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篇一: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分米和毫米是數學中的長度單位,認識它是一個從表象到抽象的過程,單位只有在與數字結合時才有意義,也只有在實際測量中才能被感知。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注重突出以學生活動為主,讓學生在獨立活動、小組合作活動中,自主地探究和學習知識。具體做法如下:

  1.注重“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 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一開始,我就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初步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中我收集了電話卡、一分硬幣、課桌、鑰匙、字典等等。通過估一估、量一量,讓學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讓學生多“做”,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數學的意義、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

  2.給學生留有充分參與的空間。

  在教學中,選取了學生熟悉的課桌和硬幣為觀察和研究對象。安排了多次觀察、測量課桌和硬幣的實踐活動,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參與學習、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積极參与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交流中,學生不僅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參與意識,也可以了解別人的想法,調整自己的認識,這樣有利於學生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探索和思考問題,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學生在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中豐富了自己對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認識,為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積累實踐經驗。

  3.讓學生自己解決實際問題: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或小組合作商量解決。學生學會了估計、觀察、測量、比較,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充分體驗成功的樂趣。例如,在測量課桌的長度時,由於課桌比較長,有的學生把直尺量得一邊高一邊低,結果測量的結果出現了偏差。這時小組的其他同學通過觀察,發現了這一問題,並及時糾正。有的同學直尺不夠長,小組同學協作作上記號,再將幾次測量的結果相加。有的將兩把尺子合在一起測量,再將測量的結果相加。學生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加強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鍛煉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篇二: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在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學會用厘米和米作單位測量或估計物體、線段的長度。在三年級(下冊)學生還將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學習用千米作單位描述公路、鐵路及河流的長度,描述常見交通工具行駛的速度。可見,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設計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舊知與新知的有效銜接

  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已有認識,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並由此幫助學生明確分米、毫米與米、厘米的關係。課拾,我和學生一起回憶已經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通過比劃1 米,1 厘米有多長引發學生對原有經驗的記憶。通過隨意的談話式問題引出1 分米的概念,我問:測量一支鉛筆用什麼作單位比較好?再問:(手裡拿一張紙條)如果測量這張紙條的長應該用什麼作單位?學生自然會說用厘米,這時我就讓學生測量出10 厘米並把它剪下來。當學生剪完后舉起來給我看時,我就說:“像這樣一根長10 厘米的紙條,我們也可以說它的長是1 分米。”用已有知識10 厘米引出1 分米的概念。

  二、操作與思考的有效合作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通過操作並藉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初步建立1 分米、1 毫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對物體長度的把握能力。讓學生剪出1 分米長的紙條,讓學生畫出1 分米長的線段,讓學生找出接近1 分米長的鉛筆,藉助銀行卡的厚度讓學生體驗1 毫米等活動都是為了幫助學生逐步形成1 分米、1 毫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像這種概念教學的課堂,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讓學生動手測量,親身經歷,用心總結,才能學得會,辯得請,記得牢。但同時還需要靜下來心來思考,有些學生忙了一節課似懂非懂的,練習中卻會出現很多錯誤,所以課末我送給同學們這樣幾句話:做題之前要思考,拿不定主意先比劃,看看哪個更合適,再下手來把它填。

  篇三: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分米和毫米》一課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在上個學期,學生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能體驗 1 米 和1 厘米的長度,理解 1 米 =100 厘米。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進入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角色中去。教學中我收集了電話卡、一分硬幣、軟盤、一次性杯子、絲瓜、鐵釘、小米粒、花瓣、葉子等等。這些物體的長度、厚度、高度都與分米和毫米有關,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在真實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做一做,讓學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策略,發展空間感。讓學生多“動”、多“說”、多“想”、多“表現”,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數學的意義、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

  在比劃“1 分米”和“1 毫米”時,我渲染學習的神秘氣氛。在比劃1 分米時,說:“現在讓我們把手高高舉起。對,這就是1 分米。”小朋友們興奮地仰起小手。在比劃1 毫米時,這樣說:“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卡,再輕輕地、輕輕地抽出來,現在兩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 毫米。看着它,你有什麼感覺?”語氣是緩慢的,輕柔的。跟上面的分米進行對比,小心翼翼地抽卡,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細,毫米的窄,毫米的短。在教學《分米與毫米》后,學生對分米和毫米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並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如:填寫單位名稱、簡單的長度單位換算。

  概念教學的課堂,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讓學生動手測量,親身經歷,用心總結,才能學得會,辯得請,記得牢。

您正在瀏覽: 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