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塞罕壩
手機:M版 分類:寫景散文 編輯:pp958
塞罕壩,一個充滿蒙族風情的名字,這個蒙語中的“美麗高嶺,”被世人稱之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泱泱華夏,有一個叫做壩上的地方,這個地理的專屬名詞,泛指冀北張家口承德兩市以北,地勢陡然升高形成的百多公里的高原草甸。這裡的平均海拔在一千五百米以上,平地,就是泰山極頂的高度,一個“壩”字,抬起了“高”的釋義,豎起了通向內蒙古草原的階梯。
塞罕壩,就坐落在壩上東北部的圍場縣。要說這圍場地界,還真的有一番來歷,清帝國建立后,尤其是到了康熙朝國泰民安,居安思危的康熙帝,看着自己的八旗鐵騎日漸鬆散,於是下令,每年的秋季來到圍場行圍打獵,史稱“木蘭秋獮”。此時的八旗兵,金戈鐵馬接受康熙帝的檢閱,行圍打獵重現祖宗排兵布陣的輝煌,一個皇家的演兵場,一個皇家的行獵場,粉墨重彩的登上了歷史的舞台。皇家獵場,自然非比尋常,雖時過境遷,但歷史遺迹比比皆是,雖斗轉星移,可草原風光依然那麼美麗,隨着旅遊熱的升溫,塞罕壩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尤其是在炎炎夏日,是人們趨之若鶩的好地方。
塞罕壩美,美在清涼。
數伏了,陽光炙烤着人們,只要上壩,迎接你的就是清涼。駕車走在通往壩上的路上,暑氣漸消颯爽襲來,當你看到浩瀚草原的時候,燥熱已經甩在了後面。天藍了,雲白了,肺腑吸納的全是草木清香,地廣了,人稀了,看到的儘是灑在草地上的牛羊。草原上的人們,已經懂得如何經營自己的家園。圍欄種草,退耕還林,圈舍飼養,草牧同步,修養生息后的草原,把自己的精華和大美毫無保留的獻上。草原微風起微風掀綠浪,綠浪送清風清風裹清涼,面對廣袤的草原方覺出人類的渺小,面對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瞬時就化作了陣陣清涼。這涼,是天造就,這涼,是地奉獻,這涼,是人追尋。
塞罕壩美,美在色彩。
放眼望去,一覽無餘的草原就是一幅色彩斑斕的織錦。各色的花朵五光十色爭奇鬥豔,穗狀的白,戴瓣的紫,成串的紅,盛開的黃,含苞的青,綻蕾的綠,開放的花大氣,含羞的蕾妖嬈,就連草穗兒都搖曳得多姿多彩,在百花叢中彰顯別樣情調。這鮮花組成的色彩,沁香裹綠招蜂引蝶,各展千秋婀娜多姿。草原在視線里延伸,織錦向遠方鋪蓋,那微聳突起的山巒坡地上,開滿了黃燦燦的油菜花,就像草原鑲上了金絲帶。色彩在這裡得到了詮釋,找到了展示的舞台,這麼多的色彩交織在一起讓人眼花繚亂,如果說萬紫千紅是對色彩的一種形容,那麼目不暇接也是不到位的一種詞彙。詞窮了,美極了,帥呆了!
塞罕壩美,美在清幽。
塞罕壩浩瀚兩千三百多平方公里,這僅是木蘭圍場景觀的一部分。這裡的植被覆蓋率高達98%,森林佔三分之一,湖泊淖塘比比皆是,延伸的濕地可見蒲草蘆葦水鳥翻飛,如果單一站在一塊地方猜想,活脫脫一個江南再現。這裡南探京津,北接內蒙草原,一條蜿蜒曲折的景區公路隱其中,串起了森林、草原、湖泊和相關景點。這裡盡可自由行走,處處是景,層層如畫,鳥鳴聲聲,暗香陣陣。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林蔭下草花繁盛密不見土,林木墨綠,小草黃綠,花開嬌媚,清風送爽。隨便找一塊地方小息,座駕停在林蔭,游者躺在草地,仰看湛藍的天,輕瞄飄拂的雲,風景如畫人在畫中,欣賞這美麗的風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澤。不時有野蜂嗡嗡面頰旁,蚱蜢蹦跳在身旁邊,白色、黑色、褐色的蝴蝶在臉前繚繞,人以本能的融入自然。
塞罕壩美,美在人文。
塞罕壩以皇家獵場開始了人為的輝煌,更以康熙帝三十八次御臨駐蹕名燥史冊。第一次北巡,康熙帝開始思考如何加強對蒙古地區的管制,待第三次北巡陪祖母孝庄皇太後來的時候,就選定了這裡作為御用的皇家獵場。行獵為由,更主要的是意在“肆武綏藩”,“獵士五更行,千騎列雲涯”,激勵八旗男兒的鬥志情懷。行獵必有行宮,后發展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先有圍場木蘭秋獮,後有避暑山莊就是歷史的寫照。
塞罕壩的山水草原,鑄就了歷史的痕迹,將軍泡子,曾灑過康熙親舅舅征戰的鮮血;康熙亮兵台,可以感受當年帝王閱兵的氣勢;御道口,可能就是當年康熙進入圍場的清水潑街黃土墊道。那開遍圍場塞罕壩森林公園的金蓮花,想當年就受到康熙帝的青睞,他信口吟出“塞外黃花恰似金釘釘地”,大學士紀曉嵐馬上應答“京城白塔猶如銀鑽鑽天”君臣的景聯巧對留下了千古佳話。
不能不說,塞罕壩廣闊的森林面積,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當時的下鄉知青和林業工人,風餐露宿勤懇植樹,年復一年綠樹成林,如今已是四十一萬畝的浩瀚林海。在海拔一千七百八十米的東壩樑上,林區人建起了七角八層、高四十二點八米、跨度二十一米的賽罕塔。這個集森林防火瞭望、景區觀光、攝影照相、佛事陳列多功能為一體的塔,巍然聳立在塞罕壩的最高處。登塔環視令人神情激蕩,藍天碧野盡收眼底。在它的旁邊,就是康熙帝當年親自命名的塞北靈驗佛廟,這個整體按照當年搬遷翻建的微縮小廟,也許稱得上是最小的皇家寺院。
草原上的湖泊河流,無聲的蓄積,靜靜地流淌,流向遠方。它們記得,這裡曾飲過戰馬洗過將士的征塵,它滋潤着草原沃野,那河流的源頭上分明寫着“灤河源”,如今它奔流入津,成為天津衛的水源地,可它的源頭在塞罕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