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標籤:彼得德魯克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一):生命如樹

  八灘鎮中心小學四(3)班 劉鵬翔

  暑假裡,我讀了美國作家貝蒂斯密斯所著的《布魯克林有棵樹》,它講述了20世紀初紐約的布魯克林,一個叫弗蘭西的女孩的成長故事。

  平平淡淡的開頭,帶我進入了弗蘭西的生活。漸漸地,我離弗蘭西的生活越來越近,也因為我發現了我與弗蘭西的共同點,弗蘭西就不再是一個角色了,她彷彿就在我身邊。我融入了她的生活,認識了她的家人,一起和她體味生活的一點一滴,我體會到了她生活的艱辛,漸漸地,我感覺到那些故事就不再僅僅是故事,那就是生活,因此,我被她以及那些生命的堅強所感動。

  這本書很特別,它只是向我靜靜地敘述了一個很長的故事,沒有夾雜一句議論或者抒情,而我就靜靜地聆聽,一點也沒有覺得乏味。這就是它,靜靜地閃耀着人性溫情的光輝,卻也有着令人感動的無限力量。

  那些生命,可歌可泣——

  在弗蘭西畢業那天,她收到了已經去世了的父親提前為她準備好的畢業禮物——一束玫瑰與一句寄語。

  讀到這裡,我的淚與弗蘭西的淚一起奔涌。

  不禁想起,汶川大地震中,"親愛的寶貝,如果你還活着,一定要記得我愛你!"一條未發送的短信,是一個母親的信念,她的母愛有不懼生死的力量,傳遞給寶寶和我們每一個人。那彷彿是一個誓言,無論生死,都永遠要用母愛保護寶寶。

  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人的生命如此脆弱。可是,就是有那麼多的生命,他們相信愛,他們相信愛是永恆的。雖然生命的活力離他們而去,他們的愛卻依然活在人們心裡。

  《布魯克林有棵樹》,那棵樹是指弗蘭西,也指布魯克林的所有人,甚至是世界上的全部生命。每一個生命都像一棵樹,只有經歷了滋養和風雨,才能堅強地挺立,倔強地成長。

  指導老師:徐旭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二)

  ——葯械科王征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美國作家貝蒂·史密斯的力作,它與《安琪拉的灰燼》屬於同類小說——是"成長小說",也可稱為"家小說".它寫了女孩弗蘭西一家子的故事。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閱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為與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小說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故事。在生活中,總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的身世或許很不幸,他們的父母或許不寵愛他們或者過早去世,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嘲笑…… 弗蘭西就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母親偏愛弟弟,深愛他的父親過早去世,家境貧寒,在學校受人輕視。她就如那棵長得鬱鬱蔥蔥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着。弗蘭西是一個孩子,但她卻飽嘗了大人們為生計奔波的艱辛:賣垃圾、買東西、打工……是這些讓她成長,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 書中有個片段讓人記憶深刻:弗蘭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學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為他們玩泥巴餡餅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骯髒、沾滿泥巴的弗蘭西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鄙夷:"這些人這麼骯髒的活着,實在不應該。"但弗蘭西勇敢地反抗着:"我弟弟是下一個。他的胳膊和我一樣臟,請不要吃驚。你不用跟他說。跟我說好了。" 護士很吃驚:"我真不知道我們說的這些話她居然都懂。" 為什麼弗蘭西應該不懂?難道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知書達理"、"明辨是非"的權利嗎?這個護士同樣出身貧寒,卻附和着勢利眼的醫生,罵窮人的小孩。沒有人希望自己貧困,但貧困未必一無是處。苦水中泡大的弗蘭西和尼雷一起談到不用吃苦的妹妹時,反而表現出同情來,說可憐的勞瑞沒有了那苦,也就體會不到那苦中的甜了。相信從困境中走過、後來又擺脫困境的人們對此深有同感。人可以受困、受窮,卻不可以失去骨氣和樂趣。

  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地吸收父母的精神傳承。弗蘭西的堅強像媽媽。這種堅強讓她超越前人:外祖母連字都不識,母親上完小學,而弗蘭西要去上大學。弗蘭西的想象力來自爸爸,她的想象力讓她擺脫了生存的艱難、思想的束縛。外祖母建議媽媽凱蒂給弗蘭西姐弟讀《聖經》,讀莎士比亞,好讓處在困境之中的孩子們不致沉淪,雖然在物質上一無所有,但卻擁有巨大的精神財富,帶領她邁入更加廣闊的世界。

  我想"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貧困孩子心中積極向上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只要你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樹書就會茁壯成長,抵達天堂——這就是天堂樹。

您正在瀏覽: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網友評論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