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互聯網時代》觀后感

《互聯網時代》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互聯網時代》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互聯網時代》觀后感(一)

  用了兩天自己所能掌控的空餘時間,看完了央視製作的十集紀錄片《互聯網時代》,有一個疑惑,一個感觸,還有聯想。

  我認為紀錄片《互聯網時代》比《舌尖上的中國》拍得要好,就內容上來講,前者着眼於人類的未來,而後者講述的則是人文歷史中的一點邊緣性的東西,對此我不太理解和疑惑的是,為何央視在重視程度上前者不如後者,至少我有這樣的感覺。要知道當初《舌尖上的中國》的首播,是在央視最具影響力的央視一套節目的晚10點半的黃金時段播出,並非是該片製作者的紀錄頻道。莫非央視一頻道的霸道,掠奪了紀錄頻道的資源。

  紀錄片《互聯網時代》是部獻給廣大網民的禮物,該片讓全國已超過6億的網民更加了解到了自己所處的時代,對於進入到網絡社會的廣大網民來說,該片讓越來越多的人更加理性地認識到互聯網帶給人們的不僅是一場技術變革,更是一場社會變革,它將引領人類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該片對互聯網從誕生到全面系統發展進行深度解析,對互聯網帶來的各方面變化進行清晰梳理,對互聯網改變未來的情況進行全景描述。所有這些讓我深深感觸,充實了我過去對互聯網淺薄的認識。

  紀錄片《互聯網時代》在近三年的拍攝時間裡,互聯網本身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這一點上講,當初對該片的構思是否會有些跟不上變化與發展呢?我想製作該片本身就應具有互聯網思維才行,否則製作過程很難適應變化的。

  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就是用互聯網解決互聯網面對的問題,這或許是我今天看這片子沒在電視上看的一個不謀而合的原因,我想現在是越來越少的人能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點上,連續十天去看一個10集的片子,互聯網解決了這樣一個問題。

  無論是要用互聯網創新商業模式,還是要用互聯網改造傳統媒體,都必須首先了解互聯網本身運行的規律,利用它自身所蘊含的無限資源和潛力。互聯網這個新的生態,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談到互聯網思維,讓我聯想起很多,如在年初公司開的13年年終總結大會上,董事長特別講到“小米與格力”的故事,講到了互聯網的作用,但是整個公司在真正構建一種互聯網思維要概念與樹立起這種觀念,還不是件容易的事,公司在傳統意義上所做的產業鏈,就是缺乏互聯網思維的例證,公司在做電商方面,也只不過是在消費互聯網,而真正要做互聯網時代的創造者,我認為就是要做產業平台,根本不需要去做連鎖醫院,而應依據公司對行業協會、對專業資源的掌控,去做一個網絡平台,將全社會乃至全人類在行業領域內的專業集合到平台上來,從而為全社會及至全人類的同類患者服務,從而解決他們的健康問題。

  《互聯網時代》觀后感(二):互聯網雲端化

  牛小七

  《互聯網時代》是中央電視台曆時近三年創作的大型紀錄片,共有10集,分為《時代》、《浪潮》、《能量》、《再構》、《崛起》 、《遷徙》 、《控制》 、《憂慮》 、《世界》和《眺望》, 呈現了互聯網帶給人類經濟、文化、社會、政治、人性等各方面的深層變革,并力圖探尋變革背後的本質,展望互聯網未來的可能及對人類文明的深遠影響。

  在昨晚播出的第九集《世界》中,讓我們看到世界是多元的,人類過去、現在和長久的將來,都將依然是文化傳承和價值觀的多樣化。互聯網進入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化和社會特性的國家,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影響,也影響着各國的現在和未來。伴隨着節目的播出,央視主持人王小丫和七牛投資方寬帶資本創始人田溯寧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今年是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20周年。田溯寧指出,過去20年,互聯網在改變消費者的行為,未來20年我們可能要到一個產業互聯網的時代,交通、銀行、教育、醫療、媒體,都要被互聯網的技術,商業模式取代。它不僅是工具,而是塑造社會企業的一種力量。

  過去,我們看到互聯網只是改變了媒體,電子商務,現在,我們看到金融、教育、醫療都在被互聯網改變。今天我們看到互聯網背後大的技術,叫雲計算,大數據,可佩戴計算,移動通訊,很多技術從歷史上來講,是最接近和美國和硅谷的,這是在中國現在歷史上很少有的一件事情。

  互聯網的20年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機遇,這種機遇從中國歷史上來講,很特別。很多我們過去認為特別頭疼的事,在移動互聯網,在雲計算大數據的時代,都有可能非常好解決。大數據云計算這些技術,或許在將來五年十年可以將我們特別頭疼的大部分事情都解決了。

  田溯寧指出,人們都是受各種情緒來左右,四年之前做雲計算,很多人說,現在雲計算聽起來挺浪漫,很多人,那時候有人給我寫對聯,叫雲山霧罩雲計算,霧裡看花物聯網。看看歷史方面的書很好,看曾國藩那個時代,那也是大變革的時代,多大的變革,內憂外患,怎麼不斷修心養性,面對那麼大挫折,人類情懷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沒有宗教情感,那麼在變革的時候追求我們內心穩定的東西,從中國歷史和文化上還是有很多可以吸取的。

  田溯寧在現場把互聯網的很多屬性,對未來的走向,做了一個梳理,讓我們感受到互聯網的雲端化。從創立起始,七牛就一直專註於數據云端化,讓廣大企業理解數據的價值,並願意把數據託管到雲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七牛除了打造了一個業界最先進的海量存儲系統外,還打通了上傳下載的快速通道,並為已經存儲在雲端的數據提供了一套完備的高性能處理和分析框架。

  由於國家近年來對雲計算產業的大力支持,國內湧現了大批各類掛着雲計算頭銜的公司,非常熱鬧,但真正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則少之又少。而在產業從充滿泡沫轉向冷靜,雲計算從概念落地為具體服務的時候,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才真正顯露出其強大的生存能力,因為這樣的公司才有能力打造出真正被客戶所需要的雲服務。目前國內相對領先的幾個雲服務企業都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

  七牛作為研髮型企業中的佼佼者,擁有海量分佈式存儲系統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並積累了深厚的海量數據處理經驗。這些技術積累保障了這些年以來業務的高速增長,並為之後上升到一個全新高度做好了充足的前期準備。

  《互聯網時代》觀后感(三):中國文明必將重新登頂

  我認為到目前為止,中國在歷史上有3次真正意義的文化大融合。

  一個是東漢以後佛教的傳入。中國文化以儒家為根基,重視家庭、重視倫理,世俗化,摒棄了商朝重視鬼神的傳統,適應農耕時代的生產生活需求,但弊端是過於功利、世俗,相對缺少俯仰天地、吞吐八荒的大境界、大情懷、大氣魄。佛教的傳入,讓中國文化更宏闊、更博大,至盛唐走上巔峰。

  第二次是以1840年呀鴉片戰爭為標誌,中國文化與西方工業文明的融合。經過盛唐以後,直至宋元明清,文化越來越精緻,也越來越孱弱,後期,人們熱衷吟詩作對,大多是百無一用的書生,“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終於被西方的工業文明衝擊得頭破血流。這是因為,中國文明這時缺少了進取性和悍性格。通過與工業文明的融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中國文化進取性逐漸強化,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乃至抗美援朝的勝利,標誌着中國終於走出了積弱不振的歷史。

  第三次是1994年中國接入互聯網為標誌,中國文化與互聯網思維、或者說與信息文明的融合。中國文化有一個缺憾,就是過於強調等級和秩序,好處是穩定,缺點是活力不夠、創新不足。以平等、互動為重要特徵的互聯網思維恰恰能彌補中國文化的這一短處。

  實踐和科學證明,不管是動植物還是人類文明,經過雜交和雜糅,常常能凸顯出物種和文化的優勢。中國文化恰恰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優點和長處,從而形成延綿不絕的5000年文明。相信中國文化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不忘老祖宗、增添新本事”,重新走上人類文明的巔峰。相信我們一定能看到這一天。

您正在瀏覽: 《互聯網時代》觀后感
網友評論
《互聯網時代》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