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陽三父
手機:M版 分類:思想鉤沉 編輯:pp958
黔陽古城,攬沅潕之勝,得枝柳之便;有雪峰之景,蓄芙蓉之色。上承沅芷之遺響,下啟巫薺之餘韻;文秉少伯流風,武繼祈年威光。亦庵佳句疊疊,芑濱行色匆匆。書譽翰城,使外國傾倒;礦開僻地,蔭子孫仰欽。雖然如是,宜於文化大國,張吾楚湘之軍也。
黔陽古城,歷來人才輩出。在唐代,有詩人高瑾、詩家天子王昌齡、渤海郡公高力士、歷史學家柳芳、小說家郭湜相繼流宦此地,教化斯土;在五代,有峒王楊再思、漵王符彥通統一諸蠻,治理五溪;在宋代,有書法家單煒、單銓父子培育民智;在明代,有忠烈宋以方、邱式耔開啟民風;在清代,天文學家潘仕權、戲劇批評家邱開來、書法家王繼賢等風靡朝野,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堪為鄉賢楷模,足為百世師表。在近百年來,黔陽縣又出現了中國現代戲劇批評之父——向培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現代甲骨文之父——謝兆崗。
向培良:中國現代戲劇批評之父
向培良(1901~1959),現代作家,筆名漱美、漱年、姜良,黔陽縣人。
1923年~1925年,先後在北京私立中國大學、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攻讀。
1926年5月,與呂蘊儒、高歌赴鄭州創辦《豫報》副刊。
北伐軍佔領武漢后,向離豫南下,任武漢政府機關報《革命軍日報》副刊編輯。
“七一五”汪精衛叛變革命后,他南下出任《衡陽日報》編輯。翌年去長沙,先後在長沙中學、大麓中學任教。
1929年,去上海南華書店任總編輯,與朱之倬、戴望舒等創辦《青春月刊》。一年後回長沙,先後在華中美術學校、育才中學任教。
1934年,去武昌市立職業學校任教。
1936年,經潘公展薦介,赴上海主辦上海大戲院,兼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
抗戰時期,先後擔任國立戲劇學校研究實驗部主任,民國政府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第一戲院巡迴教育隊隊長,率隊在湖南、廣西等地巡迴演出。其後,在無錫國學專修學校、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任教。
1947年8月,任中國萬歲劇團團長,不勻辭職回故里,在洪江洪達中學任教。
1949年10月後,向培良先後在洪江、黔陽等地中學任教。兩次當選為縣人民代表,並被選為模範教師。
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
1959年,死於漵浦勞改農場。
1979年12月,黔陽縣人民法院根據政策給予平反。
向培良在大學讀書時,即從事文學創作,是“狂飈社”主要成員,后又參加魯迅主辦的“莽原社”。魯迅曾對他寄予希望,在他主持《豫報》副刊時,曾去信鼓勵:“從有着很古的歷史中州,傳來了青春的聲音,彷彿在預告這古國將要復活”(《華蓋集》)。后因向培良寫的《終夜》獨幕劇《莽原》未予刊登,便對魯迅反唇相譏,諷之為“差不多已經是我們前一時期的人物”(《論孤獨者》),因而受到魯迅指責。
30年代初,向培良主編《青春周刊》,后又在此基礎上組織“青春文藝社”。他提倡新文化,主張抗日救亡,贊成文藝反映生活,反對讀經復古,並為這些觀點發表了大量的文章與作品。
向培良一生著述頗多:戲劇主要有《光明的戲劇》、《沉悶的戲劇》、《不忠實的愛情》、《離婚及其他》、《黑暗的紅光》、《紫歌劇集》、《戲劇長徵集》、《繼母》、《中國戲劇概評》、《導演概論》、《舞台色彩學》、《舞台服裝學》。小說主要有《我離開十字街頭》、《在堤上》等。散文主要有《英雄與美人》、《浣衣母》、《寂寞》等。譯著有《逃亡》、《死城》等。
袁隆平: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9。7-),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30年9月1日出生於北平(今北京)。
1948年,隆平又隨父遷到南京,並在南京中大附中讀完了高中全部課程。高中畢業以後,考進重慶一所學院的農學系。
1949年11月,重慶解放。袁隆平上的農學系,經合併、調整,成為農業部所屬的全國重點高等農業大學。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服從分配,到湖南省偏僻的黔陽縣安江農校任教,開始了他長達19個春秋的教學生涯。畢業后,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
1960年,受到天然雜交稻株啟示后,在育種方法上他由採用系統選育法,轉變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課題上來。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鄧哲,在大田中發現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成熟時,分別採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
1966年,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在《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發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第一篇重要論文,就是他堅持一邊教學,一邊從事科研的豐碩成果。文中還預言,通過進一步選育,可以從中獲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後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狀)和恢復系(恢復雄性可育能力),實現三系配套,使利用雜交水稻第一代優勢成為可能,將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大面積、大幅度的增產。這篇重要論文的發表,被一些同行們認為是“吹響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進軍號角。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鬥的空隙,仍專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條件中爭得了從事科研活動的機會。在漫長的19年教學生涯中,袁隆平在教學中積累知識和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又通過科研促進教學和生產。教學、生產、科研相結合,使他創造了不平凡的農業科技成果。
1971年,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
1974年,經過8年曆經磨難的“過五關”(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雜交優勢關、繁殖制種關),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配製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鑒定。
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
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
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一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個途徑,其中花力氣最大的是培育核質雜種。可是多年的育種實踐,卻沒有產生出符合生產要求的組合。他便果斷迅速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跳了出來,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領域去探索。
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
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
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是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
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現在我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是首次以國家名義對為科學技術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給予最高榮譽獎勵。獎金500萬元。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2007年4月29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出席了有世界數百名頂級科學家參加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據悉,袁隆平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當選者。美國科學院有着14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頂級的科學院。每年美國科學院在世界各國評選出在世界某個科學領域最傑出的代表、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為科學院外籍院士。本年度全世界有18位頂級科學家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納米技術專家白春禮先生共同當選。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在新當選院士就職典禮上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髮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