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範文大全 > 徵文範文 > 家風家教徵文

家風家教徵文

手機:M版  分類:徵文範文  編輯:得得9

  家風家教徵文(一):我的家風故事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那麼什麼是家規呢?

  家規、家訓其實就是在家庭里形成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也是所說的家風。體現着家人的價值追求和傳承。

  家風也是社會風氣,公民道德的源頭。

  家訓家規也就是古時一個家族的家法。

  我出生於70年代初,小的時候家裡就有一些不成文的家規,比如:家中來客人了,吃飯時小孩子是不能上桌一同用餐的,因為習慣所以覺得很自然。

  現在的小孩如果平時沒有這方面的教育就因為來了客人而不允許其上桌用餐會覺得委屈的,甚至會憎恨起無辜的客人。

  這不能怨孩子,父母應該自責,"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看你如何教育。

  家規家訓最好從孩子小的時候抓起,從娃娃抓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待孩子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后再去教育,讓他們改正就很有難度了。

  記得當女兒還小的時候(大概四歲吧),一家三口回家過春節。吃飯的時候,我將一塊魚籽用筷子夾給了父親,然後將另一塊夾給了母親,女兒端着碗在旁邊眼巴巴地等着,卻沒能如願,滿臉的不解和失望,我只是裝作沒看見。

  在自己家裡吃飯的時候,無疑這些東東都是她的了,事後給女兒講了"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的道理,孩子聽後點了點頭表示明白了。

  第二年再次回家過年,因為開飯的時間有點晚,家中幾個一起玩的孩子都覺得餓了,看到飯桌上擺着做好的幾道菜就想大快朵頤,被女兒攔住了,"讓爺爺先吃"邊說邊跑到爺爺的身邊說:"爺爺你就先吃一口吧,我們都餓了,您先吃一口我們幾個就可以吃了",大人們聽了都笑着稱讚說:"這孩子真懂事!"我就是這樣在生活中通過一件件小事將家規家訓無形地滲透給孩子,讓她在不知不覺中學習、理解並遵守家規,成為一個敬老孝親、愛國奮進的好學生、好青年。

  每個家庭的家規都有所不同,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一句話、一個故事、一段記憶都可能成為家規的載體。

  在生活點點滴滴中影響着我們的心靈,塑造着我們的人格。從而帶動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國家向前發展。相信在這些良好家規的影響和教育下,我們偉大祖國的未來一定是輝煌的、燦爛的。

  家風家教徵文(二):凡事靠自己的努力

  邵耘

  說起家風,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生活靠自己。這感受的由來還要從父輩們的事情說起。

  我爸爸兄弟三個。由於家庭貧窮,我爸老大,必須回農村老家照顧弟弟們上學,放棄了在南海艦隊留員(當年全軍只有一個名額)。我的叔叔們比較爭氣,都考學出去了,大叔在濰坊電廠,小叔在河口區政府。叔叔們參加工作后,條件都逐漸的好了起來,可是家裡從來不給他們添麻煩,要求不做違背原則上的事情,家風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形成了。

  小時候,家裡種蘋果園,叔叔想通過單位給幫忙處理一些蘋果,爸爸每次都是拒絕了。因為他的原則是——違背原則的事不要做,掙錢要賺踏實錢。

  後來,我和我哥逐漸長大,一直沒有享受到"有關係"的好處。我大叔當時在濰坊電廠電校當校長,上完電校即可安排在電廠上班。能有到電廠上班的機會在那時別人都很羨慕,說我家以後孩子上班沒有問題了,但是我爸不讓我們去,說別人誰去不管,你們就是不能去,要好好的學習,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

  在此後的幾年裡,我度過了艱難的求學之路。參加工作以後,我起初也想通過長輩的關係,能夠給找個好點的工作,但是被叔叔拒絕了,自己出去闖蕩吧,不然早晚就吃虧的。

  當時我還非常的生氣,很羨慕別人的親戚朋友給找的"捷徑",感覺比別人高人一頭樣子,特別是在我們村裡也有個在電廠上班的同姓叔叔,給老家兄弟們又是找工作,又是幫忙做生意什麼的。就在前年的時候,那個同姓的叔(正處級幹部)被檢察院帶走了。這時才深刻的體會到,父輩們堅持不照顧、不走捷徑,而是給予最大的支持和幫助,方乃順利走好人生之路。

  家風家教徵文(三):樸素的傳承

  劉硯華

  小時候,家境貧寒,父母是從吃不飽穿不暖的苦日子中熬過來的,我和弟弟雖然沒受過饑寒,但是受父母的影響,節儉成了作風,樸素成了習慣。

  父母講求儉樸。油田建設初期,父親從利津老家招工來到東營,成為勝利油田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母親作為家屬,七十年代初來油田參加勞動。

  自我懂事起,看到的便是父親工作三班倒、白天黑夜加班幹活的敬業與艱辛,看到母親忙碌的下稻田、一日三餐不按時不按點兒的勤勞與不易。經常聽父母講剛來油田時,體力勞動強度大,卻吃的簡單,住的簡陋,條件非常艱苦,干打壘的房子他們住過,就着鹹菜只喝稀飯不捨得買饃的罪他們受過,除了幹活就是睡覺的枯燥生活他們也經歷過。

  剛到油田不久,生活本來就不寬裕,又遇上了家裡老人生病住院,為此還背上了不少的外債。一個月三十幾元的工資,養活着一家老小。父親兄弟四個,都在老家,生活更是艱難。父母重情義,自己處處節儉,但是老家的弟兄們有個大事小情,都要無償地援助,一家人卻一年到頭不捨得添件新衣服。也許是艱苦的日子過久了,節儉便成了習慣。如今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住上了樓房,存有了積蓄,一月幾千塊錢的工資應該說該享享福了。可是父母在吃上穿上還是保持着樸素的風格,什麼剩菜剩飯都不捨得扔掉,經常說:以前這樣的剩飯剩菜都吃不上,如今的日子豐衣足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知足嘍。

  家庭和睦友善。父母雖然識字不多,但是為人憨厚正直,團結鄰里,與人為善。他們的言行潛移默化的影響着我們做晚輩的,耳濡目染,讓我們學會了感恩知足,懂得了和睦友善的處世之道。我是家中的老大,還有一個弟弟,弟兄倆雖然都變成了三口的小家,但是我們相互體諒、相互幫助,相處融合、不分彼此。在照顧父母、家庭瑣事等方面,我們也不計較誰多誰少,各自盡着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我家兒子每年大學放假回來,住在爺奶、叔嬸家的日子多過自己的小家,叔嬸也把他當成親生地看待,什麼零花錢、逢年過節買新衣服等都一樣不少,孩子們被和睦幸福包裹着,享受着親情。

  父母掌管的這個大家庭,雖然沒有算不上是什麼家風,但是"樸素、節儉、誠信、和睦"的氛圍卻影響着我們這個小家。我和妻子在工作上積極努力,對單位忠誠盡職;對待父母也是恪守孝道,經常為他們買一些好吃好喝的東西,以盡孝心;兒子品學兼優,懂事孝順,在大學入了黨,被推薦到山東大學讀研,還被導師信任的委以"重任",負責主持項目管理實踐等工作。有時與兒子開玩笑:你身上的優秀品質是怎樣煉成的呢?兒子自豪加調侃地回答:一是"優秀基因";二是"成長環境".是啊,我也這麼認為。如今的父母教育孩子,整天講道理不如用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行為影響孩子。

  向來都是柴米油鹽的父母家,雖沒有很深的文化底蘊,但是傳統美德卻代代相傳,傳遞着樸素真誠,傳遞着和睦友愛,讓大家庭中的每位成員無時不刻地享受着幸福一家人的親情與美好!

  家風家教徵文(四):好家風,伴我行,要傳承

  郝旭光

  每一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家風家訓,而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在家風家訓的熏陶中成長,家風家訓如同雨露般滋潤我們成長。在良好家風的影響下,我健康茁壯地成長着。我的身上已深深烙上了家風的印跡:孝敬長輩、勤勞節儉、甘於奉獻。

  首先來說說我的爸爸,聽別人說我的爺爺在年輕的時候,在戰場上犧牲了,當時我爸爸才十幾歲,往後的日子我爸爸就和我後來的爺爺共同生活,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在他們相處的近四十年的時間裡,我爸爸對他就像是對待親生父親一樣,從來沒有跟他頂過嘴,甚至連一點小小的爭吵都沒有,在後期爺爺生病,卧床不能自由行動的時候,是爸爸一直守護在他的身邊,照顧爺爺的飲食起居,他們兩個人的和睦相處也成為我們村裡的一段的佳話。由於受到爸爸的身體力行的影響,在我長大成人後,同樣懂得了孝敬長輩是多麼光榮和驕傲的一件事,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主動考慮父母的感受,多為他們分憂解難,不讓他們太為自己操心,在後期爸爸生病的時候,我也是盡心儘力的去照顧他,只是最終也沒有得到上天的眷顧。

  再來說說我的奶奶及全家,奶奶是出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人,她經歷了我們這代人想都無法想象的生活,沒有吃的,沒有穿的,打我記事起,她就經常給我講述當時生活的苦,能吃上一口吃的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因此她在生活中是最為勤勞節約的一個人,家裡面所有想要扔的東西她都要看看,是不是還能有什麼別的作用,經常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但我當時覺得是不是有點太嚴重了,當我開始上高中、大學的時候,隨着學費的增長,物價的上漲,我深深意識到節儉的重要性,雖然從小受家裡的影響,自己也知道節儉,但是在上大學的日子裡,爸爸為了讓我能夠在大學吃的好一點,放棄了原來比較舒適的工作環境,來到一線高溫的環境,僅僅是為了一個月多掙200元錢,為了能夠讓我在大學的生活更加寬裕一些,爸爸不辭辛苦,每天下班后回家幫媽媽干農活,而在這樣的高強度勞動下,全家人甚至一年到頭只有在春節的時候才會買上一兩斤肉,平時基本都是靠着自家地裡面的糧食和蔬菜過日子,到了冬天和春天沒有菜的時候,就靠着提前晒乾的豆角、白菜、蘿蔔等來應付,並且家裡的飯菜從來都是,這頓吃不完,下頓再吃,從來沒有一個人捨得把它們倒掉,受到全家人這種勤勞節儉的生活品質的影響,我在大學也是刻苦學習,每天在保證吃好的前提下,節約每一分錢,在我們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使得我們的大學生活過的非常的順利,最終也順利畢業,找到工作單位。

  最後來說說我的姐姐,在我姐姐16歲初中畢業時,當時由於中考沒有考好,但也能上個中專,那時候的中專畢業是包分配的,也是很不錯的選擇,但當時我11歲,馬上就要上初中,爺爺又重病在身,全家的收入只是爸爸每月的幾百元錢,還有種地賣糧食的錢,要是姐姐繼續上學的話,當姐姐上大專的時候我上高中,經濟壓力相當的大,就在此時,姐姐提出自己選擇不念了,說弟弟學習比較好,將來會有前途,希望出去打工,為爸爸分擔家裡的負擔,雖然當即遭到了爸爸的拒絕,但是姐姐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找家裡人商量,最終家裡仍然不同意,但她還是選擇了放棄學業,在城裡的餐館里打工,和爸爸一起供我上學,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很可惜,也覺得自己虧欠姐姐和家人的太多了,我現在只有好好工作,才對得起姐姐及家人對我的付出。

  這就是我家裡的幾個故事,我從爸爸身上學到了孝敬長輩,百善孝為先;從奶奶和全家人的身上學到了勤勞節約,靠自己的雙手勞動創造財富,節約生活的一粒米、一滴水,匯聚出更大的力量;從姐姐身上學到了甘於奉獻的精神,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甘於奉獻自己的力量,奉獻自己的才華,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這些良好的家風家訓伴隨着我健康成長。

  目前我也是身為爸爸的人了,我一定以身作則,將家裡的優良的家風家訓展現在孩子面前,讓她在成長的過程中明白孝敬長輩、勤勞節儉、甘於奉獻是多麼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

  家風家教徵文(五):讓優良家風源遠流長

  張亮亮

  中華文化傳承千百年,歷久彌新,恩澤了無數炎黃子孫,之所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沿傳千百年不絕,是因為其核心"孝"道,孝作為各大世家的家訓家風,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傳承優良家風必不可少的,傳承中華文化必以"孝"道為核心。

  還記得央視一套的一則公益廣告。勞累一天的年輕的母親,晚上給自己的孩子洗完腳,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給自己的婆婆洗腳。孩子沒有睡覺,跟在後面偷偷看到了,就仿效着也端着一盆水走向這位年輕的媽媽。

  人間自有真情在,那窄窄的樓道,那不太穩健的腳步,還有那微波盪起的水花,孩子純真的笑臉,再加上那句稚嫩的童聲:"媽媽,洗腳。"多麼溫馨與幸福啊。年輕媽媽滿臉的疲憊瞬間化成世間最美的笑容,人間的真情與天倫之樂的幸福展露無遺。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而孝心的培養要從娃娃抓起,裡面的兩位母親,一位慈祥可愛,一位賢惠孝順,而裡面的兩個孩子,一個以身作則,一個懂事可愛,受母親的影響,小小年紀就懂得孝敬父母。這則廣告感動了無數人,很好的詮釋了"家風"這個詞語,宣揚了中華民族的"孝",呼籲現在的人們要常回家看看,關愛老人與兒童。 "媽媽,洗腳"這稚嫩的童聲依然回蕩在我們心中,成了"孝心"的代名詞,"中華美德,代代相傳"也成了我們行動的指揮棒。

  我們中華民族有重視家風的傳統,講究道德,勤儉持家,看重親情,嚴於教子。隨着社會的發展,應該在新的條件下,繼承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孩子的未來其實就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所以,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為子女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家風。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基礎性教育,良好的家風是未成年人成長的基石。 家風通過日常生活影響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因此,家長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形成一種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良好家風。

  家風是一個家族歷經歲月的沉澱,世世代代的相傳,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優良的風氣,是一種讓後代繼承人立身於社會,讓後代繼承人終身受益的品質。形成優良家風,"孝"是不可或缺的,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者必繼先人之志,傳承先輩之業。這使得優良家風能夠經久不衰,這是傳承家風的核心內容。子曰:"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要孝順尊敬

  父親,為人父要關愛教育兒子,形成子承父志的家風,這也是構建和諧家庭達成"家和萬事興"的基本途徑。

  百善孝為先。孝作為中華文化的根源,有千年的淵源。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家風主要是教育後人成為棟樑之才,然做人必先學孝,羔羊尚且跪乳,烏鴉尚懂反哺,人若不孝,何以萬物靈長自詡?古人較為重視家風的作用,培養子女以孝為核心的倫理道德體系,更兼以悌、忠、信、禮、義、廉、恥,讓繼承的後人懂得進取,胸懷凌雲,心繫國家民族之榮辱,會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人民謀福。這也正是我們當代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財富。承繼傳統美德 弘揚民族精神,倘若我們都重視家風的作用來重振家風,那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會得到弘揚,社會風氣將會蔚然成風,讓我們手拉手、心連心共同把文明美德傳承下去,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讓中華民族這朵美麗的生活之花開遍世界的每個角落!

您正在瀏覽: 家風家教徵文
網友評論
家風家教徵文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