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範文大全 > 人生勵志 > 端午記憶

端午記憶

手機:M版  分類:人生勵志  編輯:小景

端午記憶 標籤:青澀記憶

  端午記憶

  阿琛

  我對端午節的美好回憶都還停留在某一個時間點之前。這記憶與屈原和龍舟無關,它是由彩色葫蘆、艾蒿、荷包、五綵線和母親包的餛飩切割成的一個個記憶碎片。

  小時候,端午節是格外被重視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過端午節,絕不意味着只是端午那一天的事。大概從端午節前一個月開始,大家就已經開始為這個節日做準備了。

  家家戶戶都要疊葫蘆——各種五顏六色的紙葫蘆。端午那一天要把這些紙葫蘆掛在門和窗戶上,據說這樣可以消災免難。母親們給孩子製作裝了香草的荷包和五色線繩。翻出那些經年積攢的碎花布,如果是緞面的更好,跟母親一起縫製荷包,是那個年代最自然的親子交流,一點也不刻意。過節時每人脖子上掛一隻香噴噴的荷包,脖子、手腕和腳踝處都繫上五彩絲線,那也是那個樸素年代難得的裝飾。

  端午節一大早,母親會把我們從被窩裡"拎"出來,然後"趕"我們出門走一走,據說這樣可以祛百病。不管傳說是真是假,反正小時候每年端午都不曾睡過懶覺。一大早起來儘管還睡意惺忪,但只要站在院子里,猛吸一口混着着晨露和花草的清新氣息的空氣,便頓覺清爽,整個人都精神了許多。

  姐妹們結伴到野地里去采艾蒿。在我的記憶中,端午經常下雨,但不大,常常是毛毛細雨。一下雨,母親就會擔心年景不佳,預言會有蟲災。我不知道這兩者是否真的有必然聯繫,但母親的預言幾乎每次都能應驗。不過頂着濛濛細雨去采艾蒿,也是蠻有趣的。

  相對於水蒿,艾蒿的葉子比較圓,葉面有白色的小絨毛,而且值端午季,艾蒿長得也沒水蒿高。但那時太小,我們經常會錯把水蒿當成艾蒿採回去。回家的路上總會遇到三三兩兩采艾蒿的人,有的剛來,有的則滿載而歸。總之,不論你起多早,總會有比你早起的人。熟識的見了面相互打個招呼,而後又都各自匆匆上路了。因為采艾蒿的人太多,艾蒿也越來越難採到,有人甚至不惜跑出十里八里去采。

  等回到家裡,打上一盆清水,把新採摘的艾蒿放到水盆里,用艾蒿泡過的水洗去一臉污垢,清爽極了。採回來的艾蒿要插在門上一束,再分插於各個窗戶上,但凡能放的地方都可以放幾枝。沖洗幾枝葉片飽滿的投到水缸里,據說喝了艾蒿泡過的水也可以祛病消災。

  對於北方人來說,端午節必不可少的食物是雞蛋。而且尤其以農曆五月初一到端午這幾天下的蛋為佳。據說這幾天下的雞蛋對祛病消災更有效。那時母親養了幾十隻雞,家裡唯一不缺的營養品便是雞蛋。初一到初五下的雞蛋要做好標記,待到端午這天,煮上一鍋雞蛋,鍋里也不忘放上幾片艾葉。儘管那時生活並不富裕,但並不覺得雞蛋是美味,可端午的雞蛋是必吃的。我向來不愛吃蛋黃,因為覺得太膩太噎人。即便如此,在端午那天,我也會連黃帶清把雞蛋全部吃掉。

  那時,我家鄉還沒有吃粽子的習慣,每次采完艾蒿回去,早餐已經準備停當。印象最深的端午飯是母親親手包的餛飩。一家五六口人,只有母親一個人包餛飩。洗菜,剁餡兒,和面,包——這些環節要全部在一個清晨完成,我從來不知道母親是早上幾點起床的。直到自己做了母親之後,才真正體會到了為人母的辛勞。

  都說"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孩子對母親的感恩,絕不僅僅因為母親給了他/她生命,這種情感的維繫要靠一點一滴的生活瑣事做鋪墊,再由一個個記憶碎片編織起來。味覺的記憶往往更具體而深刻,很多年以後,餛飩的香味兒還飄蕩在我腦海深處,那是母親給我留下的童年記憶之一。

  現在城裡人極少在端午這天出去采艾蒿了,市場上隨時可以買到粗壯新鮮、賣相極好的艾蒿。也極少有人給孩子們做荷包和五綵線了,這種東西在商場超市甚至地攤兒上都能買到,而且樣式也越來越漂亮。葫蘆也還有賣,但已經極少有人往門窗上掛了。粽子成了端午節飯桌上的主角,也成了商場超市精心包裝的禮品,唯一不變的還是要吃雞蛋,但再也無法區分哪些雞蛋是初一到初五下的。

  現在的孩子不像我們小時候那麼期盼各種傳統節日,他們嚮往的或許是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之類,年輕人過情人節要比過春節興緻更高。我們過節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是一種必要的儀式,而現在過節,往往是在QQ或微信上發條祝福,聚或不聚都只是形式而已。

  選擇的單一性,總是讓我們擁有相同或類似的經驗,多年後也容易喚起同代人的共鳴,於是懷舊的感覺會更強烈;而選擇的多樣化,則讓現在的孩子們經歷趨於個性化,卻也容易陷入迷茫。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幸福的閾值很低,但也很容易滿足並感到生活充實。相反的,現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了,卻再也找不回那種簡單的快樂了。或許這種失落也僅是我一廂情願的多慮,因為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記憶。我只希望每個孩子在如我同樣的年紀時,都還能在內心深處保留那一方純凈的空間,為逝去的童年保留一些純粹的幸福記憶。

  出自公眾號:會詩讀詩會

您正在瀏覽: 端午記憶
網友評論
端午記憶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