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敘事
手機:M版 分類:工作體會 編輯:小景
語文教育敘事(一)
小學語文,首先姓“語”,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此,我們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不能把語文課上成自然科學類、思想品德或別的什麼課,而要把語文課上得像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徵。其次,小學語文又姓“小”,是兒童的語文教育,是兒童學習母語、運用母語為主的教育。那麼,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範疇下,怎樣才能把小學語文課教得“有滋有味”呢?在這裡,我想用如下的三個“味”來考慮怎樣把語文課上得“有滋有味”。
一、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味,包括語文、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味,也即是語文美。所以,語文課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領悟語文的美,首先必須從語言入手,從品味語言達到超越語言,着眼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引領學生獲得感受,體驗情感、理解見解,使之轉化為智慧,最終積澱文化,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那麼,如何讓教師上出語文味?
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覆涵詠體味。給學生創造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謂“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宋-陸九淵)。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覆涵詠體味,讓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圍繞“語文本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如聽了《秋天的雨》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師開始范讀的情景導入到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文段品讀語言后,再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說出有關四個季節的不同特點。最後結束時讓學生模仿《春天在哪裡》的歌曲進行改創《秋天在哪裡》之歌。這樣的課學生學的能沒有滋味嗎?
二、兒童味
小學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兒童就是兒童,他們既不是縮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預備。兒童是一個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獨立的人,兒童又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從成人霸權中走出來,還兒童以發展語文素養的自主權。
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通過文本向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台。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起至終、自覺自愿地成為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閱讀願望和激情;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為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為此,我們必須了解兒童、研究兒童、懂得兒童的文化。
要在語文課體現“兒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現兒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勵和鼓舞中真實體現。
如教學《王冕學畫》,在學習大雨過後,湖裡的荷花開得更鮮艷,荷葉是碧綠的,花瓣是粉紅的之後,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荷葉清水滴滴,水珠在花瓣上滾來滾去,我問學生“你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結果不少學生做閉眼沉思狀,努力去想那幅美麗的荷花圖。一位學生衝出一句:“老師,我什麼也沒看到!”這是真實的。此時,我並沒有訓斥那位學生,而是調整了一下教學,跟學生說:“那我們一起再去看看,再去聽聽吧。”然後播放有配樂的語文朗讀,讓學生在悠揚的樂曲聲中再次感受語言文字帶來的美。還是那位學生,他說:“老師,現在我看到了,雨後的荷花真的很美,在陽光照耀下,碧綠的荷葉上水珠不但滾來滾去,還閃閃發亮!”。是啊,兒童自有兒童的 感動,兒童自有兒童的詮釋,兒童自有兒童的情懷,兒童自有兒童的夢想。語文的主人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兒童真情流露,語文課就要尊重兒童的語文世界,上齣兒童味來。
三、個人味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說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錶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審美風貌表現為真(真實可信)、誠(誠摯深沉)、新(新穎獨特)。這種審美風貌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並為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着學生。無個人味的語文課,猶如作家筆下塑造的缺乏個性的人物形象,對讀者來說總是缺乏影響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說,這樣的語文課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說:上課如作文。可見“課如其人”的說法也合乎邏輯,正如大自然里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因為即使他們的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感情、特長等總是千差萬別的,那如何使語文課富有個人味呢?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學時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時也要研究學生,熟悉學生,不研究學生怎麼能教好他們呢?教學是為育人服務的,身為語文教師,要想上出不乏個人味的語文課,就要努力體現“書要滾瓜爛熟,上課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現優勢,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即突出“人無我有”,在語文課上顯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如有的教師個性豪放,慷慨激昂,那麼在教學中,就上出情來,教出意來,讓學生在濃濃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師見多識廣、博學多才,善於引經據典、妙語連珠,那麼,在教學中就應用開放的教學方法來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總之,為了語文課的個人味,每位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和發揮自己教學上的優勢。善畫的要運用插畫的優勢;善讀的要運用范讀的優勢;善唱的要運用吟唱的優勢如此等等,讓教語文課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讓學生兩節課下來說“呀,怎麼這麼快就結束了?”這樣的語文課哪能沒有個人味?
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里,“有滋有味”的語文課,應能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語文教育敘事(二)
拿到二年級的課本,前後翻閱着,突然感到莫名的不安,那感覺像極了剛剛接一年級教學任務時的心情,那是一種沒有底氣的不安,一種手足無措的煩惱,這不安和煩惱取代了一年來由摸索走向成功的喜悅,竟從心底湧現出一種如履薄冰的恐懼。深深地呼出一口氣,振奮起精神,該來的還要來,該做的還是要做!趁着學生們還沒有上課,自己要把課本瀏覽一遍,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再確定本冊的教學重點。
有了計劃,心中那股不安隨即被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所代替,自信又回到我的身上。我翻開語文課程標準,仔細的閱讀分析,試着從中找到本冊教學重點,理清這冊的教學總體思路。
仔細學習了新課標,學習之餘覺得找到了些感覺,思路逐漸的明晰起來。
於是,我制定了本冊的總體思路:
一、繼續以識字、寫字為重點。
識字以教給學生識字方法為主,鼓勵學生課下識字,加大課下識字的數量。
寫字在一年級的基礎上,重點要求學生把字寫美寫好,提高審美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
對這方面的教學和評價要和有趣形象的遊戲、活動等結合起來,以適應該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徵。
二、閱讀教學
繼續定位在“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等一些基本的做法上。與一年級不同的是逐漸“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我的想法是努力把理解詞句做的趣味些,淺顯些,和緩些,讓學生感覺不到學的知識再加深。還有的區別就是隨着識字量的加大,二年級的課外閱讀應該增加數量,怎樣引導課外閱讀也是二年級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
三、寫話教學
這學期我打算用各種趣味的活動、方法來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寫話。重點不在寫了多少,而是着重培養孩子們的寫話的興趣,讓他們能自發地去寫出自己的所見所感。
四、口語交際
根據一年級的經驗,我們除了完成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內容外,把練習的重點放到課下(課間師生間、同學間的練習)、課上(課上回答問題時對口語交際的引導)與閱讀結合(讀書講故事)。
五、綜合性學習
根據實際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在活動中以語文觀為背景,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計劃制定出來了,但是怎樣實施還是要動腦子的,不過,我可以有信心的走進我的學生中間了。
語文教育敘事(三)
《童年的發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九歲的時候通過思考、觀察,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因此,我讓學生通過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討論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課文,明白了道理。然後便到了最後一個環節,我問:“作者在九歲時就發現了胚胎髮育的規律,我想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說說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學生們或皺眉,或搖頭,那意思是沒有什麼發現。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不一定是重大的發現呀,在生活中的,學習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過思考、觀察得來的,都行。”我充滿期待地看着學生,可仍舊沒有一個人舉手,我不禁有一絲慍怒,正要發作時,一個聲音告誡我說:“冷靜,冷靜,千萬不可動怒!”怎麼辦呢?課總得上下去呀。俗話說,急中生智。此時,我腦中靈光一閃,有了!我表情緩和了下來,面帶微笑對學生說:“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教室里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35個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門:“小時候呀,我特別喜歡觀察螞蟻……”我講了一個螞蟻搬家與下雨的關係的發現。話音剛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來:“啊,這麼簡單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學生的思路已被打開,說話慾望已被調動起來,我便趁熱打鐵:“簡單吧?這樣的小發現,相信你們一定有許多,同桌說說。”學生立即說開了,然後再進行全班交流。此時,學生們不再困惑,不再為難,而是侃侃而談:
“我發現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時候,我在玩水時發現天要下雨、天氣很悶時,魚兒都要浮到水面上來吸氣……”
“我發現螞蟻是靠嗅覺聞氣味來找夥伴和回家的……”
“我發現了天氣很熱時,往空中噴一口水會出現小小的彩虹……”
“我發現了寫好作文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