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彼得德魯克讀後感

彼得德魯克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彼得德魯克讀後感 標籤:彼得德魯克 春晚觀后感

  彼得德魯克讀後感(一)

  看到了關於用人方面的說法。德魯克認為,人無完人。用人應當重點發揮人的長處而不要盯着短處。"樣樣皆通"很可能意味着一無是處。但是傳統的西方企業的用人方法,或者是績效考評方法,往往會導致“沒有缺點的人”,結果也就是“僅僅符合最低要求的人”。 而日本企業則因為不能因為某人績效不好而降級或者開除,所以乾脆沒有考評制度。德魯克很懷疑日本企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這種文化有關。

  我已經體會過了這兩種文化。的確,現在所在企業的考評制度,有看上去非常全面的評估點,年終考評時都要非常消耗精力的去做評比,可是真的有用么?很可能一個人在項目上費心費力,在考評時卻因為每一個考評點上有明顯的弱勢,被比了下去。由於每個項目的難度,要求各不相同,很難比較兩個不同項目上的人誰的貢獻更大,而某些容易比較的點,比如證書的級別,下屬人數,就會導致決定性的影響。結果是引導大家都在容易比較,容易量化的事情上花精力了,要確保自己沒有容易被比下去的弱項。可是正如德魯克所說:知識工作者的腦力勞動是否真的有效,其實是很難評估的。對項目經理來說,考出很多證書的人很可能不如埋頭幹活的人有效,下屬十個人的組長也未必比一個帶槍匹馬的人更有效。但是公司上級如何裁決?

  相比之下,以前的民營以及日資企業,倒是因為沒有這麼全面的評估,大家沒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可以更專心地投入在工作上。

  東西方的企業文化真的是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認為人性本惡,而東方人認為人性本善。西方企業不相信員工會自覺地努力工作,所以注重用制度防止員工偷懶,也就是重法治,而東方企業則相反地,重人治。很難說兩個方向誰更好。我現在注意到的是,東方企業正在引進西方企業完善的制度,而西方企業則對管理者提出了很多新的可以認為是人治的要求。

  希望我在接觸了這些不同的企業文化后,會成為更完美的管理者。

  彼得德魯克讀後感(二)

  這是一本讓我拿起來就想一口氣讀完的書,讓我讀完了還想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書,很久都沒有過這樣的感受,很久都沒有用心去讀一本書,非常感謝齋主的推薦,以下是自己一些粗淺的感受或啟發。

  一、關於目標

  川島南在接任棒球隊經理之後,心中就有了一個目標:讓棒球隊打進甲子園!雖然她不知道如何去實現目標,但是她卻知道這個目標不是期待,而是自己給自己的使命,不是想讓棒球隊打進甲子園,而是下定決心要讓棒球隊打進甲子園。

  啟示:做任何工作,首先都需要設定一個目標,需要達到怎樣的效果,不管過程如何艱難,只要善於運用方法,善於學習,用心去做,一定會有好的成績與回報,在工作中,尤其是在中小企業工作,公司很多的政策往往是隨着環境的變化不斷的改變,在強調執行的文化氛圍領導風格下,很多事情來不及想太多就要去推進,去執行,所以很多時候要求我們的是“先做吧,遇到問題在溝通解決”

  所以,不管是什麼情況,要有成功的慾望,然後朝着既定的目標不斷的去努力,一定會成功!

  二、關於經理人資質

  書中講到經理人需要具備的能力包括:親和力,樂於幫助他人,溝通協調能力,品格正直,以及嚴格要求下屬等

  啟示:個人也非常認同一個“優秀的管理人員能夠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同時嚴格要求下屬,要讓下屬工作有成就感,提高下屬的工作能力,回想過去兩年半的職業生涯,也非常感謝我原來和現在的領導,雖然管理的風格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是能夠願意提升我們下屬的能力,為我們提供很多學習培訓的機會,做到能夠輔導我們,從他們身上也學到了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

  三、關於組織的定義、企業使命

  首先必須要根據顧客購買產品或者服務獲得的滿足來定義企業,也就是說,滿足顧客是企業做大的使命和目的,川島南給棒球隊的定義就是:為了帶給顧客感動而存在的組織!

  啟示:在讀到這一章節的時候,自己也在思考,我們做HR的使命與目的是什麼?很多企業的HR得不到員工的理解與支持,很多工作甚至得不到領導的認同,我想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對自己有清晰的定位,不知道自己的顧客是誰?我想作為HR,首先是要能夠支持,服務企業的戰略目標,企業在制定戰略目標的同時,也可以讓員工同時制定自己的未來幾年的發展規劃,將戰略目標與個人目標進行結合,我所在的公司對HR的定位是“價值部門”,是公司希望我們能夠做一些有價值的工作,提升員工的滿意度,提升員工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不斷進取,助力公司長期穩定發展。

  四、關於企業的目的、管理的目的

  企業的目的在於創造顧客,因此,企業有且僅有兩個基本職能,即營銷與創新。管理的目的在於讓工作富有效率,讓工作者有所成就,有成就感。

  啟示:HR在工作過程中,也需要做好營銷與創新,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了解員工的需求,價值觀,主動的去溝通,了解更多的情況,更有利於開展自身的工作。

  為了讓員工有成就感,就需要讓員工能承擔工作責任,不斷的去挑戰更高的任務,讓工作富有效率,就必須要加強信息的反饋與持續學習。

  以上只是個人在讀書中一點粗淺的認識,我想不管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只有我真正靜下來,寫出來,我對這些觀點的印象才會加深,也希望有不對之處,大家能夠給予建議與指導,後面自己還會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獲得更多的感受,到時候在與大家一起分享。

  彼得德魯克讀後感(三)

  國外的小說家有很多,但我一直很喜歡英國的一位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狄更斯生活和創作的時間是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前期,他以寫實筆法揭露社會上層和資產階級的虛偽、貪婪、卑瑣、兇殘,滿懷激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層社會,特別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的悲慘處境,並以嚴肅、慎重的態度描寫開始覺醒的勞苦大眾的抗爭。與此同時,他還以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豪情謳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會和更美好的人生。在我看來,狄更斯是一位幽默大師,他常常用妙趣橫生的語言在浪漫和現實中講述人間真相。每次讀完狄更斯的作品,我總有些感悟與心得。

  最近一周,我讀了狄更斯晚年寫的一部未完稿的小說——《德魯德疑案》。《德魯德疑案》是在狄更斯逝世的1870年發表的,全書以善與惡的鬥爭為中心。書中善的集中代表是一對單純正直的青年情侶德魯德和羅莎,而與他們直接對立的便是陰險、虛偽的賈斯珀。

  賈斯珀因凱覦羅莎,密謀殺害德魯德,並企圖嫁禍於喜歡羅莎的內維爾,達到一箭雙鵰的目的。但由於狄更斯未完稿,故事最終也沒有結局,賈斯珀是殺害了德魯德,但最終有沒有成功的嫁禍給內維爾?這就沒有人知道了。故事寫到這裡,正漸入佳境卻戛然而止,似乎即將真相大白卻留下無限可能,留下了無限的“疑”。我想,正是這種“疑”才使得這本小說有着無限的魅力。

  在書的剛開始,惡的代表——賈斯珀先生就出場了,此時的環境是一間吸食鴉片的房間,而賈斯珀已吸完鴉片正躺在床上休息。後來,書中緊接着介紹了賈斯珀的身份:教堂的教士。這樣的身份簡直就是一種諷刺,身為教士理應潔身自好,緩解世人的苦難,但是賈斯珀卻吸食鴉片,他對社會及生活感到單調與無趣。如果說賈斯珀為何生活於世,我想,是因為他所愛的人羅莎(儘管羅莎並不喜歡他,甚至是討厭他)。書中交代了賈斯珀有一位外甥——德魯德,以及德魯德有一位未婚妻——羅莎。從書的前部分可見,在外人和德魯德自己看來,賈斯珀是一位疼愛孩子的舅舅。但實際上,賈斯珀是一個披着仁慈的人皮、內心陰暗的魔鬼!賈斯珀總是認真聆聽德魯德的話,但實際上賈斯珀是在透過德魯德的話語掌握他和羅莎的戀愛進行到哪了。每當德魯德抱怨自己的生活有太多的煩惱而嚮往賈斯珀的生活時,賈斯珀就會以“慈愛”的語氣勸解他,說“你認為我沒有任何煩惱,但實際上我的生活單調沉悶,我已厭倦生活中的一切。相比之下,我更喜歡你的生活。”從這句話中,可見賈斯珀的內心早已想要謀害德魯德了,可是單純的德魯德還以為這只是個玩笑,認為賈斯珀還是很疼愛他的。真正讓賈斯珀下定決心殺害德魯德的是當賈斯珀從格魯吉斯先生口中得知德魯德和羅莎將於平安夜定下婚事這件事。這件事是個導火索,它引發了賈斯珀內心的陰暗、邪惡,進而促發他殺害德魯德,並試圖栽贓給內維爾。在書的後半段,賈斯珀徹底的墮落了,他公然的找到羅莎,在兩人獨處的時候,向羅莎表明了他對她的愛。那是一種可怕的令人窒息的愛,賈斯珀愛羅莎愛到不惜毀了所有愛她的人,這是一種病態的愛。

  讀完這本書,我看到了一種人性的毀滅,那是一種自甘墮落的毀滅。書中賈斯珀身為教士卻厭惡教士的職責,他渴望尋求刺激甚至是愛上了自己外甥的未婚妻。當賈斯珀殺害了自己的外甥德魯德后不久,他得知了德魯德已經和羅莎私下裡解除了婚約並以兄妹互稱,這時,他有過短暫的悔恨又或是迷茫,因此,他又吸食鴉片以此來躲避現實的煩惱。然而,生活總是要過的,人並不能總是一味地躲避現實。我想,《德魯德疑案》除了揭示了現實生活的善與惡,還告誡了世人:生活不是總充滿了光明,也有着黑暗,世間的一切惡都源於人們心中的陰暗。面對內心的陰暗應勇於改正,讓自己做個由內而外都充滿光明的人,而不是一味地逃避現實生活。

您正在瀏覽: 彼得德魯克讀後感
網友評論
彼得德魯克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