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看不見的愛》觀課後感 1600字作文 ( 手機版 )

《看不見的愛》觀課後感_1600字

分類:初三作文  字數:1600字  編輯:得得9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而《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必須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來構建新的語文教育體系".在語文教學中,所謂的"感悟",最主要的渠道有兩條:一是聽老師講解而懂;二是通過自己的閱讀而懂.從讀懂和聽懂來看,讀懂優於聽懂.

  在喬燕老師的這堂《看不見的愛》一課中,老師並不急於解決課文中的重點難點,而是把問題還給學生,讓他們帶着問題自己去讀去悟,改變"被動接受"的局面,讓學生身處於積極的讀書狀態,在朗讀聽讀時尋找答案,在思考討論中尋找答案.

  在教學中,喬老師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走進母親的心靈,體會她對兒子這份看不見的愛.老師先讓學生自由讀讀媽媽對盲童說的三句話,再指名個別讀,接着請學生來點評讀得怎麼樣,由學生來說出自己的感受,老師在旁邊稍加提示.這樣,其他學生也就體會到了媽媽對盲童的這份看不見的愛了.喬老師還示範朗讀了一句****話,"謝謝!不用……他看不見."通過讓學生聽聽老師的朗讀與同學朗讀之間的差別,體會中間一個小小停頓的用意,進一步體會媽媽對盲童的愛是深藏在心裡的.

  本課通過講述了一位母親陪失明的孩子打彈弓的故事,讚揚了一位給予殘疾孩子無私母愛的母親,以及作者對母親的讚美之情.然而,文中體現母親對孩子,孩子對母親的愛是隱性的,學生的理解體驗也是不同的,學生卻很難體會到.因此,課堂上教師緊緊抓住兩條線——神態和動作,鼓勵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想象文字表達的內涵,仔細品讀,並反覆朗讀,教學中透出濃濃的情感.課堂上通過細讀,細品,讓學生對文章的品味深深地紮根於教材之中,既把握了教材的主旨,又使情感得到升華,一舉兩得.

  其次,老師運用循序漸進的朗讀指導來引導體悟母親對男孩那股激情涌動的不同尋常的愛.教師給學生理解課文的台階,從自由讀,學生讀,到師生分角色讀,讓學生在生在感性層面上理解句子漸漸轉化為自己內在的理解.讓學生感悟到母親的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傳遞給孩子一種愛的精神,一種發自內心的關懷,一種充滿信心的期待.

  喬老師執教的《看不見的愛》一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學生的感悟能力從哪裡來呢一是教師的引導,二是學生自己的領悟力(通過教師的每一步的引導,逐漸讓學生從懵懂到恍然大悟).這就是教師的職責所在.喬燕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自讀感悟,角色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本中所蘊涵的美;從而實現教師,學生的心靈與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她重視讀的訓練,以讀求悟,讀中顯悟,課堂上讀書朗朗,情意濃濃;令吾輩聽眾身臨其境,感觸頗深.

  這是一篇內容感人的文章,通過講述了"我"目睹一位母親陪伴失明孩子打彈弓的故事,表達了母親對孩子的愛,強調了母愛的力量.老師用自己的積極情緒感染學生,挖掘教材內容的情感因素打動學生,抓住課文中對母親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引導學生反覆研讀,使教學取得了成功,讓學生從中感受到這份不同尋常的愛.如:通過組織學生對"安詳","微笑"等詞語理解以及一次次的品讀,使學生的情感沿着這些詞語鋪設的心路一步步走進一位母親博大的情感世界.這真是一堂生動而富有情感的語文課.

  喬燕老師教學語言生動感人,教態親切自然,給聽課老師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

  盧灣區第一中心小學的喬燕老師在教學本課時,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母親對孩子的愛,先讓學生找出母親在陪伴過程中的語言,神態,動作.學生找出語言"別的孩子都這麼玩","我告訴他總會打中","關鍵是做了沒有";神態:微笑,安詳;動作:撿,遞;然後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母親在陪伴孩子打彈弓的過程中,她是怎樣的,請用她始終……始終……說一說母親在陪伴孩子打彈弓的過程中,她是怎樣的,請用她始終……始終……說一說.

  她始終微笑着,始終安詳地為他遞上石子.

  她始終微笑着,始終沒有煩躁.

  她始終沒有放棄,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能打中瓶子.

  他始終為孩子遞上石子,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和正常孩子一樣生活,做好每件事.

  她始終鼓勵孩子不要泄氣,她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都予以肯定,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幫助學生在不同層面上理解文本主題

您正在瀏覽: 《看不見的愛》觀課後感1600字作文
網友評論
《看不見的愛》觀課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