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我們仨有感

讀我們仨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讀我們仨有感(一)

  幾天前,看到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開始翻讀他們夫婦的書,近日開始讀《我們仨》,說實在的,開篇半真半虛空的感覺,會讓人有種隱痛,但又無從說起,讀到第三章,一種淡淡的清香和嚮往讓我欲罷不能。

  這一家三口的脈脈親情和鏈接,是平順、舒服而又如索扣,扣的緊緊的。在女兒小的時候因為身體或其他原因,她們也沒有焦慮,沒有擔心,可以不去上學,可以"隨心所欲",所有情和理都如細流般浸入孩子的心靈,只是在錢媛的草稿中有"我犯混,大受批評",可以看到嚴父的身影,其他全是和樂的、安靜的。

  就像是生活在與世無爭的桃花源,和美地生活着,楊先生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

  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真正支撐這個家、這三個人的,也許是:"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的默契吧!

  可是生活過得如書中的"我們仨",無論是碰到什麼都能夠和風細雨,能夠發自內心的"笑的那麼樂"真的是一種至高境界,這也許是我等追之而不及的吧!沒有書和智慧的潤養,沒有百不稱心的磨鍊,沒有堅忍和相守的信念和修養,在歷經歲月和歷史的各種時期,怎能有如此韻致淡雅,身輕如燕、雲淡風清的潤澤之筆。

  我也有個"我們仨",我們正相反,我希望兒子能像爸爸,一個嚴謹、執着、仁愛的小伙兒,一個讓人見了就覺得踏實、安全、幸福的人。我們仨,爸爸和兒子有秘密,媽媽和兒子也有秘密,當然媽媽和爸爸的秘密是最多的。有時我們也會偶爾交換一下秘密,交換時卻已不知是過了多久的時間,無論是什麼都變成了笑話或是可追憶的往事,無論事情是安全的不安全的(爸爸有時會領小伙做些冒險的事),都沒有了追究和發火的必要,倒覺得頑皮的可愛,可愛的頑皮。

  "我們仨"一個家的支撐是什麼呢?也許是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吧:互相支持和成全,盡其所能地參與彼此的生命。當然不能以自我犧牲為代價。這是爸爸提出來的"成全一個人不能以犧牲另一個人為代價".這位"哲人"總能在我的生命中不經意地亮幾盞小燈,讓我知道方向和底限。

  "我們仨",需要反思的也有很多,有時會把雲淡風清的日子過得風風火火,會把不是事的小事當成個大事,會把愛和要求一起使用,會經常爭論和反思,就這樣,熱熱鬧鬧地過着,鬧着。在這淡淡的書香中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相守、相長、相扶。

  來源:大連德泰金石供熱有限公司 何莉麗

  讀我們仨有感(二)

  第一次看《我們仨》的故事還是在高中,多年過去已經不記得內容,只記得自己曾為那份真情感動過,提起筆來不知從何落筆,於是重讀此書,不同以往,隨着年紀增長,除了感動,更有許多感悟。

  這本書是楊絳先生92歲時所著,全文以溫馨的筆調記錄了楊絳、錢鍾書、錢媛一家三口平淡瑣碎的日常,最尋常處見溫情,"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正是這個樸素的家庭讓我看到了一家三口不平凡的追求,面對災難時的平靜,面對榮譽的低調,面對困苦的淡然,相知相守,相濡以沫,一家三口將瑣事比作"石子"閑時細細把玩,人生的一切美好來自於對生活的熱愛,雖然從開頭就早已經知道結局,讀到"我們仨失散了"那一刻已然心痛不已,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但是在楊絳筆端看不到一絲悲觀,洋洋洒洒處處見溫情,這個老人用文字無聲的記錄著他對愛人和女兒的思念,家的意義不會因為生命的消失而改變,我甚至能想象的到這個老人含淚回憶着,一句一句記錄著。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逝者如斯,活着的要比逝去的痛苦千倍萬倍,生命旅途里跋涉,家是一處港灣,"我們仨已經在人生道路上走到盡頭""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原來的家沒有親人陪伴也已經成為路途上冰冷的客棧,毫無溫暖可言,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傷,抹着眼淚合上書,而那份無法表達的愛,無人訴說的情,回蕩在心裡很久很久……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以積財貨之心積學問,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我把它寫在筆記扉頁,不曾忘記,有一天無意在恩師日誌中讀到這句話的改編版叫做"以賺金錢之時賺快樂,以償宿債之念待親情"我覺得很有道理,把它記在了前一句話的下面。道德如浩瀚星空歷久彌新,知識也會讓人對世間的悲歡更加敏銳,我想我似乎更加懂得這種償宿債之念待親情的迫切,這種迫切源於害怕,害怕親人的離去,於我來說,便是害怕那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恨, 再說我家的"我們仨",如今是爸爸、媽媽和我,我想將來還會有另一個"我們仨"會是丈夫、子女和我,我會扮演着女兒、妻子和媽媽的角色,無論是什麼,這份難得的親情便是命運給予我最大的恩惠。世事無常,誰又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天災人禍總潛伏在某個拐角,猝不及防,我常常告誡自己,我該做個好女兒,少讓他們勞心,盡我所能,親情逝去難再得,遲了就在也找不到了,再也找不到了……

  讀我們仨有感(三)

  萬里長夢,三人慢慢相送

  接觸《我們仨》純屬偶然,但卻由衷感激。其他人談到與本書結緣,無外乎是對楊絳、鍾書先生的尊敬,我心中同樣崇敬,然而並非崇敬他們的名聲、輩分、資歷,也並非由於《圍城》、《管錐編》、《洗澡》,而更關乎情感,關乎文學大師身後無可辯駁的純性。

  1998年,錢鍾書先生逝世,而他和夫人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楊絳先生在92歲高齡之時用心記錄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集結成回憶錄,才有了《我們仨》。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蘊含著一生的悲歡離合,生命後期面對這些,先生本身不會平靜……

  其實,《我們仨》帶給我的感動從目錄起便已奠定: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個92歲高齡的老人,一個先後痛失愛女和愛人的正常女人,寫下目錄的那一刻,是需要承受多大的傷感與挂念,將之平淡質樸地說出,又需要怎樣的堅強與力量。

  我曾經讀不太懂第二部分,但當時又不求甚解,本打算讓時間自解,然而如今,只要第二遍翻閱,便會輕而易舉地體會到楊絳先生究竟有着怎樣的情感,一句"我有沒有說明天見呢"道出內心翻滾的辛酸,然而,再沒有明天了,錢瑗走了,鍾書先生走了,就這樣"我們仨失散了".

  沒有現實的悲痛,沒有撕心裂肺的無意義的挽回,只有平淡的哀婉,質樸的傷感。原來,歲月真的可以讓人面對悲痛的時候平靜,也許當我們瘦骨嶙峋,老態龍鍾時,面對這世間所謂的一切真實,恐怕也只剩下想要回歸自己的夢境,思念着自己的回憶吧……

  在我的印象中,一代翻譯家,文學家錢鍾書是《圍城》的錢鍾書,是《管錐編》的錢鍾書,但這樣一個著作等身的大師,卻是一個被楊絳先生喚作鍾書的溫情男人,是一個剛下輪船就與倫敦大地親吻而摔掉一顆門牙的男人,是一個在妻子懷孕期間打翻了墨水瓶,砸了檯燈,弄壞了門軸的男人。但就是這樣心性純性、知識豐蘊的男人卻和楊絳先生是那麼的精神契合,一間簡屋,一盞昏黃檯燈,兩杯茶,幾本書,卻是一輩子,如此簡單和愉悅。

  兩人僅有一件深色窗帘的書房足矣,兩個人,對着讀書,互不打擾卻心有靈犀。如此生活,不覺心向神往,艷羨的同時也為這美妙的愛情而怦然心動。在倫敦讀書的情節在我感覺竟像閱讀父輩的日記,心中不覺驚異與欣慰……

  他們的愛情,每個人被關愛的同時被彼此保護,引用一句話"愛的最高境界,是經得起平淡的流年。"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此時再想起這句話,心中莫名的辛酸,書中沒有山盟海誓,至死不渝,沒有驚世言語,鞭辟入裡,只有平凡的生活,卻字裡行間飽含情感,言語平淡之輕似乎承載不了任何負重,卻壓在心頭無法撥動一分一毫。楊絳先生一世飽經風霜,卻依舊以輕靈、真摯的言語描繪自己的生活,甚至經歷十年動蕩帶來的浩劫也是一筆以代之,寫得如此淡然,讓人們更深切地感受到這三口之家似乎是暴風雨中的港灣,一片世外桃源。

  然而,摯愛的親人終是一個個離自己而去,悲劇早已不是悲劇,如今先生已年逾百歲,三人的情感可能早已塵封在先生內心深處,天人永隔並沒有讓先生覺得陽世的無趣,反而,她帶着這份深深的眷戀,讓人生至今依然在繼續。

  作品介紹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全書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

您正在瀏覽: 讀我們仨有感
網友評論
讀我們仨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