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記事散文 > 端午節

端午節

手機:M版  分類:記事散文  編輯:pp958

  端午節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我國最早的端午節是紀念詩人屈原,傳說屈原投江死後,楚國老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如今的端午節已成為我國的法定節日,還申報了國家非物質遺產呢。

  家鄉的端午節總是在麥收的季節,勞累的人們在這一天會早早的起床,到溝邊割艾草,拔來LA-LA穗(一種生長在水邊的植物,到了端午節植物的頂端會長滿種子,圓圓的果實就似草莓的種子一樣長在身體的外邊。我不能說起它的學名只能有家鄉的語音來寫了。)據說這種植物能夠治療眼疾,在端午節這一天拔出放在窗台上晾乾藥效最好。艾草也是一種中藥,家鄉的人們平時總會拿艾葉煎水飲服來治療咳嗽。端午節這天,人們把艾草放在門頭上用來辟邪。有的人把艾草擰做草繩晾乾用來驅蚊子。在田間看莊稼點一根艾葉草繩,一夜蚊蟲不咬,睡覺安穩呢。

  端午節孩子們很興奮,這一天媽媽們會縫製各式各樣的香袋,心形的居多。五色的線系著掛在脖子里。香袋裡的香料香氣四溢,這種香氣有辟邪驅蟲的效果呢。孩子們可不管這麼多,相互奔走,看誰的香袋子最好看,誰的香袋裡的香料最香,比一比誰的媽媽手最巧。孩子們歡天喜地的樂呵着,脖子里,手脖,腳脖上系著彩色的線,看誰的最鮮艷,誰的色彩最豐富。

  五色線老人們說從端午節繫上,一直到六月六才可以剪下,扔到水溝里,可以變成長蟲,那樣以後見到蛇就不怕了,蛇也不會咬人了。隨着歲月的流逝,那些記憶仍在我的心裡銘刻,現在才知道那是人們美好的願望。

  端午節,家家戶戶人們早起,媽媽會洗凈一籃子雞蛋,把大蒜洗凈和雞蛋放在大鍋里煮。這是家鄉的習俗,說吃了大蒜煮雞蛋百毒不侵。這樣的雞蛋人人要吃的,吃着雞蛋就着大蒜,能夠祛病,身體更健康呢。雄黃酒塗抹在耳邊,鼻子,手脖,腳脖,希冀着生活一帆風順,不被外因侵蝕。

  各地的風俗不同,過端午也不一樣。在皖南小城生活的幾年裡,我也感受了那裡的風情。

  皖南過端午節,不像家鄉這樣家家戶戶吃大蒜煮雞蛋,而是吃粽子。端午節將至的幾日里,最熱銷的就是粽葉和糯米了。老太太們忙着為兒孫包粽子。新鮮的粽葉用開水燙一下,就能聞到一股清香,用這樣的葉子包糯米,煮熟后,粽葉的自然清香就融入糯米里,味道更香甜。這裡的人們更着重自然的味道,就是包裹粽子的繩子都是綠色的蒲草。蒲草看起來就像一種茅草,長長的,長在山澗溪頭,很是旺盛,不過這種草是圓形的,更具有韌性,纏裹起來不容易斷。不是親自嘗試還真不知道包粽子也是一件技巧的活。初到小城,還不太熟悉那裡的風俗,就跟着隔壁的大娘學包粽子了。把糯米洗乾淨撈出來空水,手摸着米粒鬆散,一粒一粒的時候就可以開工了。左手拿着粽葉,把兩個粽葉疊加錯開一些,讓粽葉面盡量的大,把粽葉疊成三角狀,握起來像一個圓錐狀,把鬆散的糯米放進去。在做這樣的工序時還可以根據人們的口味不同在這個時候把蜜棗啊,香腸啊,燉煮好的大肉,冰糖等放在粽子的心部,這樣味道可以向四周彌散。做粽子最為關鍵的就是封口了,若是封不好口,糯米就會流出來,煮時味道就會流失,失去了原有的香味。看着大娘左疊一下,右疊一下,左壓一個,右壓一個角,一會兒功夫一個圓錐形的粽子包好了。我卻看得眼花,自己做起粽子來用繩子纏了又纏沒有一點稜角,難看極了。這樣的事看起來小,做起來才知道眼高手低啊。還是大娘包攬下來,才得以吃上香香的粽子。

  這裡的風俗和家鄉的相似,端午節這天門口懸挂艾草,孩子們戴香袋都是一樣的。

  在這個時節,是梔子花開的季節,很多人會把白色的梔子花插在頭上,或是戴在胸前,不知是在聞梔子花的濃濃清香還是在祭奠屈原的忠貞愛國。

  時代在變遷,很多習俗都在慢慢的融入,現在家鄉的人們過端午節也開始吃粽子,比以前更為豐富多樣了。

您正在瀏覽: 端午節
網友評論
端午節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