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記事散文 > 覓古訪今話潼關

覓古訪今話潼關

手機:M版  分類:記事散文  編輯:得得9

  潼關籍友人燕先生一日來家,攜醬萵筍一蔞,言之,家鄉特產,蠻有滋味,嘗嘗鮮,對潼關留個紀念。還邀我到潼關一游。我欣然應允。小蔞精巧玲瓏,體粗口小,寬有一小拃,高有一大拃,竹子內皮編織,古色古氣,很逗人喜愛。打開小蔞,渾厚濃郁的醬香直撲鼻翼,頓引涎液欲出,便拈得一塊,食之,咸甜相融,純清爽口,讓人忘機。據傳魯迅先生當年來陝講學,在潼關小住,食醬萵筍讚賞有加,走時還用一塊銀元買了十斤醬萵筍。

  其實,我嚮往潼關非一日之念,潼關是古之名關,好奇之心早已有之。每每乘車東出潼關,就產生此地一游的願望。雖是本土,但總無機緣,今日欣然允之,便是要圓去潼關之夢。

  到潼關覓古訪今,當是在一九九六年六月上旬,一天,我和友人一起來到潼關。

  儘管多次路經潼關,從未能仔細地審讀,都是一掠而過。今天,我的的確確仔細地閱讀起了潼關。汽車順着秦嶺北麓前行,秦嶺的巍峨蒼莽不消說,透過車窗平視眼前的關河之地,嵐氣颺颺,天低平疇,地盪虛落,氣象森森。及至潼關,右出秦嶺緊收籠轡,倚左旋迴;左望台塬溝壑,東銜黃河之水東去。觀其勝狀,蓋南依秦嶺,氣吞河塬;北傍大河,龍騰滔涌;東御豫魯,氣象萬千;西控秦川,殷富風雅,莽原疊伏。此狀,使我頓生盪胸激懷,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之慨嘆!難怪多少英雄豪傑,仁人古賢,把長安作為帝都以便長居久安,保萬代基業,他們看重了潼關的險絕,易守易攻萬夫莫開的軍事地位。故這裡也成了千古兵家必爭之地。

  潼關是天下名關,千百年來,墨人騷客以詩誦潼關而留下千古絕唱的為數不少,其中當數詩聖杜甫和清代淡文遠公的詩最具特色。“艱難奮長戟,千古用一夫,邊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秦山洪水一關橫,雄視中天障帝京。但得一夫當關隘,丸泥莫漫虛嚴城。”這些詩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作為關隘天險的潼關“雄關虎踞”的勝景和它處的重要地位。

  據史載,潼關古城其險峻舉世無雙。城池高峻雄偉,氣象險絕,其周長12里,高5丈余,寬2丈5尺,土牆板壘,青磚裹體,北濱黃河,南仰秦嶺,依塬涉水而築。潼河穿城,南北居水設關,東西虎踞龍盤,渾撲壯觀。其實潼關之險還不僅在此。出潼關東門3里之地,便又設一關,這是禦敵的第一道防線。關南靠山,關北依河,關門兩岸夾道僅容一車一騎,人行其中,俯視黃河,仰觀絕壁,險極峻極。關前有一溝曰禁溝天險。禁溝左結黃河,右攜蒿岔峪。峪內灌林叢生,茂密如織,路峽崖懸,枯藤盤繞,猴猿驚心。自唐到明清,歷代於此嚴密設防,沿西溝岸夯築方形土堡十多個,與潼關古城相攜,結成關防練條,唇齒相依,從而使潼關形成“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之勢。

  古往今來,戰爭頻仍,潼關成為稱霸爭雄之地。春秋戰國時期,晉據潼關以制秦,成春秋五霸之業;秦得潼關,才有西據蜀漢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田肥美,民殷富,而後成就掃六合之勢,囊四海之舉;黃巢舉義旗,占洛陽,襲潼關,搗長安,實現了他“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之志;抗日戰爭,日寇長驅直入,兵困晉豫,雖潼關咫尺,遙遙窺視不能破關。垂譽千古的潼關險峻,卻使多少帝王憂其安危,多少將帥為之“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多少征夫為其捐軀、殉難。潼關,是危難之關,是生死存亡之關。難怪多少文人騷客為其作賦吟詩,發弔古撫今之慨嘆!

  潼關憑藉地勢複雜險要而易守易攻,綿綿不斷的硝煙,演奏一幕幕冠蓋古今的戰爭詩史,讓後人憑弔。縱覽古今之變,使人們從中悟出:殺伐擄掠,築城立業,但有幾家造就萬世基業?關中歷十三王朝,無一家長居久安,何也?城不在固,池不在深,而在人心。得民心者生,失民心者亡。

  潼關千百年來,得失繫於天子安危,而對人民來說,帶來的是經濟調敝,民不聊生。元代詩人張善浩的“潼關懷古”詩道出其中的真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當其戰亂遠去,毀掉的是富饒和美麗,留給人們的卻是悲涼與苦痛!

  其實以明哲的目光審視古戰場,你會感到,戰爭也是一種文化。戰爭是文明的煉寶爐。歷史積澱的充滿哲理的文化,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有了殺戮,人們才希冀和平;有了戰爭的苦痛,人們才去追逐安居樂業;戰爭是野蠻的行為,人們才去拼搏野蠻而追求文明。不要戰爭,追求平和安寧,是戰爭給人的深刻教訓而產生的靈性。這靈性,使人們追求一種智慧的方式泯滅戰爭去實現文明。

  覓古是知今的鏡子,華夏先祖們締結的文明,是中華文明之根。領略今日潼關,更知昨日之潼關,也更知昨日中華民族之創造力。在大千世界里,積一方厚土,生一方風情。潼關居於關河之地,文化積澱深厚,人文建構也極為豐富。據傳,在遠古時期,天庭的大門由一青一黃兩條蛟龍守護。由於守護有功,玉皇大帝便獎掖他們,賞賜寶珠各一顆。一日,青龍丟失寶珠,懷疑黃龍偷去,便爭鬥起來,惹惱了玉皇,收回黃龍寶珠,將他們打下塵凡。黃龍居左化為黃河,青龍居右化為秦嶺,相望相守。青龍不慎丟失的那顆寶珠,不偏不倚落入潼關,化為金礦,從而潼關便呈現蛟龍銜珠之勢。

  一個美麗的傳說,讓潼關人嚮往了不知多少代多少年,而經過多少次戰爭的洗禮,潼關人也從對戰爭的回憶中醒悟,認為潼關貧窮、辛酸與荒涼,皆因戰爭之禍。於是他們追尋富裕之門,也不知經歷了多少代多少賢士仁人的努力,而在進入改革開放的歲月,一種時代的活力讓潼關崛起。潼關人打開了致富的大門。

  近年來,潼關人緊緊圍繞着金礦描繪着最美最好的圖畫。潼關之礦品位高,分佈集中。除金之外,還有石墨、大理石、蛭石、鉛礦。縣上決策者靈醒,知其“日有陰情,月有圓缺,黃金也有采完的時候,”於是,即以戰略家的目光做長遠發展部署。以金興工,以金促農,以金帶動第三產業,帶動全縣經濟騰飛。他們抓住龍頭,擺正龍身,放活龍尾。抓住龍頭,讓黃金滾動;擺正龍身,使工農科教文協調發展。放活龍尾,鼓勵各種經濟成分共同前進。

  潼關人看重黃金,但他們不偏廢,一業主導,多業並舉。的確,潼關黃金生產成了規模,在全國掛上了大號。幾十家採礦廠,日處理礦石能力幾千噸,真是採金機一開,黃金滾滾,連續幾年居全國前矛,一年為國家上交黃金幾萬兩。東桐峪金礦,小口金礦,李家金礦,太要金礦,名震一時。

  開金礦,發展經濟,富了潼關。走進今日潼關,昔日“一條街,三盞燈,一個喇叭全城聽”的窮酸模樣,早被拋到九霄雲外。整齊寬闊的街道,鱗次櫛比高樓大廈,星羅棋布的娛樂場所,新奇多姿的樂園,充溢着濃郁的現代氣息。在農村,象馬口,東桐峪,小口這些原來最窮,最被人瞧不起的山裡人,也建起了小康村,走上了富裕路。在潼關徜徉,好似進入一個世外桃源。

  我在潼關三日,思考得最多的一個問題,今日之潼關與昨日之潼關為什麼區別這麼大。昨日還是烽火連綿的古戰場,今日就變成富麗堂皇的人間天堂!苦苦深思,方悟出一個極簡單而具深邃構價的理念;時代使然。一個智慧的時代,一個斬斷羈絆打開智慧之門的時代,就能使黃土變成黃金。在時代智慧福音蔭庇之下,古老神奇的潼關斬斷狹隘世俗的歷史羈絆,衝破陳腐關門,使這個古戰場以嶄新的姿態崛起在三秦大地上,綻放富裕文明之花。

覓古訪今話潼關 範文推薦:

  • ·潼關三首
  • 您正在瀏覽: 覓古訪今話潼關
    網友評論
    覓古訪今話潼關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