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登蘇木山

登蘇木山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登蘇木山

  蘇木山,位於烏蘭察布興和縣南部旅遊區,屬晉冀蒙三省(區)交界地帶,素有雞鳴聞三省之美譽。

  八月,我們由古驛站出發,踏着木棧道登蘇木山。清涼的山風習習拂面,使人心曠神怡。拾級而上,人穿越林,又在林中。仰望,樹高入雲。遠望,樹成森林。森林是天然制氧機,越登高,空氣越清新潔凈,徹心徹肺的爽,無怪乎人們稱蘇木山為天然氧吧了。

  蘇木山森林公園地處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的結合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相傳這裡曾是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的先祖拓拔力微的誕生地。蘇木山森林公園茫茫林海懷抱着許多迷人的奇峰巨石,這些景點背後都藏着美麗的傳說。

  攀援而行,舉目遠眺,但見山崖上“神女峰”向我們“走來”,北帝、神女相向而立,脈脈私語,像有講不完的話惜不完的別,天下有情人濃縮成的二人世界如夢似幻在眼前。噢,那矗立在天地間的兩塊酷似人形的巨石就是“情侶石”吧,他們互相依靠、不離不棄的純真愛情,感天動地以古喻今。神馬蹄印、千年石龜、卧佛頻頻亮相,為蘇木山增添了幾許神秘。喇嘛洞、神泉洞惹隱惹現,向我們述說著蘇木山的神奇與瑰麗。古長城、烽火台,悠悠我思古戰場,一道形靜意動的風景線。

  九九歸一,要說蘇木山最動人處,還是樹。經興和縣同行介紹,得知蘇木山森林公園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當時是一處國營林場。林區人民在董鴻儒及歷任場長的帶領下,林場工人和當地群眾辛勤造林、護林,用雙手編織出壯美的綠色畫卷。四十年來,累計新造林七萬五千餘畝,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七十八,築起了一座不朽的綠色豐碑,使蘇木山成為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最大的人工林場,被譽為“塞外小興安嶺”。前人植樹後人受益,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望着花松翠杉盡染群山,其堅毅不拔之態,蔽日遮陰之神,足顯董鴻儒及興和兒女們改造自然之偉力。我為他們能有一顆拳拳愛國、愛家鄉的心而唏噓不已。如今,董鴻儒的兒子被組織任命為蘇木山的新場長,子承父業,相信“蘇木山精神”在年輕的楊場長身上必將得到很好的發揚,也相信他必將續寫出蘇木山綠色事業的新篇章!

  也許是久不大鍛煉之故,而今登山,大汗淋漓,就像一夏天的汗在此間流盡。這時候,說不累是假的。再看登山者們,稀稀拉拉,零零散散,百十來人中真正能登上山來的也就四十來人。歇息中,有同行問:“上最高頂嗎?”我們幾個異口同聲:“上!”“哪有來蘇木山不登最高處的,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嘛!”又有人動情地說。“走!”不是一聲令下,而是一鼓作氣。眼看就要上山之巔了,大家都有種不到山頂非好漢的意志在作崇,都有種既來之則上之、機會不容錯過的念頭在作怪。蘇木山最高點黃石崖海拔2334.7米,有烏蘭察布的“珠穆朗瑪峰”之稱。登上黃石崖,放眼望,藍天白雲下,晉冀蒙三省(區)交界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山石、蒼松、雲海等構景高低錯落、變幻莫測,視覺效果比在山中時更為雄偉、錦繡,令人神思浩蕩,甚至生髮出,如能在此安家落戶該有多好的奇思異想。

  有人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以前我對這話有些莫名其妙,總想不通:上山費勁怎麼能容易?下山省力咋又會難呢?通過登蘇木山,我恍然大悟,上山是一開始,人都有勁兒。下山時勁兒都用盡了,腿肚子直打哆嗦,有拉不開步之感,易與難在此時方有了切身體驗。

  坐下休息一會兒,看到有的女同志還在走着,自己如何再好意思繼續坐呢?人與人是夥伴,人比人是動力。咬咬牙,走吧!一步步下得山來,心裡話:“哎呀,再不登蘇木山了。上上下下、前前後後步行十二公里,太累了!”不光是我,再看其他人,一個個不是叫苦就是找地方歇腳。由此,反映出一個普遍問題:大家平時步行走得少,缺乏足夠的體育鍛煉。我們常講要提高國民素質,我看提高身體素質是重中之重。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好身體,一切無從談起。蘇木山之行,讓我體會到鍛煉身體、堅持步行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久在牢籠里,復得返自然”,蘇木山山清水秀,自然質樸。到蘇木山旅遊,身體能出出汗,心靈也能沐浴一番。輕鬆、自在、快樂、舒暢,不也是一種收穫?

登蘇木山 範文推薦:

  • ·報木山民居
  • ·楠木山上獼猴桃
  • ·古木山茶
  • 您正在瀏覽: 登蘇木山
    網友評論
    登蘇木山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