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現代散文 > 海天佛中

海天佛中

手機:M版  分類:現代散文  編輯:得得9

  ??普陀,這座海上仙山因為佛教的發達,被稱作“海天佛國”。普陀還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這裡名為普陀山,實為海中的一小塊獨立的陸地。隔海遠遠望去,普陀山在飄渺的海霧中呈黛綠色,使人未到普陀就能感覺到這裡那種宗教的神秘。在我的腦海里,對那蒼茫迷濛的小島,就幻化出無數傳奇的故事。

  ??小島很熱鬧,人聲頂沸。但是,遊人中也有的人一臉的嚴肅,仔細一看,多為混雜在遊人中的中老年婦女,她們三五成群,清一色穿着棕灰色的朝服,背着臘黃色的香袋,步履蹣跚,不苟言笑,那種極虔誠的神態,讓人不敢破壞了這莊嚴肅穆的氣氛。

  ??我獨自欣賞着這美麗的小島;青灰色的海浪,濕絨絨的綠草,遠處的山峰隱藏在海霧中,遍布全島的幽洞奇石被包裹在蔥鬱濕潤的樹林里,那本來就恍若隔世的古剎琳宮,在海霧的籠罩下傳出陣陣深沉的佛鐘,使這小島更顯得撲朔迷離。

  ??我懷着極為複雜的心情;有對小島的美景和宗教的好奇而產生的愉快,有對人們對宗教、對佛與菩薩那種虔城的大惑不解而攙雜着的幾分壓抑。這時生性多思的大腦便不聽指揮了,我的腦海里浮想着我曾經看過的幾本佛教書籍,思索着佛教,不,是宗教為何能對人們思想造成如此的巨大影響。

  ??佛教認為:現象世界是“思想”和“業力”造成的,無盡的因果網絡構成了宇宙萬有,一切事物都處在成往環空,生老病死的無常變遷之中。佛教的根本宗旨是要人們經過“修行”,從而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達到涅槃寂靜的“彼岸”。佛教的這些思想對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苦民眾來說無疑是一種望梅止渴。難怪我在許多的寺院、廟宇里見到那些對宗教最虔誠的人多數都是婦女和老人,這些人要麼就是文化不多,要麼就是被生活折磨得沒了自己的個性和思想,在人性本能的趨勢下就信了宗教,你從那些信徒迷茫的眼神中就能看出來。

  ??鐘聲從古老的佛殿中飄出,帶着幾分哀傷。高大而又陰森的殿堂里,只有端坐於佛殿正中的銅鑄的釋迦牟尼和掛在殿堂兩壁的觀世音畫像,在搖弋的燭光中閃爍着光輝。兒時讀過施耐庵的《西遊記》,當是時,我對那充滿慈悲與智慧的觀世音菩薩真是崇拜有加,但是這種崇拜感隨着年齡的增長,也隨着對宗教的一知半解到逐漸有所了解也漸漸地消失了。我走遍神州大地,到處都是宗教建築,幾乎每到一地,寺院、庵堂都是遊人如織,這種“文化古迹”對於許多遊人來說不能不說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那些匍伏在紅黃綢緞蒲團上虔誠的跪拜者,一邊朝拜,一邊口中喃喃地念念有詞,眼神里流露出無限的真誠。偶爾,身穿灰色袈裟的小和尚為那些跪拜的人們敲一陣木魚,誦一段經文。在這些朝拜者的心中,也許他們的痛苦,他們對佛與菩薩的希望與祈求都隨着那木魚聲,誦經聲,隨着那縷縷淡紫色的香煙,穿過殿宇幽深的拱頂,一起升到了沒有任何痛苦的另一個極樂世界。

  ??可以肯定地說,那些對宗教最虔誠的信徒,他們或是她們對宗教也許一無所知,對那遙遠的佛祖釋加牟尼也許概念全無,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對佛祖,對宗教全身心的信奉。我有時也在想,這些信徒們的心靈此刻在他們的佛祖面前也許是清靜的,是啊,在這紛繁複雜的現實世界里,古往今來有多少人間不平事,每個人一生要經歷多少痛苦的生離死別,誰人的心境又能說是清靜的呢。就連那學富五車的鄭板橋不是也感嘆:“難得糊塗”嗎。宗教能讓人們達到這種境界不也是一種極大的功德嗎?

  ??我飛揚的思緒被眼前這種聖潔的氣氛驅逐出來了,我也感到此刻我的思緒與這裡的氛圍有些格格不入。

  ??幾乎所有的寺院都有“遊人止步”的牌子,現在遊人都是花了錢進來的,越是這種地方越是想看個究竟。這不,我就進到了一處掛着“遊人止步”的內院。這裡是修行者的寢室,裡邊寂然無聲,一位清瘦的老和尚坐在屋角的小木凳上吃飯,也許是出家人行善積德的本能,見我進去也不驅逐我,只是旁若無人地自顧自地吃着。我想了解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對佛祖的理解,但是,我無論如何也走不進他們的內心,因為我不是佛門中人,他門對我不感興趣,還因為他們是“六根清靜”的人,我卻是凡夫俗子,不同道,無言對。共2頁,當前第1頁1 文/黃天浩

  ??這裡令我感興趣的,還有肅立於喧嘯海浪圍抱中的紫竹庵。按普陀寺的傳說,那裡可是觀世音降世的地方。這也是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每個寺院都把自己說成正宗,每個寺院也有鎮院之寶,或是傳說,或是某種佛祖用過的佛家物品。這不奇怪,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經過幾千年的興衰,在中國遍地皆是的寺院中哪個寺院還不能編出些故事來,以證明自己的正宗,何況中國人又講究這個。由於海潮年深日久的沖刷,那黑褐色的礁石上布滿了狀如紫竹的的海藻,那紫黑色同寺院年久斑駁的色調溶為一片,在海霧中顯得有些凄楚。

  ??當濛濛海霧逐漸散去,我攀上了青鼓山上緊靠東部海岸的梵音洞。這裡路遠山高,故遊客稀少,絕無塵世的喧嘩。洞高近百米,座落在臨海的懸崖陡壁之上。崖前架有石梵台,台下石壁峻峭,中劈一縫,煞是深幽。洞內曲折通海,正值退潮,洞底一片黑暗,聽得海濤衝擊岩石的轟然巨響在洞內產生的回聲,令人悚然。據說,這裡曾經有人專程遠道而來,從這裡捨身投海,以便洗去自己身上塵世的冤孽,求得靈魂的超脫。看來宗教對人們思想的奴役遠比任何帶有政治意義的主義要大得多。

  ??從洞里上來,一座精巧玲瓏的小亭子立在崖壁上,清冽的海風穿亭而過,崖下嶙峋峭壁之間的景象有如“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坐在亭中,只覺得清靜、開闊、心曠神怡,此時心中無論有多少煩惱,都會蕩然無存,確有一種遠離塵世之感。

  ??山下傳來晚禱的鐘聲,海風強勁起來,此時浪大潮急。山下的海濤聲,山上的林濤聲,交織在一起,起伏跌宕,彼此呼應,使這清靜孤寂的小島變得有些許生氣了。海風鼓起翅膀,驅趕着在那海面上遊盪的鉛灰色的雲團,雲團又追逐着點點晚歸的漁帆。

  ??此時,在那海天相接的遠方,雲團悄然裂開一條縫隙,縫隙里燈火闌珊。呵,那是陸地,是我現在最渴望踏上的土地,在這個海島上,在這普陀山上,在這普陀寺里,我找不到一個屬於自己的支撐點,覺得飄渺,就是站在山上也無腳踏實地之感。

  ??我渴望聽到大海那邊姑娘們的歡笑聲和歌聲,渴望聽到媳婦們打情罵俏的話語,更渴望聽到漢子們粗重的吆喝聲音,那裡才是我生活的地方,那種火熱的生活足可以燃燒漫天的雲霞。

  ??此時,我真想呼喊住那海風,讓它停一停,快快的帶我回到陸地上,回到我的家。

  共2頁,當前第2頁2 文/黃天浩

您正在瀏覽: 海天佛中
網友評論
海天佛中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