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絕妙的智慧 1400字作文 ( 手機版 )

絕妙的智慧_1400字

分類:初三作文  字數:1400字  編輯:pp958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是兩場知名度很好的戰役中的戰法,被引為戰爭史上的經典,甚至還被賦予了文化與哲學的意味.前者比喻人如果有死的決心和信念,就沒有幹不成的事;後者形容人到了走投無路的必死境地,反會激起巨大的的勇氣,殺出一條血路來。實際上,這兩場戰役從兵法上講,是兩個絕對錯誤的部署和決定,但最後卻都以輝煌無比的戰勝而告終,原因便在於這原本是兩個軍事上的騙局,其真正的用意並非像後人理解的那樣。

  戰爭的目的是消滅敵人和保存自己,沒有哪一個指揮員會孤注一擲地把戰爭的結局設定在同歸於盡上,更不會有意讓自己處在沒有退路的危險境地。正因為如此,高明的將軍利用常人的這種心理,才編製出“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這樣的騙局,誘人上當。以前者論,項羽下令全軍破了釜,沉了舟,是像部署表明志在必得,有去無回的決心,同時也是像敵人表明堅決進攻的決心和意圖。這就造成了兩個意料之中的效果:已方士氣十分高昂,敵方則把全部防禦的注意力集中到正面進攻上,從而忽略其他方向可能的奇襲,而後一點正是項羽的良苦用心之所在。其實“破釜沉舟”真正的作用並不在於它的表面效果,而在於它是一種佯攻戰略上的虛張聲勢。秦將章擅不識項羽之計,終於被另一支楚軍偷襲了糧倉,大敗而歸。“背水一戰”更是如此。韓信行此計的目的是在誘敵,以沒有退路的部署引導趙軍傾巢追擊,暗中卻設伏兵在趙營旁邊,乘機奪寨換旗,然後兩面夾擊。

  很顯然,這兩場騙局不僅瞞過了各自的對手和雙方當時的將士,也瞞過了後來的一些兵家。直到現在還有一些人神乎其神的傳頌項羽超常的勇敢和韓信反常用兵的智慧。這兩大“魔術師”倘若九泉有知,不知該對後人有何感想。這個計謀的本意實際上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秦將章跚和趙軍統帥陳余當時上當並不奇怪。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不難看出,這種不計後果的冒險之舉只不過是一種動員士氣的手段和愚弄對手的誘餌。試想,如果項羽真像後人想象的那樣,二杆子拚命一般去和秦軍決死,正好犯了兵家大忌:“必死,可殺也。”一味死打硬拼,即使僥倖不中對方奸計,最後也是殺個兩敗俱傷。因為你“破釜沉舟”,別人就一定怕死,這種結論是站不住腳的。誰不會“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也一樣。

  韓信若無伏兵在趙軍後方,靠那隻“置之死地”之軍能戰鬥多久?其“後生”的可能性令人懷疑/可見韓信原也不是把戰役的重點放在與趙軍在水邊決戰上。韓信軍隊之所以“後生”,並不是“置之死地”的必然結果,而是另一隻漢軍抄了敵人後路,從而使對方陣營大亂,解了“死地”之軍死的危險。後人在向古人學習的時候,不加分析,機械模仿,結果鑄成大錯者所謂多矣。魏蜀漢中決戰,曹操進退兩難。后曹操被楊修識破了心思,腦羞成怒,斬了楊修,下令全面出擊,要全軍“并力向前,退後者斬”,頗有點“破釜沉舟”的氣概,結果怎樣呢,被打的丟盔棄甲。馬謖把軍隊置於孤山之上,也雲“置之死地而後生”,機械模仿韓信,結果呢。眾軍先是畏戰後是出降,其求生之心倒是有,但絕不是通過戰鬥。何故?因為它們沒有像當年漢軍一樣看到戰勝敵人的希望,也就是“後生”的希望。馬謖當時沒有下伏兵阿!所以也沒有真諦。

  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騙局,以至於今天也不易破譯。但騙局始終是騙局,只要我們以靈活而不是機械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觀點,去深刻而不是膚淺的進行思考和分析,好事能夠找出其備在必然的聯繫,從而揭開覆蓋在事物本質外面那厚后的外衣,使其顯出廬山真面目。

您正在瀏覽: 絕妙的智慧1400字作文
網友評論
絕妙的智慧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