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生活隨筆 > 雁渡寒潭

雁渡寒潭

手機:M版  分類:生活隨筆  編輯:小景

  “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風吹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這是《菜根譚》(明代洪應明著)里的一句古詩,道出了人生的一種境界,亦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

  (一)

  晚飯後,我身披皎潔的月光,踩着一地的碎銀悠然散步,沿着鄉間大路向東緩緩而行。忽聞雁叫聲飄過頭頂,才想起時令已至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了。大雁開始往南方雁盪山遷徙去。剎那間,神思黯然,人生如同苦行旅,不正如這南飛的大雁么?

  月余來,日夜勞累,使我的身心疲憊不堪。有點空兒常尋兒子在電話里絮叨,然而放下電話后,又生十分的後悔,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卻抖落出來。

  二十多年來,我習慣於在這條寂靜的大路上漫步,習慣於在晚間鬆開披肩的長發,彷彿似鬆開了憂悶,且任風吹起去;儘管歲月的風霜已將昔日的秀髮平添了幾許白髮,但我從未覺得自己有那麼老態,更何況還沒有到龍鐘的地步。

  此時,月明星稀,清輝朗照,微風習習。我的心情也隨着這朗月漸漸地明亮起來。遠處鄉村萬家燈火,透過夜的薄霧,與星星對視,相映成趣;路邊稻田裡,飽湛的稻穗,黃澄澄的一片。眼下正是秋收大忙季節,遲熟的稻子,在夜風中飄來陣陣清香。蟈蟈在草叢裡不失時機的“唧唧”地叫着,它才是秋天的使者,蟋歌唱晚,從初秋唱至深秋,把豐收的喜悅唱進千家萬戶,偶而還會讓人百感交集。

  我忽而又想到“蜉蝣”的一生,朝生暮死。但蜉蝣自覺壽命很長,而在人看來亦如剎那生滅。那蜉蝣稚蟲棲水而生,成蟲不食;褐綠色,有四翅,生存期極短。有的,幾小時即死。淮南子曰:蠶食而不飲,二十二日而化。蟬飲而不食,三十日而蛻。蜉蝣不食不飲,三日而死。這是自然界的現象,一些生物、植物生生不息。而人是生命的載體。鬼斧神工,既能創造大自然,亦能改造大自然。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是非成敗,皆需一搏,才不枉此一生。

  (二)

  “雁過而潭不留影;風過而竹不留聲。”就是讓人們用這種意境看待人世間的一切,不拘泥於一時,不拘泥於一世,自然就感覺到人世間的美妙。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不久前,在我家附近,一家兒子在外面與人打架吃虧了,打電話讓他父親去,其父慌忙中搭上一個熟人的摩托車,當車子駛至壽霍路一段急轉彎處,被迎面而來的一輛機動車撞翻,連人帶車翻到了路邊的稻田裡,騎摩托車者摔成重傷,躺在醫院裡,而他的父親因患有心臟病,被摔得臉朝下扒着,待翻過身來一看,已氣撅身亡。想想這是多麼荒唐的事情。父子倆一對文盲。

  人窮尚可補救,而道德的貧乏,是無論如何也補救不回來的。假如父子倆都曾受過良好的教育,就會避免這場人間悲劇的發生。可見,教育是眼下迫切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勢在必行。為什麼深刻的教訓往往要用這種以生命為代價的方式,才能警醒世人?

  自幼母親給我的家訓是:“父打子不羞,夫打妻不羞。”無論是父母還是丈夫,打是不對的。雖說我不贊成這種觀點,但對父母的孝敬,對愛人最起碼的尊重還是要有的。而這兩者皆是衣缽於父母親的身體力行,耳濡目染,並讓我終身受用。

  自我結婚後二十多年來,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每日三餐,我把飯菜做好后,先盛一碗端到愛人的面前。在早年家境困難時若有象樣的飯菜,我自己捨不得吃,都給愛人和孩子們吃。冬天,我為愛人泡熱茶,夏天我為愛人冷涼茶。我想,他是男人,是家裡的頂樑柱,他的身體若是垮了,我今後還能指望誰?家和萬事興。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煙雨徵文以語文新編為題,假如我是編者,我將在語文新編所原有的內容基礎上再加上以下兩個觀點:

  其一、不要以生命作為代價,來警醒世人。其二、人生如同苦行旅:雁過留聲,人過留名。

  人生如同苦行的旅程,行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讓三分與人嘗。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您正在瀏覽: 雁渡寒潭
網友評論
雁渡寒潭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