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歌 > 詩詞鑒賞 > 《贈汪倫》

《贈汪倫》

手機:M版  分類:詩詞鑒賞  編輯:得得9

  《贈汪倫》作於李白在安徽涇縣一帶的漫遊途中。在涇縣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倫,他常常預備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離開桃花潭時寫下了這首贈別之作。前兩句敘事,詩人正要乘船出發,忽然聽見岸上傳來歌唱聲,原來是老朋友汪倫特意趕來送他;后兩句用比興手法,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別之深情,生動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強了詩句的動人力量。這首有明顯的民歌風味的詩詞自然質樸,清新流暢。詩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寫出了與友人的真摯情意。

  編輯摘要

  目錄[隱藏 ]

  1 詩詞正文

  2 詩詞翻譯

  3 故事傳說

  4 作者介紹

  5 寫作背景

  6 詩詞賞析

  7 詩詞鑒賞

  8 相關詞條

  9 參考資料

  《贈汪倫》 - 詩詞正文

  《贈汪倫》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 詩詞翻譯

  《贈汪倫》

  註釋:

  1、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詩就是贈給他的。

  2、踏歌: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4、將欲行:剛剛要走。

  3、忽聞:忽然聽到。

  6.不及:比不上。

  譯文:

  我乘船將要遠行,忽然聽見岸上踏地為節拍,有人邊走邊唱前來送行。桃花潭水雖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厚。

  《贈汪倫》 - 故事傳說

  《贈汪倫》

  據傳,桃花潭西岸的萬村有一豪士名萬巨,學問淵博,以德著名,時年與李白同考進士,兩人相交甚歡,互相敬慕,結為至友。萬巨考取進士后,感慨官場黑暗,不願在朝為官,遂隱居家鄉桃花潭,教書育人,留戀田園,過起了悠然自得的耕讀生活。唐天寶14年(公元755年),李白因官場失意而辭官后,決定尋訪萬巨。李白從太平湖直游而下,途經歙縣,歙縣縣令為涇川桃花潭汪倫之兄鳳思。汪倫世居桃花潭,對李白詩風人品極為仰慕,生平最大心愿便是與李白對酒吟詩。鳳思便告知李白行蹤,汪倫修書一封盛邀李白來涇川遊玩。信中寫道:“先生好游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李白一看此信,興緻大增。

  於是天寶14年秋,李白來到涇川桃花潭。汪倫喜出望外,當即熱情款待。李白對酒吟詩一首《訪巨公吟》:“汪倫說話甚奢華,命子提壺問酒賒。七里哪尋八里店?孤村唯有一桃花。漫行陌下崎嶇路,遙望扶風豪士家。曾到街道無酒賣,萬村渡口實堪嗟!”汪倫聞后,面帶歉意回答道:“桃花者,潭名也,並無十里桃花;萬家者,乃店主人姓也,非萬家酒店。”李白聽罷,反倒笑了起來,絲毫不見責怪之意,並說道:“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快事!”然後二人相視開懷大笑,舉杯暢飲。兩人愉快相處數日後,李白告辭,汪倫特意相贈名馬八匹,錦羅十段。汪倫與村民們一路相送。來到桃花潭古岸,在即將登舟而去之時,李白為感激汪倫深情厚誼,特作《贈汪倫》一詩。後人為紀念李白來桃花潭,在送行李白的地方建造了“踏歌岸閣”,在桃花潭西岸建造了“懷仙閣”。《贈汪倫》一詩,便亦廣為傳誦。歷代名流、學者隨後紛至沓來,遊覽名勝,尋訪詩仙蹤跡。

  《贈汪倫》 - 作者介紹

  《贈汪倫》

  李白 (701—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唐代還有一位詩人叫李賀,號“詩鬼”,和李白有得一比。兩人統屬浪漫主義風格,想象奇偉,用詞誇張。但相比而言,李白詩多信筆揮撒,自然天成。李賀則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盡心機,可謂“嘔心瀝血”。從成就來看,二人不可相提並論。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如“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衝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象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又不滿足於現實,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說,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詩風的主要特徵,那麼,李白是以更富於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贈汪倫》 - 寫作背景

  《贈汪倫》

  汪倫是唐朝涇州(今安徽省涇縣)人,他生性豪爽,喜歡結交名士,經常仗義疏財,慷慨解囊,一擲千金而不惜。當時,李白在詩壇上名聲遠揚,汪倫非常飲慕,希望有機會一睹詩仙的風采。可是,涇州名不見經傳,自己也是個無名小輩,怎麼才能請到大詩人李白呢?後來,汪倫得到了李白將要到安徽遊歷的消息,這是難得的一次機會,汪倫決定寫信邀請他。那時,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兩大愛好:喝酒和遊歷,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會聞風而來。於是汪倫便寫了這樣一封邀請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接到這樣的信,立刻高高興興地趕來了。一見到汪倫,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微笑着告訴他說:“桃花是我們這裡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圓十里,並沒有桃花。萬家呢,是我們這酒店店主的姓,並不是說有一萬家酒店。”李白聽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來,連說:“佩服!佩服!”汪倫留李白住了好幾天,李白在那兒過得非常愉快。因為汪倫的別墅周圍,群山環抱,重巒疊嶂。別墅裡面,池塘館舍,清靜深幽,像仙境一樣。在這裡,李白每天飲美酒,吃佳肴,聽歌詠,與高朋勝友高談闊論,一天數宴,常相聚會,往往歡娛達旦。這正是李白喜歡的生活。因此,他對這裡的主人不禁產生出相見恨晚的情懷。他曾寫過《過汪氏別業二首》,在詩中把他汪倫作為竇子明、浮丘公一樣的神仙來加以讚賞。

  《贈汪倫》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倫送給名馬八匹、綢緞十捆,派僕人給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設宴送別之後,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誼,古樸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了那首著名的送別詩給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比喻奇妙,並且由於受純樸民風的影響,李白的這首詩非常質樸平實,更顯得情真意切。《贈汪倫》這首詩,使普通村民汪倫的名字流傳後世,桃花潭也因此成為遊覽的勝地。為了紀念李白,村民們在潭的東南岸建起“踏歌岸閣”,至今還吸引着眾多遊人。

  《贈汪倫》 - 詩詞賞析

  《贈汪倫》

  李白斗酒詩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據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有一位素不相識的汪倫,寫信給李白,邀他去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旅遊,信上熱情洋溢地寫道:“先生好游乎 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 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見汪倫乃涇川豪士,為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遂問桃園酒家何處 汪倫道:“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數日離去,臨行時,寫下上面這首詩贈別。

  這首小詩前兩句敘事,后兩句抒情,讚頌了真摯、深厚的情誼。妙處在於結句的比物手法的運用,將無形的情誼轉換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自然而耐人尋味。顯然,這首詩是李白即興脫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歷來為人傳誦。然而,也因為它像生活一樣自然,人們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詩的三四句,後代詩家還有一點評論,開頭兩句口語化的平直敘述,就說不出所以然來了。其實,結合上述背景來看,頭兩句也是寫得極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將欲行”,是說我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那聲口語言簡直是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瀟洒神態。

  “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爽朗的歌聲,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倫趕來送行了。 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來就沒有上層社會送往迎來那套繁瑣禮節,看來,李白走時,汪倫不在家中。當汪倫回來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攜着酒趕到渡頭餞別。不辭而別的李白固然洒脫不羈,不講客套;踏歌歡送的汪倫,也是豪放熱情,不作兒女沾巾之態。短短十四字就寫出兩人樂天派的性格和他們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

  《贈汪倫》

  也許正因為兩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為同調,很珍視汪倫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對着眼前風光綺麗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結合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這兩句詩也如脫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詩家常用的寫法,如說汪倫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樣深呀,當然也可以,但顯得一般化,還有一點“做詩”的味道。現在的寫法,好像兩個友人船邊餞別,一個“勸君更進一杯酒”,一個“一杯一杯復一杯”。李白酒酣情濃,意態飛揚,舉杯對腳下悠悠流水說道:“桃花潭水啊,別說您多麼深了,可不及汪倫的友情深呢!”口頭語,眼前景,自有一種天真自然之趣,隱隱使人看到大詩人豪放不羈的個性。所以,清人沈德潛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

  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此詩自呼其名開始,又呼對方之名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洒脫,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後人愛用李白的話評價李白的詩,是很有見識的。誠然,李白即興賦詩,出口成章,顯得毫不費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無矯飾,而自有一種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尋常還奇蝴”,正所謂炫爛之極,歸於平淡,這種功夫是極不易學到的。上面這首《贈汪倫》就集中體現了李白這種自然高妙的詩風。

  我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如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上述李白這首詩表情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藝術感染力。由此可見,文學現象是複雜的。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不能“定於一律”的。

  《贈汪倫》 - 詩詞鑒賞

  (一)

  汪倫是唐朝涇州(今安徽省涇縣)人,他生性豪爽,喜歡結交名士,經常仗義疏財,慷慨解囊,一擲千金而不惜。當時,李白在詩壇上名聲遠揚,汪倫非常飲慕,希望有機會一睹詩仙的風采。可是,涇州名不見經傳,自己也是個無名小輩,怎麼才能請到大詩人李白呢?

  後來,汪倫得到了李白將要到安徽遊歷的消息,這是難得的一次機會,汪倫決定寫信邀請他。那時,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兩大愛好:喝酒和遊歷,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會聞風而來。於是汪倫便寫了這樣一封信:

  李先生喜歡遊玩賞景嗎?我們這裡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歡喝酒嗎?我們這裡有萬家酒店。

  李白接到這樣的信,立刻高高興興地趕來了。一見到汪倫,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微笑着告訴他說:桃花是我們這裡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圓十里,並沒有桃花。萬家呢,是我們這酒店店主的姓,並不是說有一萬家酒店。李白聽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來,連說:佩服!佩服!

  汪倫留李白住了好幾天,李白在那兒過得非常愉快。因為汪倫的別墅周圍,群山環抱,重巒疊嶂。別墅裡面,池塘館舍,清靜深幽,像仙境一樣。在這裡,李白每天飲美酒,吃佳肴,聽歌詠,與高朋勝友高談闊論,一天數宴,常相聚會,往往歡娛達旦。這正是李白喜歡的生活。因此,他對這裡的主人不禁產生出相見恨晚的情懷。他曾寫過《過汪氏別業二首》,在詩中把他汪倫作為竇子明、浮丘公一樣的神仙來加以讚賞。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倫送給名馬八匹、綢緞十捆,派僕人給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設宴送別之後,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誼,古樸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了那首著名的送別詩給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比喻奇妙,並且由於受純樸民風的影響,李白的這首詩非常質樸平實,更顯得情真意切。

  《贈汪倫》這首詩,使普通村民汪倫的名字流傳後世,桃花潭也因此成為遊覽的勝地。為了紀念李白,村民們在潭的東南岸建起踏歌岸閣,至今還吸引着眾多遊人。

  (二)

  天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游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我們彷彿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送行者是誰呢?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繫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後人讚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後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於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美的傳說和供旅遊訪問的遺迹,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台等等。(宛敏灝 宛新彬)

  李白乘舟桃花潭,千古悠悠汪倫情——涇縣桃花潭

  桃花潭景區,位於青弋江上游的涇縣陳村鎮境內,距縣城34公里景區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既有清新秀麗、蒼巒疊翠的皖南風光,可觀山川之靈氣;又有保存完整、風格獨特的古代建築,可發思古之幽情。

  (三)

  中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贈汪倫》的表現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贈汪倫》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洒脫,很有情味。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讀者彷彿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忽聞岸上踏歌聲”,接下來就寫送行者。次句卻不像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繫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尋味。這裡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讚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贈汪倫》 - 相關詞條

  《蘇幕遮》《石灰吟》《逢入京使》《塞下曲》《夢遊天姥吟留別》

  《舟中讀元九詩》《觀書有感》《沉醉東風·漁夫》《青玉案》《長恨歌》

  《次北固山下》《詠梅》《歸園田居》《子夜吳歌》《水龍吟》

  《春望》《南鄉子》《少年行》《靜夜思》《踏沙行》

  《如夢令》《天凈沙·秋思》《長相思》《沁園春·長沙》《夜雨寄北》

  《蜀道難》《賣炭翁》《菩薩蠻》《長相思》《楓橋夜泊》

您正在瀏覽: 《贈汪倫》
網友評論
《贈汪倫》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