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 標籤:100個品德故事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

  篇一:讀《三字經》有感

  馬淑儀

  今年的寒假作業里有要求誦讀國學經典,我和媽媽在書店裡買了《三字經》。以前也背過其中的幾段,也不是很有興趣,但拿起這本書時,我發現裡面內容豐富,讀起來琅琅上口,還有明確的註釋和小故事,裡面含意無窮,有些故事讓我很感動。

  "香九齡,能溫席。"在東漢時,有個叫黃香的小女孩,才九歲就開始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而且還很孝順父母。天氣炎熱時她會用小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讓母親睡;冬天天氣寒冷,她又會在父母睡前,把被窩躺暖才讓父母睡……她懂得為父母減輕負擔,還細心地照顧父母,真是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別。我今年也是九歲,卻還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不用幫忙,有時還會對媽媽發點小脾氣,每天上學也是由爸爸媽媽接送,就連有時候老師布置的作業也需要媽媽幫我檢查。雖然有時候也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但也是出於好玩……所以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孩子。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時就懂得謙讓,把大梨讓給哥哥弟弟吃,小的留給自己。這是我們這些獨生子女最缺乏的美德。我們在很多長輩的呵護寵愛下成長,所以養成了唯我的性格,很少懂得謙讓,特別是同學之間。看了這個故事,我覺得同學之間應該像兄弟姐妹一樣,相互關愛,有事情相互謙讓,就會少很多的爭執。

  《三字經》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一篇又一篇的寓意能增進我們的知識和見聞;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請和我一起去讀讀這本好書吧!

  篇二:讀《三字經》有感

  周芋妃

  書是我們的朋友,書能讓我們感到快樂,同時又能讓我們學到無窮的知識。沒錯!一本書就好比智慧的金庫,你擁有了它,就擁有了財富。

  《三字經》是一本國學經典,它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富有豐富的哲學道理。

  當我讀了部分內容后被深深吸引了,它具有韻律之美,淺顯簡潔,對照比較,我為以前做的有些事感到慚愧。

  "幼而學 壯而行 上致君 不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讓我懂得了小時候就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了才能有所作為;對上要儘力輔佐,對下要竭力幫助;當我們功成名就才能讓父母感到榮光。有件事情就是最好的例子:一次,我期末考試數學考了一百分,語文也考了九十五分,當成績公布下來后,全年級的同學相互轉告。消息一傳開,很多家長在爸爸媽媽面前都誇獎我,為此爸爸媽媽是多麼的高興啊!於是,我暗暗下定決心,現在努力學習,將來有個好工作,讓爸爸媽媽享享福,讓他們的幸福延續!

  當我讀到"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再次讓我警醒,年少時不好好學習,到了老的時候,只留下了一頭白髮,又能得到什麼呢?我們每個人都好比一個玉,如果能好好雕琢,能忍受被雕琢時的痛苦,我想必成大器,相反,那只是成為一個普通的石頭。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現在的學習機會,好好學習。

  這只是我讀了《三字經》的一小部分所明白的道理,我想,這本好書將陪我左右,伴我成長,因為冰心奶奶說過: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誦讀《三字經》吧。

  篇三:讀《三字經》有感

  顧盼

  讀了《三字經 》后,發現裡面有許多經典的故事,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讓我記憶猶新的是 "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 .這一段經典名句,讓我很是感動!孟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能有這麼大的成就跟他母親很有關係。

  孟子小時候,住處附近有個墳場,每天都有出殯或掃墓的人哭哭啼啼從家門中經過。孟子覺的好玩,也學着玩起出殯的遊戲。孟母發現后,擔心孟子不安心學習就決定換個地方住。當他們搬到鎮上后,沒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不安心學習了,學着屠夫拿起刀子,玩起剁豬肉的遊戲。孟母決定再次搬家。這次,她帶着孟子住到學校附近,這裡書聲朗朗,學習氣氛濃厚。從此,孟子專心致志地讀起書來。

  孟子稍大些,拜了大學問家子思為老師。起初,孟子學的很專心,過了一段時間,就變的很懶散了,有一次,趁老師不在時,同學們拉着孟子偷偷地溜出去捉迷藏,摸小魚,直到天黑才回家。

  孟母問孟子為什麼回來這麼遲,孟子咕噥着說讀書沒意思。孟母聽了非常生氣。她拿起剪刀,一下子就剪斷了快要織好的整匹布,問孟子: " 布斷了,還能繼續織下去嗎? " " 不能。 "" 你正在求學,如果中途停學呢? "" 我明白了,我再也不貪玩逃學了。 "" 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如果半途而廢,終將一事無成。 " 從此,孟子發憤讀書,終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看了以後,覺得這位母親很偉大,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厭其煩的三次搬家,當看到孩子逃學回家時,孟母不惜割斷快要織好的布,教育他學習不能半途而廢。

  回想自己現在,有很好的學習環境,豐足的學習用品和幸福的生活,我就更應該認真學習!

  篇四:讀《三字經有感》有感

  最近正在讀《三字經》,頗有心得,夜不能寐,思緒萬千,五更時分輾轉難測,披衣起早,寫出心得。

  《三字經》成書於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時期,自問世以來,就作為兒童的識字教材,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它與《百家姓》、《千字文》合成"三百千",被視作傳承儒家思想和修身勵志的啟蒙教材;此經雖短,短短千餘言,但卻能流傳至今,一直被世人傳誦至今,它的生命力是什麼,它的魅力何在?

  本書雖短,但很有特點。從形式上看,三字一句,短小精悍,讀來朗朗上口,易於記誦;品來意味深長,文化濃重。古代的兒童,入學的第一部書就是它。孩子們一邊吟唱,一邊搖頭晃腦,韻味十足。

  這部書不光形式上易於記誦,內容也很豐富。它以精悍的"關鍵詞"將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道德,做人典故融合在一起。《三字經》雖然是兒童啟蒙教材,但其講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是難以改變的。它適合於任何年齡段的人去閱讀它,理解它,去在生活中運用它。孩童時代的人讀它記它,可能不知其意而背之,成年人讀它記它,有着不同的意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講的是: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天性都是善良的,習性卻各有差異;假如不去教導他,習性就會發生變化,轉變,所以要重視教育,持之以恆的教導。

  我覺得,這本書中所講的道理,95%還能在現在社會中適用。作為教師,更要認真拜讀拜讀。"教書育人",我認為育人比教書更重要,我準備利用寒假認真地學習本書,開學以後結合學校工作,把這些道理加以運用,我想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五:讀《三字經》有感

  我上二年級的時候接觸到了《三字經》,我就喜歡上了這本書,因為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大道理令我深有感觸。

  在生活中我用過的《三字經》有"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在學校里我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向大哥哥大姐姐們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同時也愛護小同學,在家我孝敬父母,有了好吃的東西,我總是先給爸爸、媽媽嘗后我再吃。 我知道一個人從小要學習做人道理,首先做到孝敬父母,恭敬兄長、友愛弟妹,因為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德行,其次就是學習看到的和聽到的知識,學習數學語文等各種文化知識,這樣才能奠定好做人和求學的基礎。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呢?告訴我們在小的時候,不肯好好學習,是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做什麼呢?所以我們現在要勤奮好學,就要不恥下問,讀書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這些道路都是通過求知無坦途,學問無捷徑而得來的。"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玉器,就是要我們努力學習,不然長大后就不能成大器。

  讀了《三字經》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為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鬥力,要有高尚情操。用你那純樸的心靈去體驗別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聽見遠方的呼喚。讓你去了解,去親近社會與大自然。

  篇六:讀《三字經》有感

  自從學校開展"誦讀經典"以來,我一直堅持背誦《三字經》。每每讀過幾句話以後,我還要仔細揣摩一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請教媽媽。今天早上我讀到了"融四歲,能讓梨".講的是一個叫孔融的孩子,年齡僅僅四歲就懂得謙讓的故事。當媽媽把洗好的梨端到桌上讓孩子吃時,孔融主動拿起了一個很小的梨,而把大梨讓給了哥哥,他說:"我應該吃小梨。"我當時真是吃驚,這麼小的孩子就知道歉讓,想想我自己的做法,真覺得臉紅。

  在家裡,我總是和弟弟搶着吃,搶着玩,從沒有想着弟弟小,我應該有個姐姐的樣子,為這事爸爸媽媽也沒少跟我講道理,可我就是不服氣。現在我讀了這幾句話,覺得自己確實不應該那樣做,應該懂得謙讓。再想今天發生的一件事更讓我臉紅了。今天媽媽用面蒸了一條小魚,非常漂亮,當時吃飯的時候我還在屋裡躺着,跟媽媽慪氣呢,弟弟敲門說:"姐姐快來吃飯,有小魚。"我想我不出去,你也不敢給我吃完了,後來弟弟又來喊我,唉,再不出來估計媽媽又要生氣了,算了,吃飯吧。我出來一看,那條小魚一動也沒動,我看看媽媽,媽媽說:"弟弟本來已經拿到手裡了,想了想還有你呢,說等你呢。"我二話不說幾口就吃沒了,弟弟端菜來了一看說:"你怎麼這樣啊你!"當時我還沾沾自喜,現在想起來覺得羞愧不已,弟弟還知道讓着自己,而我卻從來不體會弟弟的感受,真的不應該。

  《三字經》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深刻的道理。以後,我不僅要堅持背誦《三字經》,我還要堅持學習主人公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篇七:讀《三字經》有感

  我小心翼翼地翻開這本《三字經的故事》,映入眼帘的是幾句琅琅上口的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香九齡,能溫席這個故事講的是,黃香出生在一戶貧苦人家,爸爸和媽媽都是農民,他們早出晚歸,常常天沒亮就起床幹活,到深夜才回家。因此黃香十分心疼父母,從而更加孝敬父母。有一年的冬天,天異樣寒冷,但黃香的父母為了讓孩子上得起私塾,依然努力耕作。很晚了,父母還沒回來,九歲的黃香為了讓父母回家后多點溫暖,躲進父母冰冷的被褥里,用自己的體溫為父母溫席。這個故事成就了一個千古佳談,黃香這個名字在民間婦孺皆知。

  讀完這個故事,我對孝敬父母的黃香肅然起敬。是啊,孝敬父母是我們的責任、義務。父母毫無怨言、不辭勞苦地支撐着一個家,我們作為子女的難道不該孝敬、順從、回報他們嗎?你想想,黃香當時的年齡比我們還小,卻懂得孝敬父母,我們可以說是他的大哥哥、大姐姐了,卻不能體諒父母的辛苦,反而讓他們操心,擔憂,成為他們的負擔。

  我們在家也是個實實在在的"小公主"小皇帝,平時幾乎不幹家務活,甚至自己的事都要爸爸媽媽代勞,簡直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現在讀了有關黃香的故事,對比自己的所作所為,我感到無比內疚。比起黃香,我不但不能為父母分憂,反而給父母增添麻煩。所以,我要以黃香為典範,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您正在瀏覽: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
網友評論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