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立讀後感

立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立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教育孩子也是成就父母

  --池莉作品《立》讀後感

  用了幾個晚上的時間,我一口氣讀完了池莉的作品《立》,池莉寫得流暢,我亦讀得順利,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為人母。之所以叫它“作品”,因為我覺得它既不是一篇小說,也算不上是一篇散文,而用紀實文學來定位它,似乎也落入了俗套,而“作品”二字,卻打破了體裁的界定,它既是一部由文字的外觀來打造的文學著作,也指由作者本人所親自生產、養育的孩子。

  池莉的作品我讀過一些,文筆婉約又不失辛辣,細膩中又包含犀利,如《來來往往》、《生活秀》。這部《立》,依然稱得上細膩率真,但又更多了些熱切與激情,因為它更多地來源於自己的生活,來源於母性的天然,來源於母親對孩子濃濃的愛。

  作品講述了作者的女兒亦池從出生到求學的整個成長和教育經歷,作者用飽含激情的筆調,記錄了自己從孕育一個小小的生命開始,到如何與孩子共度的所有的歲月,直至孩子畢業於世界一流大學,順利踏上社會,期間母女所經歷的喜怒哀樂,所經歷的每一個事情、每一個轉折,母女兩人是如何地思考和應對。池莉不僅以母親寫女兒,還寫女兒成就母親,她告訴父母:“你怎麼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怎麼對待你;你怎麼教育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同樣作為一個母親,從池莉對孩子的教育經驗中,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自古以來,“母愛”都被稱為天下最偉大的愛,但愛與愛卻有着千差萬別,當我們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所付出的辛勞、寬容、溺愛、隱忍、委曲、退讓、爭搶、命令、主宰、控制就是愛時,孩子是不是也這樣認為呢?那麼什麼樣的愛才是孩子所真正需要的呢?什麼樣的愛才是對孩子成長有利的呢?

  池莉說:“母親的溺愛是必須的。”小時候的亦池“膽小、怕人、隱忍,死活都憋屈自己。”在親朋好友的眼中,孩子是笨拙、遲鈍和淡漠的,因此無法得到大人們的刮目相看,池莉說:“對於小亦池的性格弱點,我必須溺愛。我的溺愛不是給錢,不是給零食小吃,是任何時候都維護她、信任她,儘可能為她營造更多的快樂輕鬆氣氛。只要誰給我孩子臉色看,誰壓抑她,我就要設法排除,哪怕得罪人或者威脅人。”為此,池莉曾親自跑到學校警告校長,如果再在學校大會上不指名地諷刺她的孩子是因為媽媽有名才得以進校的,她就會找報社、找教委。她認為“我必須溺愛我孩子虛弱的地方,我必須以溺愛增強我孩子的軟肋。促使她的心理素質更加強健和強大。”

  有一次,小亦池跟另外一個小朋友玩遊戲,那個孩子輸了,用撒嬌、撒潑的方式來爭奪大人對他的安慰,對此,小亦池毫不以為意,依然愉快地做着自己的遊戲,她的淳厚與寬容的態度獲得了大人們的讚賞,從而她也獲得了比獎品更愉悅的心靈感受。正因為來源於母親細膩、溫和又包容、肯定的“溺愛”,小亦池的性格弱點,順利朝着有利的方向變化和進步着,她身邊慢慢地有三朋四友了,而她的溫順和謙讓,更為她贏得了小朋友們的愛戴。我想,正是由於母親及時發現了孩子的性格弱點,並且努力保護她的脆弱,同時又積極強化她的優點,孩子才能夠得以將弱點轉化為優點,從而為良好個性、修養的形成打下了基礎,更為將來進入國際社會而展開了心理上的鋪墊。

  亦池從上幼兒園起直至上高中,從未上過任何一個校外培優班,別的孩子每天放學后都由家長護送到其他機構上各種各樣的培優班、興趣班,甚至從上幼兒園起就開始學英語、學藝術,生怕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池莉也擔心過這個問題,但她非常理性地徵求了女兒的意見,小亦池的回答既簡單又坦率:“不喜歡。我就喜歡玩。”在媽媽無私的維護下,小亦池玩“捉迷藏、丟手巾、抓石子、疊紙鶴、踢毽子、跳皮筋、跳房子、拍皮球、溜旱冰、騎自行車、打羽毛球……”,幾乎囊括了孩子們兒時所有的娛樂項目。池莉還堅定不移地為孩子實行“9點半就寢主義”,有時候作業沒做完,她就會主動寫假條給老師幫孩子打掩護,以保證亦池充足的睡眠,為此,副校長曾找她約談,一片苦心地敦促池莉保證孩子充足的作業時間和作業量,以保證孩子能夠順利地升入重點初中。當然,副校長可能低估了作家的口才,池莉從玩耍對一個孩子的重要性,到小亦池不僅僅是個會玩的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也參加了各種各樣的比賽和活動,為學校爭了光,再到送孩子參加培優與孩子的德智體全面發展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並且為孩子爭取了課餘時間必然也促使了家長的輕鬆,使家長有了更多的時間完成自己的工作等方面一一進行了反駁。自然,兩個人的談話不歡而散。

  反觀我們,恐怕很少有家長能夠做到平靜地對待身邊層出不窮的興趣班、培優班,很難做到對應試、升學等巨大的教育攻勢的圍追堵截不為所動,尤其當面臨著校長、老師苦口婆心的勸說時,更是無法不為所動,生怕老師眼裡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哪怕僅僅是缺點也好。

  小升初、中考,亦池的考試之路都不平靜,池莉兩次都交給孩子自己作主,看着平時不溫不火的孩子堅定地選擇了自己理想中的學校,作為媽媽心中的忐忑我對此深有體會,一旦考試失利,面臨的說不定就是最爛的學校,連再次選擇的機會都沒有;拒絕,則不忍心看到孩子連嘗試的機會都沒有就願望落空。--這真是人生最痛苦的抉擇。

  幸好,亦池在面臨考試的最後關口顯示了她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狀態,她沒有盲目地對待,而是認真複習應考,而媽媽也和孩子一起準備,幫着分析歷年的考卷,幫着查優補缺,幫着找老師課外輔導。兩次關鍵的升學大考,亦池都以高出幾分的成績險勝。對於那一刻的心情,池莉形容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不得不說,小亦池是一位“福將”,沒有上過任何培優班,沒有被剝奪過玩耍的時間,既度過了自己快樂的童年,也進入了自己理想的學校。

  不過,“理想”,這可真是一個非常玄妙的詞,進入了理想的學校,並不代表着進入理想的人生軌道。上了高中的亦池,越來越感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並不是這種刻板地學習、麻木地應考,一切以高考為中心,人生的樂趣都與此無關的生活。但是,理想的生活,目前國內任何一所學校都是無法提供的,縱使使出了渾身解數,她也明白自己無法進入一流的大學,但是,她說:“我覺得像我這樣的學生,應該有資格進入中國最好的大學,獲得最好的大學教育。”直到有一天,她告訴媽媽,自己想出國。

  我覺得這本書從這一章起,才進入了最精彩的部分。有一個出國夢並不稀奇,能夠實現出國夢的家庭也為數不少,但重點是他們能夠用什麼方式出國,去獲取自己想要得到的理想學校的首肯與邀請。

  不得不說,這對母女倆真是太讓人驚訝了,太讓人開眼界了,她們沒有走社會上常規的中介渠道,而是從英國大使館所提供的厚厚的學校名冊中進行篩選,擬定了一所各方面條件都比較滿意的中學--英語和諧中學(簡稱CC中學),進行投石問路。至於這所學校的優勢我這裡就不用贅述了,只想說的是,校長莫里斯先生親自給亦池的回信,立刻拴住了亦池的心,從校長的回信中,亦池感受到了從小到大在國內學校從未得到過的高度的尊重。當然,去國外上學這條路依然充滿了坎坷,但聰明、堅韌的亦池用她的智慧、坦誠與彬彬有禮的涵養最終為自己爭取到了CC中學的入學邀請函,從此踏入了赴英國求學的幸福歷程。

  當然,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進入了英國求學的亦池如魚得水,她恬淡、溫和、敦厚、與人為善的性格受到了以禮為樂英國人的喜愛;她從小到大在玩耍過程中所掌握的那些技能與認知,幫助她在英國人群中絲毫也不露怯,反而成為了與人溝通的極大優勢;她在國內升學考試的歷練,以及出國求學的經歷,養成了她勤奮好學、發奮用功的動力;她在求學之路上所受到過的一些不公的對待,更使她的心態達到平和,從而更加懂得感恩。在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英國中學的學習后,亦池又順利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最後又成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碩士研究生。當池莉坐在LSE古典雍容的大禮堂,看着已長成為青蔥少女的亦池款款登台,接受校長的頒禮時,內心無法不陶醉,無法不滿足。那個怯弱的、膽小的小女孩,終於長成了一株驕傲的英格蘭玫瑰,美麗、典雅、雍容大方,在最好的年華綻放出她最美麗的榮光,一切都不早也不遲,一切都把握有度,生命從此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起點。

  看完這本書,我也深深地吁了一口氣,眼前彷彿有人為我緩緩拉開了一段幕布,讓我看到了一個少年是如何用她稚拙的雙腳快樂地啟程,亦看到了一位母親是如何用她的愛激發了孩子勇於追求幸福、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

  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常常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懂得教育的,也常常會以“為孩子好”的名義做一些傷害孩子的事,卻不知面對教育這件事,個體生命的價值、生命的尊嚴才是高過一切的,正如書中所提到的法國著名作家蒙田的觀點:“世上最難學懂、學透的學問,就是如何享受生命。在我們所有的缺點中,最嚴重的就是輕視生命。”教育不能夠以傷害孩子生命、蔑視孩子尊嚴為代價來進行,作為孩子的父母,更要懂得為人父母的責任,既要學會教育孩子,也要學會保護孩子的幸福快樂。俗話說:“教育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就人才,又可扼殺人的天性。我們所應堅持的教育,應該是“追求整個生命的快樂幸福、創造能力和價值感的教育。”如果孩子在整個求學階段,只學會了埋頭苦讀,而放棄了應有的快樂,那就將會是一場悲劇的人生。

  不過幸好,我們也可喜地看到,中國的教育界也在成長,與亦池所面對的年代相比,現在的中國教育也呈現了多元化的態勢,中學的校規校訓也越來越貼近民意,校長們也越來越親和,學校團體也日漸紛呈,孩子參與學校管理的自覺性也越來越高。當然,升學、擇校的壓力仍然存在,高考一錘定音的現象還沒能得到全面的扭轉,中國泱泱大國,十幾億人口,幾千年來的教育體制無法在一夜之間徹底轉變,但一切畢竟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送孩子到國外去上學這個構想畢竟還是非常奢侈的,經濟條件才是硬道理,否則一切都免談。那麼,對於像我們這種平常家庭的兒女,該如何自處呢?

  在女兒繁重的作業之餘,我特意推薦了其中的兩章給她看,她對亦池自己設計去英國求學這個過程十分欽佩,她說:“這個孩子真不簡單!太厲害了!”然而她倒並沒有流露出對出國的嚮往,反而說,也許是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生長的環境不一樣,導致了抗壓能力的不一樣,亦池覺得她不能承受國內的學習壓力,覺得到國外才能實現自由,但自己覺得還可以,自己並不想出國,覺得在國內蠻好的。

  瞧,這套用孔子的話來說是“有教無類”吧!可見,教育的成功無法複製,生活教育、賞識教育、挫折教育、激勵教育、愛的教育……不管哪一種,了解你的孩子,尊重你的孩子,信任你的孩子,順應他的發展,才是教育的前提。

您正在瀏覽: 立讀後感
網友評論
立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