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如何寫觀后感

如何寫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如何寫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如何寫觀后感

  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后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后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后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着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后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后,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觀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后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后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后,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繫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裡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后,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篇二:如何寫觀后感

  要“會看”電影

  要寫觀后感,首先要“會看”電影。也許有人會發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聾,誰不會看電影?可是為什麼許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說寫出感想了。因此,老師在此提醒各位同學在看電影時要“投入”,要讓自己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里,與主人公同悲歡、共休戚。同時,還要並用眼、耳、腦各種感官,留意細節。

  所謂細節,就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緻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着積極作用。觀眾觀看影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視聽享受的過程,既是視覺美感逐漸積累的過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斷深化的過程。只有聚“睛”會神,我們在觀看時獲得的感受才能愈豐富、強烈,對影片內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徹,寫觀后感就更有基礎。

  2、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寫觀后感,要從自己觀賞影片的感受出發。可是,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后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應強調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五六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

  3、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后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后,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有個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4、要聯繫實際而“感”

  要寫好觀后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裡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5、觀后感屬於評析性的議論文一類。電影觀后感,即對影片發表評論,抒發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它又有別於影評:影評--重在“評”,在挖掘了主題之後,應當對主題的成功與否、主題的表現所依賴的環境是否真實,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現實生活以及電影語言的運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開評價與論述;觀后感--重在“感”,表達方式以抒情、敘述為主,內容多為電影對觀眾的啟發,觀眾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從主題、人物、細節、場面、語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來說,有的側重於思想內容,有的側重於表現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個場面、某個事件。“感點”的選擇,各具特色,可資借鑒。

  寫電影觀后感,要選擇好角度。一篇幾百字的觀后感,容量很小,而一部電影所牽涉的內容卻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須選好角度,把重點放在一個側面上,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選擇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地方。角度選得好,對立意、選材、構思、謀篇都直接產生連鎖反應,有利於把觀后感寫好。

  第三、厚積薄發,調“兵”遣“將”

  寫電影觀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貼地運用學過的語言。民間有一個給“語言”下定義的謎語:“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爾基也說過類似的話:“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電影是一種藝術,電影觀后感自然要牽涉到方方面面,沒有足夠的語言儲備,就無法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影片沒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寫不好觀后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語言貧乏,同樣也寫不好電影觀后感。

  針對這樣一篇觀后感,作者儘管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后感的文體要求和語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語言平淡無味,很難吸引觀者的眼球。

  6、正確把握文章內容。

  常見的觀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塊內容:

  1、內容簡介。用簡單幾句話概括影片內容,就像我們平時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內容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2、發表評論。寫這部分時,同學們可向自己提這樣幾個問題:你對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哪個人物你最喜歡,為什麼?哪個場面最使你感動,為什麼?只要選擇其中一個問題深入思考並寫下來,就構成了自己對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個鏡頭的個性評價。

  3、抒寫感受。這是觀后感的主體部分,學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號。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較:或將片中人物與自己比較,尋差距,找不足;或與身邊熟悉的人相聯繫,闡發自己的觀點;或將電影中的先進事迹與生活中、社會上的現象比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談感受。在寫作時,同學們可簡單列舉一些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敘議結合。一句話,只有聯繫自己,聯繫生活和實際,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7、找准寫作的切入口。

  一部電影人物眾多,內容紛繁,情節縱橫交錯。寫作時不能面面俱到,必須找到一個切入口展開全篇,好像一條紅線將“簡介——評論——感受”三塊內容串連起來。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方法:

  1、選擇一個人物。一部電影看完,有的同學對主角讚不絕口,有的對某一配角記憶深刻。不管怎樣,只要挑選一個人物,透過其言行舉止走入他的內心,由此而發表評論,抒寫感受。2、截取一個片斷。即選擇影片中的一個小故事或一個獨立的情節展開。如電影《任長霞》中,表現任長霞一心為民的事例很多。同學們就可選擇其中的一個小故事作為切入口,聯繫實際談感受。

  3、描寫一個鏡頭。即採用特寫或素描的方法,生動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個鏡頭,引發自己的情感共鳴,進而談體會說感受。

  篇三:如何寫觀后感

  寫好“觀后感”要做到四點:一、觀懂原文抓中心:我們在觀中可分三步去指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引導學生通過認真地“觀”,才有寫“感”的條件。二、選擇重點作感點:一本好書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點很多,必須指導學生從眾多的感點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最善於寫的感點,作自己觀后感的切入點。三、觀感結合有側重:指導學生處理好寫觀后感時“觀”與“感”的關係,做到二不二要。四、聯繫實際談感受:指導學生聯繫自己或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寫出真情實感。

  一、觀懂原文抓中心?

  “觀后感”的“感”是從觀中產生的。只有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能感得深刻。如果有必要的話,在觀文章前我們可先讓學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作者等。在觀中可分三步去指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的思路:以《小音樂家揚科》為例,一是初觀感知,理清層次,把握文章的來龍去脈,建立起對課文的初步總體印象。初觀《小音樂家揚科》我們知道文章記敘了具有音樂才能的波蘭窮孩子揚科為了看看、摸摸地主僕人的小提琴而慘遭毒打,含冤死去的事。二是細觀深思,抓重點,引導學生評詞析句,細觀深思,體會用詞的生動、準確。細細品觀文章,可先讓學生找出一些能反映揚科熱愛音樂的重點詞句,再細細體會語言的形象生動,故事的扣人心弦之處。三是研觀體悟,突破難點,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表達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觀文章,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們進一步明白了奪去小音樂家揚科生命的罪魁禍首是人吃人,人剝削人的資本主義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窮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沒,甚至遭到被-迫-害至死的悲慘命運,使學生感悟到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裡是如此幸福。我們只有引導學生通過認真地“觀”,才能領會到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才具備了寫“感”的條件。?

  二、選擇重點作感點?

  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的觀后感,可“感”的點很多,要寫好觀后感,必須選好“感點”。什麼叫“感點”呢?感點是由書中某一個地方的內容引起的,引發我們體會的地方,它不是憑空產生的。面對眾多的感點,我們必須指導學生從眾多的感點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最善於寫的一個或幾個感點,作為自己寫觀后感的切入點,切不可面面俱到。例如《三顧茅廬》這篇文章,有這麼三個方面可以作為感點:一是張飛對諸葛亮粗魯無禮,張飛很莽撞。二是寫劉備的語句和寫張飛的語句對應起來可以看出劉備態度很謙恭。三是從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完成統一國家大業,從中體現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我們可發現第三個感點是這個故事的中心,也就是反覆觀這個故事後感受最深的一點,那麼我們就選第三個作為觀后感的切入點。?

  三、觀感結合有側重

  寫觀后感要處理好“觀”與“感”的關係。我們說,“觀”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觀”的結果和目的。觀后感中少不了對原文的“敘”述,但它不像記敘文中的“敘”那樣具體、形象、生動,觀后感中的“敘”要做到簡明。小學生寫觀后感常犯的毛病是複述原文,沒有做到簡明扼要。有的只“感”不“觀”,離開原文意思漫無邊際地胡編亂寫,說道理時空發議論,而缺乏身邊的實例。寫觀后感可以說經驗,也可以談教訓。大多出色的觀后感,總是受原文內容或情感觸發,從而引起對生活、學習、思想等實際問題的思考。觀后感,是有“觀”有“感”,“觀”、“感”結合的。可以先敘述文章內容,後集中談體會,這種寫法適於只談一點體會。還可以邊敘邊談體會,“觀”和“感”交叉寫,這種寫法可以談幾點體會。無論用哪種方法寫,必須叫學生做到二不要;不抄錄課文:要用自己的話簡要敘述;不離開文章的內容,要真切聯繫自己的實際抒發感想。

  四、聯繫實際談感受?

  這個“實際”,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也可以是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沒有情感的觀后感蒼白無力,有情感的觀后感才能感染人。以《時光老人的禮物》為例,可以這樣去引導學生思考:詩中的孩子們對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很珍愛,表現在哪裡?你覺得應該珍惜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嗎?平時你有哪些珍惜時間的事例或不珍惜時間的做法呢?以後你會怎樣對待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呢?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學生就把文章內容、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聯繫在一起,這樣就能寫出真情實感,傾吐真實心聲。而在指導學生聯繫實際談體會時,不要就事論事,要注意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從古到今,從近到遠,從己到人,從正面到反面,只要與文章的主要內容有關係,都應允許他們大膽自由地寫,如果指導學生把自己的經驗教訓與作者的切身體會結合起來寫,那麼他們的觀后感一定更真切,更有感染力。

您正在瀏覽: 如何寫觀后感
網友評論
如何寫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