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游成縣飛龍峽杜公祠

游成縣飛龍峽杜公祠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游成縣飛龍峽杜工祠

  棲雲柳

  我是個鄉下人,在土地上刨食的人,兜兜里掏錢少,掏土多。走哪達路程近就愛靠腳板子。在縣城裡一打聽去飛龍峽的方向,而且只有四公里路程,天陰着,沒有毒辣辣的太陽曬,便走去了。

  遠遠看峻峭如雲的南山中那如縫隙一般的飛龍峽,那淡淡的紫煙迷濛下,頗富氣象,很神秘吸引人的。然而眼前青泥河兩岸原野平疇,青山下村莊綠樹掩映,阡陌縱橫,在淡淡的煙靄里也是如詩如畫。眼前的一切多好啊,真是一片樂土。怪不得杜少陵一聽到那位同谷縣令的介紹放棄秦州相對安定的生活,拖家帶口,興沖沖的要來這謀生。於是、過赤谷,到鹽官,至草嶺,進拋沙,困同谷。

  我就暗想未婚時如果知道有這裡,一定在這裡找個倒插門定居了;如果我是一個姑娘,會選擇嫁到這裡,絕對!可惜,我知道成縣已經很遲了,第一眼來認識這裡時,也和那個白髮搔更短渾欲與不勝簪的杜甫來這裡一個樣老了。那時候,同谷縣令雖然不義氣,杜少陵卻能認識;現在這裡的領導幹部有情有義,我連這裡一個村主任都不認得,想在這裡居更大不易了。我今年四十有八,杜少陵來這裡時也四十八歲。都是知天命認識這塊樂土。杜少陵也愛寫文縐縐的詩,我也愛寫狗屁文章。不同的是,他比我寫的好,我還摸不着邊子。實際在唐朝民間崇尚讀書人,儒為席上珍。結果杜少陵在這裡來都沒能久居。就像我這樣寫狗屁文章的人,用農民的話說,多的可以用鞭稍搖趕。再說現在到處發展經濟為己任,招商引資是重點。就連小孩也知道多掙錢,而不願多看書。讀書無用論很入人心,書店門可羅雀了。我寫的就不再是資本和榮耀。這裡的角角落落早被圈地佔完,就暗想杜少陵可在飛龍峽搭茅屋,我如果淪落於此,怕連扎俺棚的地方也沒。只好把那羨慕的心兒捏扁了。

  青泥河兩岸的宋家壩、飛龍村因處在縣城邊緣,正在修建的十堰高速公路一個個橋墩在聳起,在延伸。城市的拓展使孫家壩已經看不到良田阡陌,只有參差的樓房,正修建的環城路上壓路機裝載機挖掘機到處可見。河之南,飛龍村還是一派田園風光。東河,南河交匯處寬闊的河道傷痕纍纍,挖掘機裝載機淘沙把河道挖的大坑小窖。五顏六色的塑料,泡沫到處漂浮着,柴草、菜葉生活垃圾污充斥在河道里,污濁的河水給散發出刺鼻的臭氣,讓我剛才的愉悅感就慢慢淡去。同時湧起一種對這裡人的厭惡感,因為他們的自私貪婪破壞了這昔日洶湧清澈而近日卻瘦弱的河。

  飛龍峽大橋前,這河裡的水咋就一猛子小得多了,不見了。我仰視峽谷兩端山峰遐想。這峽谷十幾萬萬年大地前天翻地覆的幾十秒把南山就撕裂成這樣狹仄的谷?還是大禹治水用他的斧劈開的縫?我再次向一個滿臉胡茬中年人打問杜少陵祠堂。那人笑問我是考察還是投資?殊不知現在有資本的人不是霸道就是豐田,前呼後擁幹部陪同,哪有獨自一人依靠腳丫子走着來考察的?我坦然告訴他說我是一個農民,來遊玩。兜里澀連“的”都捨不得達,走來。那人聽了,善意地笑了。就把我帶到半橋間,熱情指點下我就看見白牆紅瓦的杜少陵祠堂的建築了。

  那白牆紅瓦,飛檐翹角的殿宇在綠樹濃蔭掩映下出現在我的視野了。不遠了,那就是我朝思暮想的杜少陵草堂?那就是杜少陵困在這裡寫出《同谷七首》的草堂?那片土壤谷地就是氤氳在唐詩宋詞里的飛龍峽草堂?我興緻很高,大步向前走去。我好像已經感受到唐詩里抑揚頓挫的氣息了,聽到詩人中夜起坐萬感集的嘆息聲了。

  西邊的山峰在這裡形成一個小小的胳膊彎般小山谷。杜甫草堂就在這山彎處懸崖峭壁下的坡地上。這就是杜甫來到這裡做了了簡易茅廬的地方嗎?這就是他看見這塊樂土后很想就留而做了茅廬的地方嗎?那片山坡地上就是創作出《鳳凰台》,《同谷七歌》的地方嗎?這山上還有他歲拾橡栗隨狙公的背影嗎?我能聽到他男呻女吟四壁靜凄慘嗎?

  現在在坡地上已經修建了山門,進了山門,高大的門樓牌坊上由啟功書寫“杜少陵祠堂”,穿過牌坊,院里古柏森森,左右幽徑,綠樹成蔭,修竹成林。牌坊前雄踞兩隻石獅,牌坊后的走廊兩側,兩隻玄武神龜一左一右身馱兩塊石碑,碑文上刻宋代成州知州晁說之的《成州同谷縣杜工部祠堂記》與《發興閣記》,使遊人對於這祠堂的由來一目了然。上院蓋起了祠堂大殿,殿堂內塑一尊身着一襲青衫面容清瘦神情嚴肅很高大的杜甫握書座像。大殿的院內全是杜詩既歷代文人前賢詠杜的詩題碑刻。古柏森森,沒有其他遊人,一片陰冷,滿園清寂。

  我在北邊的一四合院里又碰上在門口買票的那位身體矍鑠的老人,他正在劈燒柴,就和他打問有關草堂的點點滴滴。

  這是一位回民,家就在前面的城關鎮,是旅遊局一名幹了十幾年的臨時工,最近幾年杜甫草堂被開發,局裡就讓這個老人來守門,老人就吃住在這四合院。老人很健談,他說以前草堂年久失修建築低矮不具規模。這年來,成縣黨委政府為開發旅遊吸引遊客,在原有基礎上對祠堂進行修葺擴建。你不是看見那些門上牆壁的彩繪也沒有搞,那杜甫像還是從河南請來的匠人塑成的,花了二十九萬元呢!你想想!他扎了個指頭驚詫地說。

  我就問那以前祠堂的塑像呢?那老人就說嫌矮小,指四合院的一個牆仡佬。我順他指的方向看到在院里一角落處堆放柴草垃圾里有一尊高約一米,背對院里,面向牆壁的漢白玉像。原來,這就是以前大殿里供奉的杜少陵像。據說這尊漢白玉像雖然矮小,卻有數百年了,按年代也是一件很久的文物了;它也是享受煙火的年代久遠了,也不該摒棄此處。實在大不敬,實在可惜!但國人觀點廟大了神像就要大。這般猥瑣像就只好委屈在此處。我就笑“同為少陵像,遭遇盡兩樣,少陵如有靈,豈能無感傷?”。不禁想這尊像真正代表杜甫,這大概是杜甫真實的寫照。如果當時他很有派頭,高頭大馬,前呼後擁的來到同谷。他全家一定居住在縣衙官府!一定也在前面的平田曠野上被當地大戶人家在廈房堂屋裡被安頓。而不可能來到荒山野谷自撘茅廬而居。也就不可能有“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黃精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脛。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殘像了。今天的人們,為啥要嫌棄這尊像不夠高大威武?何必擔心這尊小漢白玉像有礙瞻觀?況且前人始建草堂,在塑這尊像為啥不怕像小而有礙觀瞻?為啥沒有把杜少陵雕刻的正襟危坐高大威武?

  老人看我對杜甫饒有趣味,打破砂鍋問到底。就停止了劈柴,手裡拿着斧子立在院里就對我很內行地說“當年詩人來這裡,前面壩里莊子上有個趙惟恭的秀才,就給詩人一家五畝土地,一盤水磨,但詩人只在這裡呆了四十八天就走了。”

  詩人困同谷是這裡人後來感到不光彩吧?他張冠李戴了。實際,不論今古,勢利是人的共性。那時,杜甫為啥不在前面壩里那樣好的地方安家家,從縣令到平頭百姓,同情幫助詩人的人寥寥無幾。唐朝的同穀人,也許認為他寫的詩不如一撮子番麥面值錢呢!寫的詩,養不了家,糊不了口,帶不來實惠。天寒地凍里,他只好來到這山谷里撘起茅廬。那個趙維恭,那是個宋朝秀才,詩人已經死了好幾百年了。因為到了宋代,杜詩才被後人翻出來,認為是經過大浪淘沙的精品而被刊印,翻印。杜甫就開始有“名”了,成了今天的莫言了。飛龍峽草堂這地方是這壩里趙秀才家的土地,他把這裡五畝地捐出來,縣令郭慥就為杜少陵修建了個草堂,供人們前來瞻仰緬懷紀念詩人。

  今天,將杜少陵祠堂修建的皇堂富麗,是重視文化,尊重精神食糧創作的表現嗎?是不是今後街頭上,山溝茅屋裡再沒有像杜甫一樣的人在為生活熬膠?是不是薄今而厚古?如果真厚故而忘今,杜甫有知,為自己有如此的祠堂是安慰滿足?還是忐忑不安?不過,今天把杜少陵祠堂修建的皇堂富麗,怕也不是發於肺腑,讓人人瞻仰懷念詩人而激勵後人崇文的義舉?而是藉助歷史名人來發展旅遊,依靠名人來賺錢是最終目的!可謂是祠堂撘橋,旅遊唱戲。我就無限感激那個宋代的那個趙秀才,還有那個宋朝的封建官吏郭慥。他們才是敬仰詩人,真心實意懷念詩人而此義舉!他們修建的杜少陵祠堂雖然矮小,雕刻的漢白玉像不高大,但來人不論窮富,有錢沒錢都能瞻仰杜少陵。今天杜少陵祠堂極高極大,金碧輝煌,氣象森嚴。如果來人兜里沒有錢,不能買門票,怕只好在大門外仰望了!對嗎 ?

  在杜少陵祠堂稍南邊,我站在路邊,河對面山崖千仞,宛若斧劈刀削。杜少陵聆聽過得那河水不在驚濤拍浪,河道里水落石出,有一巨石就像大船過險灘,其餘無數大石像犀牛垂首而立,或抬頭欲嘯,也如許多羊擠窩在一起。形態各異氣象萬千。到讓我眼發痴了一番。

  來杜少陵祠堂游的人寥寥無幾,守門的那老人顯得無聊。就坐在馬路邊的大石上吸煙,看過飛龍峽的車和人。我們在那四合院里聊了好一會,他還給我泡了一杯茶解過渴呢,已經成熟人了。看我看河裡石頭回過神,就熱情地說剛才有個出租車走了。不然你坐上很快就到城裡了。

  我感動老人的樸實。就誠懇地說沒車不要緊,我來時就做好往回走的準備了。只要趕在天黑走進城得了。麻煩你給我拍一張在祠堂前的照片做個紀念,我就回去。那老人欣然接過我的相機,定格“吧”的閃爍后。我笑着謝過老人後就慢慢往回走了了。

  來的路上,頭頂的雲乃就灰濛濛的,低沉沉的。就想,這些雲是不是杜少陵詩里氤氳飄出的?遮住炎熱的太陽,形成一種陰鬱蒼涼的氣氛,讓我感受一千年前杜少陵來這裡的那份無奈而萬般感慨的心境?

  2014-6-21

您正在瀏覽: 游成縣飛龍峽杜公祠
網友評論
游成縣飛龍峽杜公祠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