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歌 > 現代詩歌 > 第一次在建設工地之二 熱火朝天

第一次在建設工地之二 熱火朝天

手機:M版  分類:現代詩歌  編輯:得得9

第一次在建設工地之二 熱火朝天 標籤:守住第一次 兩個文明建設 開學第一課 新春第一課

  第一次在建設工地

  (1966年秋冬)

  (二)熱火朝天

  經過一番準備,1966年9月16日,永定縣峰市汀江水輪泵工程上馬了。

  工程指揮部設在河頭村的群眾家裡。這是一座三開雙聯間前後堂歇山頂單廂房的二層樓房,共有10個房間,除了屋主自用4個房間外,其它都借給指揮部使用。這屋裡安排工程總指揮、副指揮、財會、政秘人員居住,後堂樓下正廳為辦公廳兼會議室,廂房作文印室。指揮部食堂設在鄰屋,工程技術人員和後勤人員也住在那裡。技工住在城背,普工住在原南強中學舊址,吃在同一個食堂,並由抽調來的精幹人員專門管理。

  工程上馬那天,來自各個大隊的民工近500人參加了指揮部召開的誓師大會。總指揮張社長作了簡短的動員,簡介了工程構想和初步計劃,宣布了工程組織機構名單。那時正值“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習解放軍”的學習熱潮,峰市人民頭一回聽說要自己搞這麼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都很受鼓舞,熱情相當高漲。

  第一批上場的民工,有普工300多人和技工100餘人。普工主要負責清基,用的都還是鋤頭、畚箕,工具還相當落後。技工分石工、木工、竹工三個小隊:石工負責打炮眼、炸石頭,木工負責釘模板、做木籠,竹工負責做竹籠、修畚箕等。另外還從惠安招來一夥石匠,跟本地的幾個泥瓦匠專門負責砌石壩。

  工程分三個工段施工:第一工段在大壩東頭,即汀江的左岸。這裡是大片連接的高低不一的岩盤,全長約150米,是天然的石壩,除了要砌築擋牆、加高壩頂,加固壩基之外,還要鑿開三個機坑和一條航道。這裡是石工們的主戰場。第二工段在河道中間,是東西兩岸的連接處,這裡有幾個斷續的礁盤,它們的連接線長近150米,與主河道構成約30°的交角,平時汀江河水分出幾股從礁盤之間流過。這裡是攔河築壩的重點,工作量極大,還必須先構築上下圍堰。第三工段在大壩西頭,即汀江西岸。這裡是汀江的主航道,只有四五十米寬,但幾個大礁石堵在水下,形成2米左右的落差,水流湍急洶湧,發出豬媽吼叫般的巨響,因而人們稱之為“豬媽灘”。這裡是工程的難點。指揮部考慮到汀江的水文特點,秋季開工先攻第一、二工段,第三工段放到冬季枯水期再搞。

  工程開始以後,總指揮張社長沒日沒夜地在工地打轉,從工程設計到方案實施,從經費籌措到物資採購,從工程進度到技術革新,從思想工作到生活管理,都在他的視線和思考之內。他跟指揮部的每一個成員,乃至每一位民工,都保持着密切的聯繫,是一位工作非常紮實、細緻的基層領導者。指揮部的人員也安排到現場巡察,及時發現、彙報、解決問題。上級也頗為關心,縣水電科賴科長也前來視察,指導具體工作。龍岩專區氣象站、水文站,也經常跟我們保持聯繫,及時寄來半月天氣和水文信息。

  峰市人民都大力支持。留在公社的幹部,經常深入基層宣傳發動,號召大家搞好生產,支援工地。那時,每隔幾天,就會有一個生產大隊敲鑼打鼓前來慰問,送來柴火、蔬菜,甚至肉食,給民工們極大的鼓勵。一段時間,我都忙着迎送慰問隊伍,幫助處里送來的財物。

  最動人的還是工地上的場景。

  起先是石工小隊,幾十個青年,雖然身強力壯,但是都沒有打石、炸石的經驗,對掄錘、扶釺、裝葯、點火、煅釺、淬火這些技術活,都得從頭學起。幸好有三四個年紀較大的,五十年代曾當過支前民工,有些經驗,他們就成了師傅。他們通過現場操作,很快就培訓出了一大批石工。你看那打石工地,小夥子們掄起8磅大鎚,扭動優美身姿,哼起勞動號子、有力地敲打着鋼釺,發出節奏均勻的“叮噹”聲,無疑就是一個栩栩如生的大舞台。石工小隊在後來的鑿機坑、開航道、備石料、清除亂石、打基樁眼等工作中,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炸石時發出的炮聲,回蕩在汀江河谷,成了汀江水輪泵工程的標誌性音響,峰市人民的熱情也因炮聲的震撼而倍受鼓舞。

  第二工段清基築壩的場面最開闊。因為不是主河道,水流較緩慢,圍堰容易構築,但是因為戰線較長,石盤縫隙漏水量特別大,抽水便成立施工的先決條件。原先的4台5馬力柴油機根本不管用,於是指揮部設法外調來4台12馬力的柴油機,晝夜不停地抽水。為了贏得時間,本應連續奮戰,把清基、打基樁洞、扎鋼筋、釘模板、攪拌水泥、澆築基樁等幾道工序連貫起來,一氣呵成。但是因為照明問題沒有解決,只能起早貪黑干兩班,夜裡留下抽水機運轉,民工回去休息,等第二天再干,進度自然較慢。不料,剛乾到一半,下了一場大雨,汀江水漫過圍堰,工程只得暫停,民工也趁便休息幾天。幾天後,水退,工程復工。這時秋收已結束,公社又抽調一批人,普工隊伍擴充到500多人,同時還在西岸設立一個柴油發電機房,發電照明,主要就是為了集中兵力攻克第二工段。有了電,指揮部立即調整計劃,改為日夜三班輪番上陣;有了電,安裝高音喇叭,播放革命歌曲,宣揚好人好事,民工們的情緒隨即高昂起來,工程進度日漸加快,二十幾天後,第二工段便順利完成。

  工程很快轉入第三工段,這裡的難題就是大江截流,成功的關鍵是構築圍堰。構築圍堰需要大量的竹木和土石方。民工要到十幾裡外的山上砍伐竹木,搬回來由竹工、木工加工趕製,再設法投入江中,填放土石。構築上游圍堰並不順利。開始時江面較寬,水流較緩,竹籠木籠想放哪兒就放哪兒,然後往籠中投放石料就行。隨着江面縮小,流速逐漸加快,到將近合攏時,難度陡然加大,木籠剛貼着水面就被衝到下游去了。指揮部廣泛徵求意見,改用把幾顆大石捆綁成團翻下江中,待沉到江底的石團升到一定高度,水流速度減緩,再接着投放木籠。這個辦法果然靈驗,上游圍堰終於構築成功,保證了下游圍堰的順利構築和清基工作的全面開展。為了慶祝汀江合攏成功,指揮部還特意放假1天,並且還給大家加餐一次,晚上組織了一場晚會,工地上的文藝活躍分子和附近大隊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在晚會上進行慰問演出。

  在圍堰築成以後,時間已臨近春節。指揮部考慮到第三工段的工作面小,容納不了這麼多的民工,決定先安排一部分民工退場。春節后,指揮部也精兵簡政,我和幾個臨時抽調的大隊幹部,沒有再回到水輪泵工地去了。

  這段時間,我除了處理內務之外,也常到工地走走,也曾到工地參加夜戰。白日里,汀江河水碧綠如藍,汀江兩岸旗幟飄揚,嘹亮的歌聲壓倒豬媽灘的吼叫聲,寬闊的河灘成了人民群眾戰天鬥地的戰場;各個工段各個工種全面鋪開:從動作嫻熟的竹木匠到配合默契的石工班,從健步如飛的運料隊到步伐沉穩的抬石工,從壘樁築壩的混凝土抄拌工到油污滿面的柴油機抽水工……張張面孔都是洋溢着說不出的激情;到夜間,工地上燈火通明,夜戰場面雖然不如白天那樣開闊,但視野相對集中,在燈光下澆築混凝土樁的民工,精神格外專註,嚴格按程序有條不紊地工作着,柴油機蹲在在圍堰上,不緊不慢地按照鮮明的節拍轉動着,……可惜的是那時還沒有今天廣泛流行的多種拍照技術,一幅幅賞心悅目、激動人心的照片,無法拍攝下來,只能深藏在我的腦海里。

  這段時間雖然不是很長,卻讓我體會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與神聖,看到了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勞動熱情,當被調動起來之後就會化為巨大的力量,戰天鬥地,無所不能,因而更激起了我對勞動人民的崇敬和熱愛之情。

  附:工程概介

  汀江水輪泵站位於峰市鄉河頭村,1966年9月16日動工,1971年底發揮效益。國家投資56萬元。主要水工建築物是鋼筋混凝土樁板壩。壩長350米,平均高3.5米。左岸安裝60-6型水輪泵3台,落差3米,揚程18米,1987年灌溉面積450畝。右岸安裝80-20型水輪泵4台,落差3.3米,揚程75米,原可灌溉748畝,因管理不善已報廢。(引自1994年版《永定縣誌》。)

您正在瀏覽: 第一次在建設工地之二 熱火朝天
網友評論
第一次在建設工地之二 熱火朝天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