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跡范蠡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尋跡范蠡
朱金華
甲午初夏,微風習習,萬木蔥蘢。商於古道——商南范蠡民間文化研究會採風組一行來到河南淅川縣境,因故鄉與千年古鎮荊紫關毗鄰,發源於秦嶺流經商山的丹江河水匯於斯,與此地謀面,總有一種親切感,恰似久違的益友重逢,有萬語千言想傾訴。就在縣城腳下,那尊漢白玉雕像,盡顯一代政治家、軍事家、實業家風采。多少次從身邊路過,不識那個“蠡”字,淡化了對這座園林的探究。直到有一天,說范蠡來過商南,便對這位古賢有了深層次了解,形象在眼前高大起來,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生於公元前536年的范蠡,出生貧賤,博學多才,與好友文種不滿楚國政治黑暗投奔越國,輔佐越王勾踐,實現興越滅吳的政治抱負。功成名就便急流勇退,泛舟五湖,遨遊四方。致富后沒有變成守財奴,也不故作矯情,而是仗義疏財,惠及民眾。有了這些超然之舉,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出仕越國之前,范蠡正當青春年少,遊歷四方,增長見識。丹江一岸,與宛地三戶邑(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同屬楚地,相傳公元前517年初夏,范蠡駕舟逆江而上,原打算溯源秦嶺,舟行至陝西商南境內紅魚口,遭遇連綿陰雨,山洪暴漫丹江,舟不能行,棄舟登岸,一路向西,來到距現今商南縣城5華里的任家溝,這裡山清水秀,綠樹成蔭,核桃、枇杷、梅子、杏子、板栗,一年四季,嘉果滿枝,清香四溢,居住日久,與當地山民建立深厚友誼,教農夫改良農具,深翻土地,產量大增。不忍別離,怎奈好友文種多次催促,回到宛城,一道去了越國,在幾十年的人生旅途中,無論是在吳國寄人籬下尷尬境地,還是馳騁疆場叱吒風雲,抑或富甲天下得意之時,都未忘記任家溝這個令他嚮往的地方。至於70餘歲后歸隱山林,是否回過任家溝,便不得而知了。
范蠡博學多才,常人所難企及。他有敢於擔當的高貴品質,當越王勾踐將要帶着妻子赴越國當奴僕,本欲帶文種前往,范蠡自告奮勇願隨越王同行;他有超乎尋常的智慧,在夫差生病時,范蠡指使勾踐嘗夫差糞便,以迷惑夫差,進而對勾踐動了惻隱之心而不殺之;知進退,曾告誡好友文種,越王為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正可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滅吳后,范蠡隱退,輾轉到齊國,拜為相國,才三年,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相印,散盡家財,一身布衣,三次遷徙至陶,操計然之術,經商成巨富,成為儒商之鼻祖。文種未聽其勸阻被越王逼之自刎,范蠡知進退安享天年。
范蠡生於楚,長居吳越,足跡遍及天下。至陶經商,看重的是陶地居天下之中,東臨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交通便利,人煙稠密,物產豐富,最宜經商。
仰視范蠡塑像,品讀基座銘文,形象越發變得高大,是他賦予了這座城市深邃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