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記事散文 > 鳳台鳳鳴鳳生光

鳳台鳳鳴鳳生光

手機:M版  分類:記事散文  編輯:pp958

  google_protectAndRun("render_ads。js::google_render_ad",google_handleError,google_render_ad);

  重慶直轄市的東南門戶,就是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連的邊陲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該縣美麗、富饒,素有“小成都”之稱。秀山處於武陵山脈腹地,縣城是一片小平原,小平原上稻田塊塊,溪溝縱橫。秀山,秀山,秀水明山。山是鳳凰山,鳳凰展翅翱翔,鳴聲達雲天;水是梅江可,梅江咆哮奔騰,驚濤拍兩岸。

  鳳凰山下,梅江河畔,有一座近兩百年歷史的古老的鳳鳴書院,如今又在社會主義制度的陽光下煥發青春、永駐青春。她,就是秀山縣民族中學。該校位於秀山縣城南鳳翔路31號,2007年有初、高中教學班共43個,學生總人數2491人。該校已成為全縣矚目的兩個完全中學之一。民族中學始創時名為鳳台書院。清朝嘉慶帝之前,秀山無正式學校,其緣故蓋出於秀山開發較遲,建縣較晚。

  今秀山縣地,秦時與酉陽縣同屬黔中郡;漢高祖年間(公元前296—公元前24年)屬酉陽縣(包括今渝鄂湘黔四省市邊界,治所在今湖南永順)。此後的若干年間,秀山雖然有時歸酉陽縣,有時歸丹興縣,有時歸務川縣,但只是名義上歸屬中央政權而已。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6)“改土歸流”時,才改變了多年來“蠻不出洞、客不入境”的閉塞格局,經濟、文化、教育才得到逐步發展。清乾隆元年(1736)秀山建縣,才正式拉開了發展的序幕。

  秀山建縣初期,發展仍比較緩慢,清廷鞭長莫及。原來的邑梅、石耶、平茶、地壩四洞長官司(土司)的痕迹只能慢慢消除。

  清乾隆三年(1738),秀山建縣后的第一任知縣夏景馥深知教育之重要,在縣城首倡義學,但直至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朝廷才批准在秀山創設“縣學“,才有了學額和學官,其間又經歷了56年。在這56年間,秀山開始出現了家塾、私塾、族塾、村寨私塾等幾種設館授業形式,足見秀山有識之士已經開始重視教育問題了。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秀山人徐映台、譚淵、孫家瑛等聯名呈書知縣詳善,請求准予興建書館。由於呈書中特別說明建院經費由民間籌集,不請公款,於是,知縣詳善批准在縣城南兩里處(即原李漸鴻所建考棚地、今民族中學校址)建立書院。

  不請公款,創辦學院,秀山人是何等的有膽有識有氣魄,而名人志士徐映台們對教育又是何等的熱心!

  嘉慶二十四年(1819),書院正式建成,取名風台書院,這是秀山縣第一所書院,也是全縣唯一的書院。書院佔地2。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174平方米,四橫四進七天井,一樓一底木結構,四合院式的建築模式,造型別緻、頗有古韻。教室布局合理,採光充足。

  書院正堂為禮聖殿(即後來的禮堂),是供師生祀典的地方。除供奉孔子神位外,還安置有積極辦學並親自授課知縣邊鏞、於蔚華和訓導主任王鎮華的塑像。

  各大小院落均種植楠木、桂花。據傳,書院內巨楠成林,數千白鶴棲於樹巔,景象十分壯觀。桂花入秋飄香,十里可聞。

  左側大院落內有一矩形池塘,約十米見方,常植蓮養魚。後有一大操場,乃是學生活動、操演之地。

  院落內環境清幽,景色宜人,正是施教求學的寶地,秀山人民對其期望甚殷。書院正門的對聯,就寄託了這種期望。對聯云:

  碧海孰探珠水涌魚泉定有巨鱗變化

  丹山爭養翮堂依鳳岑快看神鳥翱翔

  鳳台書院的建立,結束了秀山沒有正式學校的歷史,真正從“蠻荒”走向了文明。從此,秀山的教育事業正式載入史冊。秀山的名人、學者有了輔助學官培養人才的場所,使秀山的人才資源開始得到了發掘的機會。

  清道光十五年(1835),鳳台書院易名為鳳鳴書院。這年,正好是“改土歸流”100周年。

  改“鳳台”為“鳳鳴”,以“鳳鳴”比喻讀書聲,書聲琅琅,鳳鳴清脆,展示了鳳鳴九霄、鳳鳴環宇的動感形象,易名者的苦心孤詣於此可想而知。

  鳳在鳴,鳳鳴書院在前進中發展,在發展中生光。

  此後,入院學生分兩類:一類是未中舉的秀才,一類是尚未入學的童生,課程設有四書五經及準備應試的詩、文等。

  書院創立以後到1904年,一直在為封建統治、為封建科學制度服務。雖然如此,但其間也出了一些名師,如吳啟鳴、於蔚華、王鎮華等。他們或者是積極辦學、親自授課的官吏,或者是熱心教育的名人學者。

  歷史在發展,鳳鳴書院也在與時俱進。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在西方文明東來、新興資產階級施加壓力的情況下,清廷廢除了科舉考試製度,興辦新學,沒小學學製為9年(初等小學5年,高等小學4年)。是年,為了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鳳鳴書院改名為縣立高等小學堂。至清宣統四年(1911),秀山仍然只有這一所高等小學堂。

  鳳鳴書院存在近百年,它對秀山人的教誨、疏導功不可低估,它對秀山人的啟智、尚文之影響尤為深遠。由於書院對縣學的輔助,秀山人取得功名的有舉人20名,武舉8名,貢生75名,進士8名,傳臚1名,武進士1名,對當時讀書習武之人鼓勵極大。書院尊孔尚儒,宣揚、灌輸忠君愛國思想,激發學子為國效力。秀山人中,大至一品記名提督,小至總兵副將,共有36人奮不顧身為清王朝也為國家效命。至於對秀山人文化素質的提高、進步意識的啟發,則更為卓著。貴為貴州省都督的楊柏舟,前清秀才出身,後來卻是一位反清勇士。慷慨散財、熱心為桑梓創辦學校的熊湘,亦為前清秀才,但他卻能經商斂財以興辦新學、創辦新學以啟民之智。他們或文或武,或商或政,俱為秀山之人傑。

  享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中華民國建立。秀山高等小學堂改名秀山高等小學校,辦學思想從為封建統治服務逐步轉變成了“三民主義教育”,從而為資產階級統治服務。

  民國14年(1925),秀山開辦縣立初級中學,名秀山中學(簡稱“縣中”),與縣立高等小學堂共設於原鳳鳴書院,學制定為3年,在全縣範圍招生。至此,秀山縣始有初級中學。民國19年(1930)末,該校附設簡易鄉村師範班1個,秀山始有師範;民國26年(1937),第二屆同類師範班又招收了一批師範生。

  民國28年(1937)10月10日,日機6架,野蠻轟炸秀山縣城,縣城大部分居民住宅及3所小學校舍都被炸成廢墟。雖然秀山中學幸免於難,但為避敵機再次空襲,學校暫遷離城15千米的清溪鄉下衙村。在抗戰勝利后的1945年10月,學校遷回原址(至於下衙校址,於解放后又創辦了秀三中)。學校複員鳳鳴書院,校長劉兆麟發動師生自力更生,不花國家一分錢。學校複員后,在劉兆麟的辛苦經營下,秀山第一次有了高中。

  從民國14年(1925)至民國歷史結束的1949年,凡24年。其間,秀山中學共計招收初中新生2132人,招收高中新生494人,畢業初中生636人,畢業高中生85人;另招收鄉村簡易師範生79名,畢業41人。

  1949年11月7日,秀山解放。11月20日,四川省秀山縣人民政府成立,管理教育的職能部門——教育科相應成立。

  1950年11月,按川東行署文教廳電文要求,秀山縣立中學更名為川東區秀山中學。

  1952年11月25日,按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廳通知,川東區秀山中學改名為“四川省秀山縣第一初級中學校”(簡稱秀山一中)。

  從1949年至1956年,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新中國的教育長足發展,秀山一中也呈現出令人鼓舞的景象。

  1950年,秀山人民政府教育科接管秀山中學時,學校僅3個初中班,學生174人;2個高中班,學生48人;全校總人數僅為222人。至1953年,學校增至6個班,學生306人。至1956年,就發展到8個初中班,學生416人;初中學生比1950年增長1。4倍;當年初中招生達165人,其中有免試保送生23名。

  1958年3月,縣委奉命,決定在秀山二中(校址在城北回龍寺)新辦完全中學,名“四川省秀山中學”(簡稱“完中”)。1962年,完中與秀山一中合併,因為停招高中生,校名為“四川省秀山縣第一初級中學”(簡稱“秀一中”),校址在回龍寺(原完中校址)。

  自此時到1974年夏,秀山最早學府鳳鳴書院校址,暫作他用。

  從1957年至1966年,是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時期,共和國的建設之路出現曲折,學校教育也因之受挫,其中1959-1961三年困難時期,學校師生與其他中學師生一樣,奔赴農村,半農半讀,參加了“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運動。到1962秋,秀一中與完中合併后才恢復上課。

  這個時期的前一階段(1957-1962)學校的規模縮小,教學質量下降,年平均在校生僅550人左右,僅畢業初中生60餘名。

  這個時期的第二階段(1963-1966),調整鞏固,重新發展,雖然平均每年有12個班,穩定在550人,但教育質量有所上升。

  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時期,教學秩序悉被破壞,兩位教師無辜入獄,學生則停課鬧革命達三年之久。

  期間,該校有三個小插曲:1、1972年4月15日,秀一中附設中師班,二年制。2、1974年秋,按縣革委會指示精神,令秀一中初中一部分(一至三年級)遷鳳鳴書院辦學,暫定校名為”秀一中南門分部。“3、1975年8月21日,在該分部建立中和中學。

  小插曲不敵大氣候,從1974年1月四人幫干政之後,大批“智育第一”和“師道尊嚴”,今天反“回潮”,明天反“復辟”,搞得師生無所適從,教師無法教,學生無法學。直到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后,學校才從惡夢中解脫出來。

  鳳台書院、鳳鳴書院經過易名、升格、併合分開種種演變,到此時秀一中一分為二,分成秀一中及中和中學兩個學校,如同兄弟分家,老大在回龍寺校址開創新家,自奔前程:老二回鳳鳴書院重操祖業,再求發展。

  1989年3月25日,四川省副省長韓邦彥視察中和中學,並題詞“鳳鳴龍飛,秀山生輝,向秀山民族中學全體同志致敬”。此時,已得到中和中學改辦為“秀山民族中學”的信息,春光初露。5月17日,四川省教育委員會川教中【1987】26號文件同意將中和中學改辦為民族中學,校名為“四川省秀山縣民族中學”。

  1997年6月8日,重慶直轄市成立,加之此前秀山已成為自治縣,“四川省秀山縣民族中學”隨之改名為“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民族中學”(簡稱“秀山民族中學”)。

  從1976年特別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這個時期,是共和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也是建校后2000年的秀山民族中學建校史上最好的時期。東風頻吹,全國教育戰線一片大好春光。31年來,在明媚的春光中,民族中學規模各項建設全面展開,一再擴大,學校面貌煥燃一新,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貢獻逐年增加。

  31年來,學校的領導班子一直比較精幹,班子內人才薈萃、賢能群集。在7任校長、7任書記中,兩副擔子一肩挑的即有5人。在8屆領導班子中,有2人提升為副縣長,2人提升為縣教委主任(或教育局長),2人調縣政府督導室工作。

  黨支部書記、校長李華軒(秀山縣人,1929年生,高中文化程度,中共黨員),在粉碎四人幫后帶領全校教職員工努力工作,認真抓好教學質量,使學校教育工作揭開了新的一頁:1979年中和中學首屆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102人中上錄取線者21人,有十多人被重點高校錄取,陳興全同學考入清華大學學習。1982年郭應壽同學又考入清華大學。從1979年至1984年,該校在生源較差的情況下仍有160多人考入大專,而高、初中畢業生升入中專、中師的就有近140人。

  李華軒在嚴謹治校的同時,講求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他一直擔任高中畢業班(文、理)的政治課教學工作,並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六步一聯”(“六步”即備、講、議、練、考、評,“一聯”即理論聯繫實際),教學效果甚佳,高考成績在地、縣同科中都名列前茅。

  1984年3月,正在中和中學舉步難艱之時,校長李興旺(重慶酉陽縣人,1937年10月出生,大專學歷,秀山縣政協委員、常委),帶領全校師生,多方尋求出路;經過幾年努力,有了三個方面大的開拓:1、於1987年秋開辦了初中寄宿制民族班,解決了部分少數民族學生讀書難的問題;同時,鼓勵這些學生報考中師,又部分解決了邊遠鄉校缺少教師的問題。該班的開辦,還帶動了全校的總體教育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2、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屬意特色教育。在他的倡導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搶花炮”進入了體育課堂。結果,多名體育教師成為地區、省級“搶花炮“代表隊成員。另在籃球運動與秀山花燈表演方面,也有建樹。3、勤工儉學工作成效顯著,校華陵印刷廠與蜂窩煤廠每年均向學校提供2。5-3萬元教育活動費用。

  學校支部記、校長陳德發(秀山平凱鎮人,1941年3月生,中共黨員),團結廣大教職員工,朝着“鞏固初中,辦好高中,辦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高中”的目標努力奮進。他大膽啟用新人,從普通教師中發現和選拔了陳加義、塗志剛、宋大躍等人充實領導班子,大大加強了班子的戰鬥力、執政能力。他本人於1991年被地區表彰為優秀黨員,1993年評聘為中學高級教師。

  事物的發展總是曲折起伏的,1993年該校又陷入低迷狀態。經陳德發親手提拔的塗志剛(秀山縣城人,1958年9月15日生,秀山師範畢業,中共黨員),大膽啟用新人,大刀闊斧改組領導班子,多方尋求發展之路。在他主持下,該校曾與重慶市統景職中等兩校聯辦職業高中,向有關方面爭取到並實施了“按考生志願錄取”的招生新舉措,為弗辦民族中學高中部新的起步帶來了機遇。他主持制定了高中招生優惠政策,基本上成功地留住了本校的應屆初中畢業生,動員其上了本校高中;此舉奠定了民族中學自1999年起高中大打翻身仗的基礎。

  塗志剛深知硬件建設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上任之始,他就組織資金6萬元建了新校門,緊接着組織資金120萬元修建了科技樓(實驗樓),又集資100餘萬元投入第一期廣廈工程並使之如期順利竣工。學校面貌大改觀,100%的三科實驗開出率更成了全縣之冠。

  1996年,塗志剛調離該校,歷任縣委辦公室主任、縣教委主任。他在教委主任之任期內,嶄新的校園校舍矗立秀山大地,過硬的設備設施遍布城鄉學校,秀山全縣中小學“雙基”成績經國家檢驗合格。

  1996年12月至2002年8月任民族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的宋大躍(秀山龍池人,1956年10月23日生,2001年獲西南師範大學行政管理系研究生文憑,中共黨員),他繼塗志剛之後,率領人心已聚的民中人在教育教學和基本建設各方面繼續大幹快上。他集資100萬元投入第二期廣廈工程並如期順利竣工,籌資200萬元分三年建成了有40間教室的教學大樓,籌資80萬元修建了男生公寓(后調整為女生公寓),為辦學規模的逐年擴大下了堅實的基礎。

  宋大躍重視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實行初高中畢業班獎勵制度,激發了全校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他在任的6年中,民族中學高中教學質量大為改觀,1999年有42人升入大專,2000年增至60人,2001年增至104人,2002年增至168人,升學率由原來的幾個百分點上升至70%以上。

  2002年8月任校總支書記、校長至今的陳世譜(秀山中和鎮人,大學本科學歷,秀山縣第七屆政協委員,中共黨員),原在縣教委教儀電教站任站長,任職期間規範了全縣中小學實驗、電教工作的管理,完善了實驗、電教的教學科研製度,發起了秀山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研究工作,推動了全縣中小學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

  調到民族中學任職以來,他帶領全校教職工狠抓學校內部管理,成績顯著,促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一年一個新台階,2003-2004年高中升學率、初中升學率已高居全縣榜首。2003年學校被評為重慶市“民主管理示範單位”,2004年學校黨總支被縣委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隨着學校規模的擴大,在崗教職工人數逐漸增加。1975年,中和中學僅有在崗教職工35人,1980年增至74人,1990年增至107人,2000年增至167人,2003年增至183人,2004年增至210人。

  專任教師的文化素質大幅度提高。1975年有專任教師25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9人,僅占專任教師總數的28%;1986年61人,其中大專以上38人,佔62%;1995年88人,其中大專以上74人,佔84%;1999年128人,其中大專以上114人,佔89%;2003年147人,其中大專以上146人,佔99%,大專以上占責任教師總數的99%以上。其中教師或勤於教學,勇於鑽研,在所撰寫的60篇獲獎論文中,同等級14篇,市級16篇,縣級有30多篇;獲獎的優質課中,市級10次,地級1次,縣級21次。

  教評活動如火如茶地展開,各種教研課題,有的已初獲成果,有的正深入研究。其中有:初中英語愉快式情意教學法,初中學生創新作文教學目標、方法、途經、評價實驗,質量幻燈投影教材的研製與開發應用,新課程標準下的非智力因素與學習效果研究,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教學法,新課程下初中作文創新教育法,學校、社會之結合法,德育創新發展法,新課程下地理課自主學習法,新課程下生物課利用當地資源法等。

  天時地利人和,關愛教育教學,使莘莘學子健康成長,學有所成。從1975年至2004年,該校共計初中畢業生6966人,升入中師中專1413人,升入高中3295人,升學學生共4708人,占初中畢業生總數的67。6%;共計高中畢業生3215人,升入大專792人,升入中專144人,升學學生計有961人,占高中畢業總人數的30%。特別是從1999年起,升入大學的高中畢業生人數呈直線上升趨勢。

  歷史在發展,學校在前進,走過曲折的道路,奔向光明的前途。

您正在瀏覽: 鳳台鳳鳴鳳生光
網友評論
鳳台鳳鳴鳳生光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