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穿岩詩林

穿岩詩林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pp958

  出忠烈祠順着登山公路上行,不遠,左轉,就可以看見一個花崗岩小牌坊。上書“穿岩詩林”四個行草大字,中氣十足,酣暢淋漓,是現代書法家王學仲所題。

  這座香爐峰下的“詩林”建於1986年,刻下首唐宋以來謳歌南嶽的詩詞50多首。石奇、字奇、洞奇、詩奇。風景名勝與古老的傳說融為一體,可以一觀。於是舉步登階,只見亂石林立,無數大小不一的洞穴,洞洞以石板路相連,雜木生於怪石之上,林蔭掩映,嘆為觀止。據《南嶽志》載,晉朝道士陳興明曾在此修鍊十八年,遇仙升天,此處又被稱為“神仙迷宮”。

  在洞與洞之間穿行,果真有了幾分神秘的感覺,能在此處遇仙,並不奇怪,這裡就是仙境啊。隨處可見瀟洒自在的書法石刻,品讀詩文,欣賞書法,留連石洞,真是快意人生!印象最深的石刻有“氣象萬千”、“松濤”、“鍾靈敏秀”、“石浪”、“三清橋”、“魚龍石”等,或隸或篆或草或楷或行,千姿百態,賞心悅目。穿岩詩林的旁邊有農舍和果園、稻田,溪水流過,好一個世外桃源。據說中國近代史上的大軍閥趙恆惕的祖籍就在這裡,這附近的田地曾經都是他家的財產。趙恆惕(1880~1971),字炎午,衡山白果人。曾留學日本士官學校,參加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1916年,被湖南督軍譚延闓任命為新編第一師師長。1920年提升為湘軍總指揮。1921年進行 “湖南立憲自治”,奉行“拒北阻南”的方針,不讓國民黨軍假道湖南北伐。1926年3月12日辭職。 趙在上海隱居11年,閉門學佛誦經。1937年10月返湘,出任省軍事議會議長。在這期間,他曾主持修建了南嶽忠烈祠、南嶽水電站。1946年被選為省參議會議長。1947年任國民代表大會代表。1949年春去台灣。1952年受聘為台灣當局資歷政。1971年11月病死。在穿岩風景區的最尾端便是趙恆惕家的故宅,前面有口小水塘,房後有一山洞,山崖上的泉水從岩石中浸出,直接流到這個大鐵鍋里。洞前,一群散養的雞、鴨,顯得是何等的幽靜。漆黑的洞中內有一小門,這是進入裡面的唯一通道。這裡依然還有住的人家,只是早換了主人了。站在岩頂上,遠處依稀可見雲煙深處的祝融峰與紫蓋峰頂。

  古老的遺迹要數“三清橋”和“石浪台”,這是穿岩詩林的精華所在。“三清橋”三字是可在一塊懸崖的巨大石壁之上,字跡清秀,沒有現代的濁氣,一看就是修道之人所書。南嶽自古佛道共存,這裡也不例外,古時南嶽就有火居道士。火居道士就是指居家修行的道士,火在此意指凡俗生活之意。火居道士可以娶親蓄子,但是也要持戒奉齋,史載:南嶽火居道士屬道教正一派,此派淵源甚遠,其前身為東漢張陵所創五斗米道及天師道。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帝授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閻皂山、龍虎山、茅山)符篆”。自此,正一教誕生,與全真教並稱為道教兩大宗派。它們一致以“三清”為至尊天神,而教規卻大不一樣。全真教派有嚴格的清規戒律,凡道士必須出家,住宮觀,禁嫁娶,禁殺生,節飲食,少睡眠,為清修派;而正一教派多有家室,不住宮觀,組織鬆懈,戒律不嚴,為符篆派,多在民間從事降神、驅鬼、超度等活動。南嶽因龍虎山近在江西,影響所及,又加上楚人信巫,符篆祈禳之術遂在南嶽一般道士和民間不脛而走,應運而興。此為南嶽火居道士的前身淵源及形成。據此可以推斷,這“三清橋”位於“玄都觀”側的穿岩詩林之中,這一定是道士們認為的“至尊天神”的遺迹了......

  在三清橋下就是“石浪台”。據介紹,這是明末清初僧人破門修行打坐二十餘年的地方,因他在此石上題寫了“石浪”二字,故名“石浪台”。只見亂岩縱橫,或立或卧,或倚或側,白石嶙峋,狂怪猙獰,在陽光的照耀下,如白浪翻滾,波濤洶湧。懷素觀雲而悟狂草之道,破門觀石而得狂草三昧。要學破門書法,一定要觀“石浪”才行。更見石浪台地處山腰,三面環山,右有香爐,後有芙蓉、金簡、石囷、貓弓,左有雷缽鼓、小雷缽鼓、鵝公寨諸峰,山巒起伏,綿延不斷,更有狂草筆意。石浪台下坡巉岩裸露,滔天石浪,逐波漸遠,綿綿不絕。

  釋法智,明末清初人(明萬曆二十七~清康熙十年,即公元1599~1671年),名行詔,字允中,號破門,一號石浪,別號南嶽七十二老人、破門和尚,衡山人,原籍江蘇維揚。又據李元度所撰《南嶽志》載,此人就是明崇禎年間進士包爾庚。字宜壑,號石浪,松江(今上海市西南)人。明崇禎十年進士,明亡後來南嶽出家,在火場庵結茅而居,名其庵曰“石浪”,人稱破門和尚和法智禪師,後任衡陽雁峰寺住持。居衡山二十餘年,以詩文自誤,工草書,為清初名書法家之一,與方外石濤、石溪齊名,有“三石”之稱。他和王夫之、大錯和尚、羅克生(曾隱居南嶽,不願仕清的一位知識分子,後來當了道士)等人很有交往,和原為明代官吏,與降清的湖廣按察副使彭而述,以及廣西按察使黃中通等人有詩文往來。其傳世作品《石浪破門集》,都是七絕。其詩云:“朝衣脫卻著僧衣,倚杖柴門送落暉。鷗鳥也知機慮盡,隨波來往不曾飛。”“家住南山西轉西,半間茅屋綠陰低。有人問着經行處,五里青松十里溪。”詩風恬淡、清麗、悠遠、空靈。

  舊《南嶽志》載:“破門居衡山二十年,以詩自娛,更工草書。祝融、紫蓋之精靈與蒲團墨沈打成一片。”《廣陽雜記》稱:“師能詩善書,書法為湖南第一。”又云:“師臨智永千字文,深入晉唐閫奧,絕無近人蹊徑,黃愼軒而後,不可多得。”馬宗霍《霋岳樓筆談》載:“破門和尚狂草,高處落墨,遠處養勢,懷素之嗣響也。”南嶽芙蓉峰尚留存着其“芙蓉峰”、“觀河林”六字遺墨石刻。曾為雁峰寺用白話寫了一幅長聯:“上一點,下一點,與我何干,到此處看看,都只為遊山玩水;達也好,窘也好,管他做甚,來這邊走走,無非是拜佛燒香。”黃中通《破門詩跋》稱“破門居衡山二十年,以詩自娛。更工草聖(書),祝融,紫蓋之精靈與蒲團,墨瀋打成一片。久不出山,以故人黃中通輩官嶺外,芒革奚(草鞋)策杖,渡瀟湘,下灘水,於炎荒寥落中共談詠焉。”破門居南嶽時,與船山住所臨近,二人嘗以詩文相往還。王船山(王夫之)《南船漫記》云: “詩僧本不足附曹,檜之末。唐宋之諸名僧,技止此耳,況今日哉!識量止於其域,大無能攝,微無能入也。予所見者僧法智一絕云:“一步一花無別意,香來熏透破袈裟。”差為蔬筍之雄。 又王船山《病枕憶得》詩中有清順治三年(丁亥,1646)酬答《石浪庵贈破門》七絕詩云:“ 潛聖峰西攜杖來,龍腥猶帶古潭苔。祝融瞞我雲千尺,特向吾師索價回。”

  1932年蔣介石來南嶽時,因慕破門書法之名,和夫人宋美齡到石浪庵作過一番憑弔,只見到小小的茅庵幾楹,殘垣破壁。蔣是一無所得,因為他不懂草書。其實破門的書法要義和秘籍就在這些亂石之中。讀懂了亂石,就讀懂了破門狂草。那“石浪”二字,就是禪意,須有緣之人才能悟透。提起草書,我覺得衡山最好的草書石刻,還是要數刻在康龍山收費處大門外懸崖之上的毛澤東的繁體“南嶽”二字,其字大氣磅礴,沉着痛快而又率真天然,把南嶽的神韻展現無遺。真正大家手筆,獨步古今。

  據說古代這裡曾有四座庵堂,今已不存。2002年又重修一庵,名衡岳寺,是拆除常在庵舊屋重建的。在庵下方數百米處的小山嘴上,破門和尚墓塔。當地人說,這是一方風水寶地。左右均為溪水,坡如船,浮水向南。山坡上的古松,正如船帆高掛。塔后墓碑上的“破門和尚骨塔”,模糊的字跡,更添一份歲月的滄桑。

  值得一提的是詩林上的一塊刻有“魚龍石”三個篆體大字的巨石,真如一條躍身如海的魚龍。當雲霧瀰漫于山下,那該魚龍就“活”了起來,站立石背之上,就有“滄海擒鯨”的豪氣。遠望諸峰,俯視足下,只見波濤洶湧,這也許就是“石浪”的來歷吧。如果有筆墨,恨不能在石壁上奮筆疾書,飛龍走蛇,一抒心中豪氣。

穿岩詩林 範文推薦:

  • ·明月·秋雨·詩林
  • 您正在瀏覽: 穿岩詩林
    網友評論
    穿岩詩林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