門、初三會親家,初四會朋友,初五春節高潮結束。正月十五上元節,也稱元宵節,人們耍龍燈、舞秧歌、踩高蹺、玩獅子、晝夜盡歡。正月十六以後,各行各業開始按部就班,恢復營業,春節至此結束。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淨淨、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后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着,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着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麼溫馨,多麼幸福。 

  除夕貼春聯的習俗始自明代的南京。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們最忙的一天,撣塵掃地,做年飯,貼春聯。史載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令“公卿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並令對聯所用紙箋必須硃砂染色,名為“萬年紅”。“紅”、“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孫永坐江山。此為漢地大年貼春聯風俗之始。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比如家有喪者,頭年貼紫色春聯,第二、三年貼黃色春聯並加貼橫批和“天慶”。天慶是鏤空成花紋的長方形紅紙,貼在門楣上,一般貼五張,然後貼橫批。另外,中秋節吃月餅也緣於朱元璋的提倡。據說徐達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曾命以當年起兵時秘密傳遞消息所用“月餅”作為賞賜群臣的節令糕點。 

  南京市民過年一般都要炒一樣素菜,叫“十香菜”。菜以鏡冬腌鹹菜為基礎,配以胡蘿蔔、金針、木耳、冬筍、白芹、黃豆芽、豆腐乾、千張、麵筋、藕、紅棗、花生米等十多種素菜,重油炒成,往往在以葷菜為主的年飯家宴中最受歡迎。燈節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節或上元節。南京燈節前後歷時10天,初八上燈,十八落燈。明代燈節最盛,從笪橋至評事街,魚龍紛沓,五光十色。屆時老少看燈,萬人空巷。後來集中掛燈區移到了夫子廟一帶,至今每年燈節這一帶仍很熱鬧。舊時講究“上燈元宵落燈面”,是說南京人燈節期間的食俗。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裡,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裡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后,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 

  吊錢兒: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噹噹,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鬧元宵也是過年,因此,要鬧得轟轟烈烈,要鬧出年味來。從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內繁華的街道,遊人如織,燈火輝煌,鑼鼓喧天,非常熱鬧。十五這天,平時分家單過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長的住處吃晚飯,因為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的日子,月圓家圓,象徵著家庭和睦、美滿幸福。 

  湘中一帶流存着許多過年的風俗,不但古老、樸素,而且豐富多彩。特別是在遊藝娛樂方面,百藝競獻,異彩紛呈。如舞龍燈,耍獅子,贊土地,舞春牛,送財神,打花鼓……長沙一帶,流行的大年初一風俗有:大清早起,開門炮后,擺好供品,由男子長者擇吉利方向奠酒三巡,作揖三次,謂之出天行;然後全家大小梳洗完畢,於堂屋齊向祖先禮拜,再依輩份高低,全家相互拜見,俗稱全家拜年,又謂之團拜。 在湘潭一帶流存着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后,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雲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捲,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着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春節是中國人民普天同慶的日子。但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或多或少都形成了自己的節日習俗,湘潭也不例外。尤其在食俗方面,更是別具特色。春節期間,湘潭人喜歡以海南檳榔敬客,甚至年節唱大戲,對演唱出眾的演員,也以檳榔作為獎賞。清人有《潭州竹枝詞》道:風流妙劇話情長,艷姿嬌容雅擅揚,一串珠喉歌宛轉,有人台下擲檳榔。 

  廣州美稱花城,以種花為業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更成為廣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紮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湧動,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廣州新春風俗,在人際交往中,必備利是。當然,所謂利是,即為紅包,親朋相見,大人要給小孩利是。廣州市民中,市民階層十分講究,要給雙封,而內包多少紙幣則不拘,但沒有利是即為無禮,所以春節期間到廣州人家裡做客,要多帶幾個紅包為好,免得麻煩。甚至商場門口,也會在金桔樹上掛滿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合肥人過年有兩點與全國不同: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達旦,節日氣氛非常熱烈。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掃塵后,家家都要在屋內用醋澆紅木炭,剎時,濃煙滾滾,煙霧繚繞,這時閉上大門,以求凈化空氣,去邪避災。吃罷年飯後,開始燃放鞭炮,從晚上到次日早上,連續不斷,炮聲震耳欲聾,火光衝天,大有千軍萬馬攻城之勢。如今,此風雖有所消退,但較全國而言,仍屬數一數二。 

  孔府年節有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圍繞臘八粥,熬粥時安排很多人,燒火戶這天專來燒火。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給當差喝的,一種是內宅、本族和上供用的,因對象的不同而佐料各異。除夕: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木,院里搭彩棚,午後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後去祖廟辭歲。大人給孩子壓歲錢,裝在紅紙袋裡,上寫長命百歲。每人都備一個景泰藍食盒,放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以示來年吉祥。端午節:端午節時用雄黃酒為孩子抹前額,在幼年衍聖公的額上寫一個王字。七月七:在前堂樓院子里,桌上搭桌,疊好幾層,最上面一張擺香爐,供巧果,巧果用模子扣出,有各種七巧形,油炸而成。八月十五:和七月七一樣疊桌設供,供的月餅是孔府自製月餅。兩個節日疊桌設供,傳說是供品擺得高,離天近,嫦娥、玉兔,或牛郎織女看得見,就會下來吃。 

  正月十五,山西各地都要舉行燈節,燈節里最有情趣的就是轉九曲黃河陣。晉北一帶轉九曲的活動更盛。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二十、二十五、二月二,都要舉行九曲黃河燈會,會期一般為3至5天,白天唱戲,晚上轉九曲。九曲,即用木杆或玉米桿紮成彎彎曲曲的道路,當地講究摸摸老桿,祛病延年。木杆上端置有圓形木質燈托,燈數一般為 365盞(閏年另加 30盞),象徵一年365天。燈場中心,栽一根高達7~10米的老桿,上面掛有大燈籠,燈場外面有許多用塊炭壘砌成的圓錐形的旺火。吉時一到,鳴炮三聲,這時場內燈光齊亮,場外的旺火衝天。秧歌隊披紅着綠,載歌載舞;各種社火隊伍及村中男女老少,也依序進陣。人們自由自在地轉悠倘樣,一派熱鬧景象。當活動進入高潮,老桿上的焰火點燃,上下鞭炮齊鳴,會場群情激昂,歡聲雷動。關於九曲黃河燈會的來歷,山西各地有着不同的解釋。而這諸多的解釋,正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民眾心理的積澱,它們共同賦予這一悠久的民俗活動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南昌人過元宵叫鬧元宵,鬧了十五還要鬧十六。鬧元宵這天地,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住戶,都必須吃元宵,象徵全家團圓、幸福。吃了元宵之後,便開始鬧燈了。 

  南昌鄰縣農村元宵節的龍燈,各式各樣,有龍燈、板凳燈、關公燈、採蓮燈等。板凳燈最長由1000多條板凳組成,有1000多號人。板凳燈起舞時整齊統一,十分壯觀。灣里區太平鄉的關公燈,十分好看。如今,民間的鬧元宵,又加入了各種民間歌舞。元宵的夜晚,家家掛燈。村村的彩燈徹夜通明,鞭炮聲、嬉戲聲不斷,鬧到通宵,一直鬧到正月十六,在歡樂的氣氛中大家開始將臘月廿四設的供桌拆去將燈收起來,舉行送神活動,送神完畢,新春活動也就告一段落了。 

  流傳於哈爾濱的漢民族。元宵節這天,家家用麵糰做成各種形狀燈,不同顏色的燈,還有玻璃燈、冰燈,做好后,先送到祖宗靈牌位上,祈求祖宗保佑,再送到天地、灶神以求神仙賜福;又送到倉庫、牛馬圈、井台等處,以求五穀滿倉,牛肥馬壯,打水平安;然後送到大路,祈求出入平安,家迎四方客;最後由家長把燈送到祖墳上,為祖宗靈魂上天照好路。 

  每年的元宵節,邯鄲地區大地上生活的人們,還有盪鞦韆的習慣。一過正月初十,人們就開始在村街口開闊處和自家院內搭起高低不同的鞦韆架,從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盪一陣子,其中十四、十五兩天是高潮。人們認為盪鞦韆能祛除疾病,所以男女老少都要在鞦韆上盪上幾下。每個村鎮都有自己的盪鞦韆高手,有時還要進行表演比賽,這比賽的日子,也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觸的好機會。盪鞦韆分單人盪、雙人盪、立盪、坐盪,鞦韆的種類也多種多樣,有胡悠、過梁悠、板不煞等等,既安全又具有觀賞表演性。這種有益的民間體育遊藝活動,成為邢邯大地上生活的人們一種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 

  每年一進臘月,土家人就開始漫山遍野地尋找埋在土裡的樹蔸。油茶樹蔸最好,雜木樹蔸次一點,蔸蔸越大越好。年三十夜,人們把火坑中一年都沒移動過的三腳鄭重地端出來,然後,在火坑上架起大大的樹蔸,全家人圍坐在火坑邊,邊燒邊祝福。這夜全家人都不睡,邊講吉利話邊觀旺火。火苗燒得旺象徵財氣好,這叫燒年火蔸蔸。年火蔸蔸燒得時間越長人們越高興,有的幾天幾夜不熄。土家人將坐通宵稱坐草。據說這樣就能把雜草坐掉,來年莊稼長得旺,便有一個年成。在鶴峰,年火蔸蔸不能全部燒完,要留碗口大的一塊,在正月十五送到土地廟去。年蔸被土家人視為聖火。寄託着煙火不斷、子孫綿長的願望。
回目錄

春節習俗作文1800字

  年是什麼?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穫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年是什麼?年是一隻怪獸,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來。它一上岸,所到之處便是洪水泛濫。後來人們在家門口貼起紅紙,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把“年”嚇回逃回了海里。於是就有了除夕貼對聯,挂彩燈,穿新衣,還要剁餃餡包餃子,晚上還要攏旺火、燒柴禾,---這就是年了。那麼古代人是怎樣過年的呢?我們先來聽聽這首“年節歌”???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寫聯對,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初一初二磕頭兒,初三初四耍球兒,初五初六跳猴兒,…………“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霄,這年才是過完了。那麼我們追溯古人的“年步”,先來祭灶??灶王爺可是年節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臉的一尊,祭灶的風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對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達。在傳說中,黃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後世流行的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長得象個美女。他有一個叫“卿忌”的夫人,有六個都叫“察洽”的女兒,還有好幾位兵將。他除職掌灶火之外,還要考察人間的所作所為,上告天帝。人們還用酒糟、飴糖、粘糕等“賄賂”灶神,同時還喃喃禱祝,求他上天講好話。

  這個風俗一直傳到了今天,不過時間是在臘月二十四,祭食也簡化成了“灶糖灶餅”,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話,一定還會聽到奶奶、媽媽在叮囑灶王:上天說好話,不好的可別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爆竹最初是巫術的一種工具,作用是驅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並不是象現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燒竹子,發出噼叭之聲,驚嚇鬼怪。屠蘇即屠蘇酒,意為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於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後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酒”。桃符又稱“桃版”,是春聯的前身。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從漢代起即有用桃作厭勝之具的風習,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說緣於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紙制的春聯則是明、清才興盛起來。今天的春聯意在於渲染年節氣氛,祝吉求祥,已經失去了舊時春聯的驅闢作用,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寫了聯對,接下來該準備過年的食物了,年節飲食很多,諸如年糕、年夜飯、更歲餃子等。另外還有巫術味很濃的飲食,如桃湯、柏酒、椒酒、五辛盤。桃湯是用桃煮的湯,柏酒是一種用柏樹葉浸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飲用,意為避邪祈福。五辛盤即以蔥、姜等五種辛辣食品置盤中,又稱春盤。俗謂可以辟惡、除瘟、通五臟,也有賀新的意思。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在歷史上甚至連監中的犯人也釋放回家團聚。全家人團坐桌前,開始了“團年”、“守歲”的進程。先是一餐“團年飯”飯後闔家團坐守歲。此時小輩兒人向父祖家長行禮辭歲,老人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叫“押歲錢”“代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厭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藉此表示親情愛意。團年飯後還要“消夜”,一家人吃着點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細雨,靜待天明,這便是守歲。另外除夕夜還有鏡聽、照田蠶、賣痴獃、打灰堆等習俗,以此來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願新的一年小孩聰慧,萬事如願。“鄉村裡過年,從臘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個半月的鑼鼓聲,這聲音單調,卻打動到咱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坎上。就在這時際,……發現迎春花開了。”是的,迎春花開了,新的一年來到了!古人將新正的前八天分別以六種動物和人、谷相稱。正月一日為雞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雞辟邪之舉,方法是殺雞着門或貼畫雞於門。從元旦開始,人們開始忙着拜年賀節。拜年在漢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這天進宮朝拜,君臣同樂。到了明清兩代,官場拜年則發展成虛文的禮節,往往是“望門投刺”,不管認不認識。有詩為證: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歡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復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這天的習俗活動是“送窮”,而對商家來說,初五這天商家開業。正月的活動一直到了十五,才漸漸平靜……

回目錄

家鄉春節習俗作文500字

說到我家鄉的春節習俗,那可真多啊!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與門上,為節日添加喜慶氣氛。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歡的就是除夕了。 

  因為我喜歡聽那個傳說,我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怎麼樣,看了我們這兒的習俗,才知道各地習俗沒多大差別吧!
回目錄

各地春節習俗——河南作文3000字

送神慌年忙祭灶 

  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 

  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裡。 

  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裡,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後,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后,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馬”。 

  焚燒香表后,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后,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 

  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麵、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開封過年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曆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我國民間祭灶節,人們為了讓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說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灶王爺的牌位,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 

  祭灶過後,家家都忙於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於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往這一天,開封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在除夕,開封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迷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一年來收穫,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學習計劃。“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容。當午夜的鐘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這又意味着開封人開啟未來的決心和幹勁。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着,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裡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後,拜年活動即告結束。 

  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舊時初二,開封城關四鄉,鞭炮聲、鳴笛聲、哨子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繹不絕。 

  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曆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林州民間的春節 

  林州民間將春節稱為過年,但過年並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好,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口曰:“臘八粥早些做,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小鴰不蹬俺家谷”。吃“臘八粥”據文獻記載,林州是從宋朝開始的。原來的意思是人們用一年的收穫祭祀祖先、祭祀眾神並慶祝豐收。後來,由於林州災害頻繁,逐漸演變為吃“臘八粥”,預祝來年粱谷豐登。目前林州民間尚有“吃了臘八粥,來年好收田”的俗語。 

  二十三,打發老灶爺上天。人們為了讓灶王向玉帝為民請命,好話多說,就在灶王牌位兩邊的對子上寫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為了防止灶王彙報假情況,就用芝麻糖當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掃房子。民間傳說灶王為天帝督使,負責察看家人功過,凡是有過者,要在牆上划道記號,到年終臘月二十三上天彙報,祿一五更接天旨后帶天兵回民間按牆上記號進行懲罰。人們為了消除隱患,待打發灶王爺上天後的第二天,立即動手打掃房子,這就形成了“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們將浸泡的黃豆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撈入篩子積壓而成。事後均將豆腐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裡保存,供春節期間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鍋宰殺豬羊,割肉者,量家財而行,富者備至正月十五;貧者備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貧家富家都要辦的一件事,也是過年的特徵之一。每家都要根據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數量。 

  二十八大貼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間大都請人寫對聯,有個別農家利用家花來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還要貼門神。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窮簽(橫聯),富對子”,即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1980年以後,農村又興起了貼雙對聯,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牆上再貼一幅巨聯。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牆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柜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平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除廚房用綠色紙(意在免火災)寫外,其餘均用紅紙寫成。里裡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二十九撒蠟走。是日晚上,以相鄰近的大村莊為首,組成數十人提燈籠、敲大鼓、拍大鐃、捧香卷,到各村寺廟神位前,點燃蠟燭,焚燒香箔,意在祭神驅邪送福音。村上的人們集中在聖地,等候着送福音的隊伍到來。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燈火輝煌。1950年後,此俗消失,改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鍋。捏仁即捏扁食,出鍋即用油炸食品。這兩項是臘月三十這天最緊張而繁重的活兒。是日,從早開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動手,盤餡的盤餡,和面的和面,待盤好餡和好面后,就圍在炕邊捏扁食。婆媳小姑邊捏邊逗,十分快樂。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鍋,撈到小盤內,每個盤子兩個,由主婦在家燒香點紙禱告列祖列宗:“有話您先知,有飯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財發。”另由家中男人用條盤端着到墳上祭祖,每個墳頭放一小盤,燃炮叩頭。這些事辦完后,開始油炸,凡是該過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頭(上供用的豬肋條),菜類食品統統下鍋炸,但頭一鍋都要先拿一點,填入灶膛里,讓灶王初一五更回來吃。當然,如果農曆臘月小,這一天的活動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幣扁食。這是林縣民間盛行的習俗。在三十包扁食時,將數枚硬幣分別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飯,誰吃到硬幣扁食誰在這一年就有福,給全家老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們都爭先恐後地早起,尤其小孩為了吃住錢,破例地多吃扁食,樂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燈。三十傍晚,縣南鄉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紮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於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於初一早上收回。 

  攔門棍。三十晚上,人們習慣在大門裡門檻跟放一根桃木棍,沒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進家。 

  熬年。又叫“守歲”。民間傳說三十夜晚,只要有恆心,一定會等到老天爺的閨女打開南天門向人間賜福的時候,如果早睡就沒有福了。人們懷着美好的願望,每年臘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倫這樂。主婦也要擺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燭,上香5遍。是夜禁大聲喧嘩,以免驚動神靈;禁開箱櫃,以免跑財;禁照鏡子,拿木梳,以免見“鬼”;禁見刀剪,以免破家;禁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穢神靈。三十晚上要丟剩飯,叫隔年飯。初一早起也要丟剩飯,以兆吉慶有餘。1980年以後,熬年增加了新的內容,很多有條件的人家聚集在電視機旁,觀看精彩的電視節目,將近子時,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腳跨門外,左腳踩門裡,眼觀電視屏,擺開搶點頭響炮的架式。電視屏上子時一到,隨着悠揚的鐘聲,千家萬戶的鞭炮聲齊鳴,起火、煙花、兩響等各種彩炮將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眼花繚亂。 

  初一磕頭。人們天不明吃罷扁食后,晚輩先給家中長輩磕頭,然後結夥去別家(一般是本族)磕頭拜年。家裡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頭外,其餘都到左鄰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親族新友拜年。若晚輩是小孩,或新婚媳婦,長輩要給幾個壓歲錢。 

  走親戚。走親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娘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 

  破五節。農曆正月初五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們認為,初五、十四、二十三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後的第一個不吉日,非常忌諱“走親串友”,積壓自在家改善生活過節。是日寅時,家庭主婦還掏爐灰少許,送至當街十字路口,俗稱“送窮灰”。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這段時間,孩子們一律不挨打挨罵,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開心,那怕有了過失,也不挨打挨罵,這是老輩人傳下的規矩。如打罵孩子,就會遭到眾人譴責。所以孩子們最盼望的是過年。
回目錄

春節習俗作文900字

回到老家,心裡可高興了,春節習俗總會讓我吃驚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個了:吃年飯,看晚會,午夜放煙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媽等親戚都歡聚一堂,外婆外公滿臉喜悅,開心地忙碌着。對,今天我們要吃年飯了!“噼里啪啦”,一陣鞭炮聲響起,年飯做好了!當然,吃年飯總忘不了土地爺爺,敬幾根香,擺幾碗菜和一碗飯,求土地爺爺保佑,來年豐收。接下來,便入席了。吃罷年飯,大家都坐在爐子旁邊聊天。外公外婆這時候可就忙咯!吃年飯(也可以說是團圓飯),是春節的重要習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兒,大家都會趕回來,和家人一起共享這美好的時刻。吃年飯時,大家總有很多話要說,說工作,說家庭,等等。吃年飯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只要家人都到齊了,想什麼時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節聯歡晚會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時候:收壓歲錢。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大舅舅一個,小舅舅一個,外婆一個……大家都忙活完了,該坐下來休息休息了,於是,我們便團聚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邊看邊聊,彷彿話總也說不完似的。總算熬到12點了,午夜煙花快燃放了!“轟!”一個禮炮打響了,天空頓時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的綵衣。隨着第一個禮炮的打響,各家不約而同地放出了各種款式的煙花,每一家的屋頂上都掛上了一個美麗的帽子。放煙花的聲音震耳欲聾,五彩的煙花使我眼花繚亂。我和大舅媽跑到樓頂上觀看煙花,我興奮得直跳:“我這次苦熬到12點真是沒白費,這真是太壯觀了!”午夜放煙花,有可能是每個地方都有的習俗,有可能是我們家鄉特有的一種習俗,但都一樣,我見識到了,你們也聽說了! 

  這天,是初一,才剛起來,就聽見門外一陣拜年聲:“給您老拜年了啊!”“哎!來了來了,新年快樂!”“新年快樂!”這時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則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這樣的對話總會聽見很多次。我趕緊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們出門了。小舅舅的雙胞胎女兒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個袋子,每到一處袋子里的東西就會增加一點,可高興壞她們了。所謂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戶地走動,有時候會在哪一家坐一會兒,聊聊天什麼的。而小孩子就提着個袋子去拜糖。聲明一下啊,我可沒有哦! 

  每個地方的春節習俗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吧,你們是不是也該讓我長長見識了呢?
回目錄

春節習俗作文700字

  春節是所有學生盼望的節日,但是與此同時老師會留一些作文作業,你是否還在為怎麼寫作文而苦惱,以下是考試吧為大家整理搜索的關於春節習俗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曆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着貼春聯,剃頭髮,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着貼,我固然知道為什麼要倒着貼,將‘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麼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种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餘”。最後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穫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六年級:余宇航

回目錄

春節習俗作文600字

春節就是農曆新年,是華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春節降臨,萬象更新,象徵著一年的開始;標誌着人生的另一個起點。

春節之所以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是因為通過這個節日的慶祝儀式,能加強家庭聯繫與親情。諸如吃團圓飯、向親友拜年送禮等等,這些習俗都在提醒人們,家庭在社會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無不隆重而熱烈的慶祝這個節日。春節的慶祝活動,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到農曆正月十五,一連15天。 

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曆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曆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

歷代皇室慶祝“春節”的場面往往反映出那個朝代的強盛、穩定與繁榮,國家越富強,慶祝儀式就越隆重。 

為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家家戶戶都在節日前把住家裡裡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一些家庭還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年年豐收。

春聯在我國華人社會已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徵吉利的“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牆上,有者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為“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聲聲三羊開泰羊群來

  鞭炮陣陣萬馬齊喑馬兒過。

您正瀏覽的文章《作文:春節習俗作文》由第一範文網()整理,訪問地址為:zuowen/chunjiezuowen/2009091222139309978144.html
回目錄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二單元作文: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作文600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后,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着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回目錄

浙江的春節習俗作文500字

浙江的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節中,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後多說好話、吉利話。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 

  農曆臘月二十四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過了十二點就是大了一歲。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 

  這就是浙江的春節習俗。
回目錄

土家族的春節習俗作文400字

  過年啦!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並且都各具特色。今年我有幸回趟老家重慶過年,就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土家族的春節習俗吧。

  除夕的中午,我見奶奶煮了好多飯,就好奇的上前去詢問:為什麼要煮這麼多飯,我們一頓也吃不了呀?奶奶回答道:“今天要多煮一些,大年初一可不能再煮新鮮飯。因為土家族人很少吃魚,所以就要多煮飯,這也叫‘年年有餘’吧。”

  除夕的下午,爺爺和爸爸一起貼對聯,我也過去湊熱鬧。東看看,西瞧瞧。這時爸爸問我:“你知道我們為什麼要貼對聯嗎?”我回答:“知道一點點,喜慶唄。”“也對吧,對聯是為了表達人們祈求新年福運的美好心愿。現在我們貼好了對聯,就不能往外扔東西了,連垃圾也不能扔,一直要到大年初二才可以扔東西。這樣就表示把財圈在家裡了。”爸爸接著說。

  除夕的傍晚,由家裡的最長者帶領全家去“拜山祭祖”。在先輩的墳前點上紅燭和香,擺上祭品,以表對先輩的懷念。這也是對他們的尊敬。

  這些就是我了解的土家人的春節習俗,你覺得有趣吧。

回目錄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二單元作文:老北京的春節習俗作文1000字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繫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節習俗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着貼在門裡、衣櫃、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后蜀。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着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節的習俗真有趣!

回目錄

春節習俗——吃餃子作文600字

要說到春節的習俗,那我知道的可就多啦!比如放鞭炮啦,走親訪友啦,貼春聯啦,吃餃子啦,簡直是多的數不勝數。但是對於我這個美食愛好者來說,最最期待和喜愛的,當然還是吃湯圓咯! 

  湯圓味兒好,做法很重要!這不,今年的春節,我們家又要準備吃湯圓了,我也不時會在廚房中打打下手。 

  其實湯圓的做法也很簡單。這第一步,當然就是和面了。面和好以後,就可以取下一塊,或大或小都可以,然後將它捏成一個厚度中等的小餅子,再將原有的湯圓餡兒放一些在小餅子的中央,接着將小餅子慢慢地團起來,先團成碗狀,最後團成球狀。而第二步,就可以將這些做好的湯圓放在有着開水的鍋中煮,直到煮熟為止。 

  湯圓一出鍋,頓時就香氣四溢,讓人聞了就垂涎三尺。 

  終於可以吃湯圓啦!此時的我,心情可真的是興高采烈,迫不及待地想要吃到今天的湯圓。過了一會兒,餐桌旁的人都到齊了,湯圓也一碗一碗地端了出來。我手裡拿着筷子,看着碗里那又鼓又熱的湯圓,心裡總是熱乎乎的。——實在等不下去了,於是我從碗中夾起一隻湯圓,然後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哇塞!這味道簡直是美不可言哪!那軟軟的麵皮,還有那又香又甜的餡兒,直朝我的喉嚨“奔去”。這滋味,可真是給人一種騰雲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湯圓”,在某些地方又叫“糰子”,讓人有一種在新的一年中能夠團團圓圓的美好期盼。 

  怎麼樣?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對我喜歡的這個春節習俗有種一種期待的感覺呢?心動不如行動,現在就開始做湯圓吧!希望今年的春節,你也能吃到美味的湯圓。在新的一年中,你也能和你的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
查找更多春節習俗作文(共13篇),請進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