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寫景散文 > 桐溪探勝

桐溪探勝

手機:M版  分類:寫景散文  編輯:得得9

  山水之美,美在自然

  山水之名,名於人心。

  桐溪離瑞安市區、溫州市區都不到20公里。從瑞安市區出發,車行了約半個小時,就把我們送到桐溪村口。遠遠看見一道長堤橫卧在兩山之間。同行的人說,這就是桐溪水庫大壩,有186米長,13。5米高,福泉山脈內幾十條清泉細溪彙集到盤古樓尖山麓,才有了桐溪河。從前,河邊遍植梧桐,人們就給這條河取名桐溪河。1958年,人們用辛勤的雙手,歷兩年之久築起了這條大壩,於是青秀的福泉山腹地就有了一座巨大的人工湖——桐溪水庫。

  大壩南端土墩上矗立着一座兩層亭閣,亭頂恰似兩片桐葉,因名雙葉亭。佇立亭之上層,我騁目四望,前方的桐溪水庫,汪汪一泓碧水如明鏡般鑲嵌在蔥籠蒼翠的群山之間,湖光山色相映生輝。三面的山岫濃蔭覆蓋,墨綠色的杉樹與松樹娉娉婷婷,微風下搖頭擺腰,惹人愛憐。亭下的埠頭邊,一字兒排列着十幾隻遊船,兩三隻遊船在湖上游弋,划船者都是盛裝男女。有的情侶一對,情意綿綿;有的朋友十多人擠坐一船,擊水相戲……。

  我由水庫管理處的何錫良主任陪着,坐着快艇到湖中心的無名島去。離艇登岸,一座造形古樸、翹角飛檐的六角亭便出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幽思亭。亭柱上一左一右兩副對聯,左聯是張如元所書:“青山不墨千秋畫,溪水無弦萬古琴”。右聯為原瑞安縣委書記張桂生所撰注、書法家林劍丹手書:“翠樹碧波相映趣,游魚飛鳥共生歡”。形象的聯句,遒勁的筆法,為桐溪風光增色不少。

  亭邊站着數十尊石雕像,神態從容,栩栩如生。他們原來站在李維樾(注)墓前,30多年前水庫建成后沉入1。5米深水之中,直到1986年冬久旱水淺被挖出來才重見天日,被列為市級文物,安置在這無名島接受遊人的撫摩、讚賞。據說溫州地區石雕像生僅此一組,可謂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一座九曲橋把無名島和相距5。6米的“小黿渚”島拉到了一起,小黿渚原名“麻山”,因形似大黿魚,才有是名。我們緩步走過九曲橋,踏上小黿渚——一座有14700平方米的島嶼。島上現在已環島築了一條500米長的環湖路。島上綠茵遍地,樹木茂盛,鳥語花香。松樹、楊梅樹、楓樹密疏有致地混在一起,交相輝映,把小黿渚變成了一幅美妙的圖畫。島上沒有市區的喧鬧、嘈雜,卻有寧靜、安祥的自然環境。這小黿渚活脫脫一個水中“袖珍公園”。徜徉於林中幽徑,我們宛若置身仙境,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聽說有人要在島上建樓造房,搞什麼旅社、飲食、療養設施,那樣一來,島上的幽靜環境、鬱郁野趣不就蕩然無存了?現在這樣子多好,你瞧,前面樹叢中就有一對情侶,正在相依相抱,竊竊私語。我不忍打擾他們,連忙和朋友們悄然避往別處。

  快艇又把我們送到水庫西面山麓,上岸穿過一片樹林,迎面三間黃色的仿古建築,這就是岩庵。庵邊好幾個大大小小的石洞,是難以數計的巨石疊出了這麼多曲折幽暗的石洞,執手電在其間鑽來鑽去,委實別具情趣。站在蝙蝠洞中,陪同者向我們數起了桐溪珍景,水庫附近有龍潭、龍井,有紗帽岩、金奶岩、壽桃岩,水庫東邊的太平山有百丈岩、獅子岩、老鷹岩,周圍山上有天慶道觀等古迹。

  桐溪風景區有個雅號叫“浙南的小西湖”,那是敝友周巨展兄給概括的,兩天的桐溪之旅,使我得出這麼一個結論,當然是心口如一的:周兄的結論絕對正確!

  (注)李維樾,字蔭昌,明萬曆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授江浦令,十四年(1641年)擢戶部給事中,督漕江北,明亡后還籍,曾傾資募兵擁護福王抗清,后因與馬士英不合,退歸素園。

您正在瀏覽: 桐溪探勝
網友評論
桐溪探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