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情感故事 > 在 沉 淪 中 掙 扎

在 沉 淪 中 掙 扎

手機:M版  分類:情感故事  編輯:得得9

  ---《沉淪》感

  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終於將《郁達夫經典》看完了,只是瀏覽,因為每當讀完小小的篇章后,總是禁不住去回味……韻味無窮啊!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把它透徹的放在腦海中!或許還要好久吧……

  每我看書總是起初懷着一種很愉悅的心情去的,終而也能得到一絲閱讀的快感,這大概也是我喜歡閱讀的原因之一吧。然而,讀這本書時我沒有一次不是以憂鬱沉悶而收尾的。儘管如此,我仍不忍心拋棄他,總在意尤未盡之時把它拾起,再輕輕的翻開、細細的品味……。

  我不知道,達夫先生是不是一個抑鬱症患者,總是讓他的作品帶上灰暗的基調(至少我看的這本是這樣)。或許是我自己太敏感了吧,總能在書上找到我自己的寫照和化身。作為一個少年,一個青春期的少年,我想大概很多人看過這本書後都會有共鳴。從頭至尾,那種沉悶的氛圍,青春期性苦悶,性慾糾葛的主題一直在書中延續。

  《沉淪》是達夫先生的成名作,的確,只有當你真正地去看了,你或許才能去感覺它帶給你心靈的絕對震撼!沒有人會認為先生是個黃色小說作家,儘管在他的小說中多有性慾情愛的描寫,是的,或許正是他的這種以直率對待青春期少年性苦悶的態度,才讓作品主題主旨更為突出吧。誠如作者所述“《沉淪》是描寫一個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說是青年憂鬱病的解剖,裡面也帶敘着現代人的苦悶——便是性的要求與靈肉的衝突。”

  我想這隻能算作表象,埋在性苦悶下面的是對生的苦悶,對整個頹廢的社會現實的沮喪,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對社會現實對人際的仇恨,文中每有這樣的句子:“他們都是日本人,他們都是我的仇敵,我總有一天來複仇,我總要復他們的仇”,“復仇,復仇,我總要復他們的仇”,“他因為想復他兄長的仇,所以……”這種語句或許是一種自我安慰,如作者所言:“這不過自家對自家的寬慰而已,他的胸里總有一種非常的憂慮存在那裡`.這種憂慮進一步,那是對整個當時中國社會的絕望.無助和吶喊,“中國呀中國!你怎麼不富強起來?我不能再隱忍過去了”,“中國呀中國,你怎麼不強大起來”,每及此,主人公總有止不住的熱淚,這熱淚是一個弱國海外赤子悲憤吧?文中有這樣一首詩:

  醉拍闌干酒意寒,江湖牢落又冬殘。

  劇憐鸚鵡中州骨,未拜長沙太守官。

  一飯千金圖報易,五噫幾輩出關難。

  茫茫煙火回頭望,也為神州淚暗彈。

  這或許是當時的中國現狀,不單在主人公,在很多中國的仁人志士的心中或也都有這樣的感慨吧!

  “支那人”,“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比我們罵人的‘賤賊’還更難聽,如今在一個如花少女面前,他也不得不自認說;‘我是支那人’了”。悲哀,這是主人公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國人的悲哀。但是他不得不去承受,承受的極限點就是開始沉淪的邊緣,性的渴欲就是沉淪最初最原始的積澱。然而,生長於骨子裡的那種人格和尊嚴在逼迫他們去掙扎,掙扎不過,終而,崩潰便成為必然!

  “我的鄉土嚇,我如今再不能見你的面了”,“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罷”,“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鏗鏘有力的吶喊!主人公的死是對現實的絕望,死或許使他唯一的解脫。這廝錢的斷續之言,讓我們看到的是他的死的更加悲涼和凄楚,似在疑問蒼天:“像我這樣的悲劇,何時才會停息呢?”

  無論怎樣悲慘的悲劇總會有落幕的時候。

  《遲桂花》中有這樣寫道:“桂花開得愈遲愈好,因為開的遲,所以經的日子久”,大抵我們的名族也該如此吧……

  ——啊呆

您正在瀏覽: 在 沉 淪 中 掙 扎
網友評論
在 沉 淪 中 掙 扎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