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電影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篇一:邊城電影觀后感
《邊城》,現代作家沈從文的名作。沈從文系鳳凰人,一生都難以忘懷家鄉,特別是沅水,因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此為環境題材的,《邊城》是其中代表。
故事發生在湘西一個風光秀麗,人性質樸的邊遠小城,即使是戰亂年代,仍保有一方凈土的小城,講述了翠翠及其祖父,天保大老,儺送二老等人之間發生的事。以翠翠的感情為主線,描繪了湘西生動的社會風俗,優美的環境,純樸的人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
學過《邊城》之後,不禁會為湘西美麗的環境,質樸的風情所吸引,在大腦中盡情勾勒美麗的畫卷,陶醉於青山綠水中,陶醉於端午龍舟的火熱中,陶醉於人們之間的樸實情感中,心隨着翠翠的一言一舉而起伏,為她歡喜,為她悲傷。
翠翠作為主人公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的純真和善良一直縈繞在我的心中。在文字的描繪中,我可以想象出她美麗的樣貌,質樸的微笑,這大概是影視作品所不具有的優勢,文學作品留給人極大的想象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在心中描畫一個自己欣賞和喜歡的形象。
然而,在看過《邊城》的影片后,我卻發現影片中的翠翠和想象中的差別很大,就樣貌而言,自然不能過於苛刻,必定現實和想象總是會有差別,但有一點真的出乎我的所料,影片中的翠翠是個很沉默的角色,很少或者幾乎見不到她有什麼笑容,這對於我的想象簡直是一種顛覆。在我的想象中,翠翠應該擁有美麗而燦爛的笑容,因為這應該是自然山水養育的少女最明顯的特徵,笑容是一個人心靈的映射,從笑容中我們便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心,體會出她的心靈是純潔還是狡詐,是開心還是憂鬱。總之,在我看來,翠翠的笑容是不能沒有的,這就是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遺憾。
篇二:電影《邊城》觀后感
曾經我是多麼期望能夠觀看《邊城》的電影版,但即使如此也無非法彌補我目前的大失所望之感。
當初《邊城》吸引我的是語言和情節,遷移到電影上來,語言風格體現的效果並不佳。除去人物對話,導演大人只能用他的鏡頭詮釋沈先生陛下乾淨的鄉下風情和人文氣息,不斷放慢鏡頭的移動速度,好讓觀者彷彿隱約能回憶起書中的隻字片語。甚至導演天真地加上了一段非人非鬼的陰間女聲,這便註定了《邊城》是部悲劇,悲得讓人心裡壓抑。於是在蝸牛景與魂靈聲的參雜之下,情節終於緩慢發展起來了。在它發展的過程中,我閉着雙眼道:要不是想看看演二老的人長得帥不帥(非常現實的觀念),用耳朵就能把整部電影看完,類似給盲人看的電影。故事的場景不是爺爺在和別人喝酒聊天打探情報,就是翠翠獃獃地撐渡船。這完全破壞了原著的意境。或者從根本來看,《邊城》並不適合拍成這樣的一部電影。就像現代閑着無聊,硬是把《詩經》的情詩拿來譜曲演唱,一是曲子特難聽,二是毀了情詩原來的風騷。
而《邊城》唯一使我認可的是人物性格拿捏得挺准。確實,農村的人個個都憨厚的有點傻,又充滿南方人的特點,說話喜歡九曲迴腸的和別人繞彎子,或者打着“玩笑話”的幌子說出那些必定被人懷疑為真實的真話。爺爺是個典型例子,他的猶豫不決在某種程度上毀了翠翠和二老的結締良機。但正因為此演員的演技較高明,再加上其他演員的全力配合,把觀眾的心揪得緊緊的,透不過氣來,也就停止了思考。觀眾們卻一面表現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氣勢,思想邪惡點兒的就私下嘮叨生米為何不讓它煮成熟飯。可演員的演技把他們迷惑得忘記了這兒只是一個被封建迷信思想籠罩千餘年的小農村。所以反而我讚歎謀導演的分析能力及用人之道的精明。
沈先生如果泉下有知我寫了這麼一篇評論,他一定能夠猜測得出中國果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並且法律已健全、言論已自由。
篇三:輓歌,唱的是希望
——電影《邊城》觀后感
簡介:
在《邊城》人性美的背後,是一個小城的悲哀。為什麼翠翠、爺爺和順順一家,之間發生了這麼多陰差陽錯,他們善良卻無辜,因為他們是這座美麗平靜的小城養育的。這個20年代的小城容不下這段愛情,如果結局能被改寫,那隻能是這座小城被改寫。
正文: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雪花紛飛,翠翠孤獨一人守在船上,白雪落了她滿肩。她會永遠守着這隻小船,為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擺渡過河;她會永遠留在邊城,這個承載着夢的地方。河水不急不慢地流淌,水花激蕩着她幸福的期望;年復一年,山樹長青,就像她對爺爺永遠不變的愛。爺爺是走了,可是他,會回來么?
小說的最後一句話,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遐想。
翠翠獨守空船,她喜歡的二老賭氣出走了,爺爺——她唯一的親人懷着遺憾離開人世,這樣的結局令人惋惜,我不肯接受如此痛心的事在這麼一個美麗的地方發生。悲劇,就是美好的事物被毀滅。在我眼中《邊城》或許就是一個溫馨而平靜的悲劇,哀而不傷,只有說不出的隱隱的凄涼。其中沒有大起大落,沒有跌宕起伏,有的只是溫馨,只是平靜,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那種溫情,在我們繁忙的現代都市中已經久違了的溫情!所有人的所有的故事,都在邊城那母親般溫和的懷抱里演繹着。
但,在冥冥之中結局似乎已被誰寫好。
作者通過這篇作品展示的是這塊凈土上的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居民,寄託的是他的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所以《邊城》被看作是“一部證明人性皆善的著作”,“邊城”這個詞在許多讀者心中,已經成為“湘西人性美”的代名詞。但在這人性美的背後,還有着人性、歷史、文化的悲哀。這種悲哀是幾千年來積澱下來的,在這座世外桃源般的小城裡誕生的少女的愛情,註定是要丟失的,翠翠抓不住,在邊城裡成長的所有女孩都無法抓住。《邊城》的悲劇即使換了故事的人物也不會改寫,用歷史書上的話說就是“特定的產物”。
“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從文自己這麼說。也許我不理解他所說的“隱伏的悲痛”,我感到的是小城的悲痛,是歷史、民族的悲痛。
翠翠是故事的靈魂,她可愛乖巧,勤勞能幹,是我國封建社會底層的勞動女性的典型。“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翠翠心中對儺送的分不清、道不明的朦朧的愛意,稚嫩的她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兩年後端午節前夕她又見到了儺送,情不自禁地對爺爺說:“那個人很好。”無意間聽到別人議論儺送婚事時,翠翠心中便亂作一團,甚至儺送和她說話也忘了應答。儺送在月下為翠翠唱歌,翠翠後來對爺爺說“我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
她不知道這月下唱歌的人就是儺送,也不好意思問。她沒有給儺送一點點暗示,懵懂的她面對愛情一直很害羞而過於含蓄。這是必然的,在20世紀20年代的一座封閉的小城裡,女孩子不可能明明白白的表示自己喜歡誰,翠翠的性格里有着對愛情的固有的保守,她雖然希望得到真摯的愛情,但她從不表露,處處掩飾,看到儺送竟不好意思去擺渡。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勞動女性特有的對愛情的含蓄矜持,這種含蓄,是自古社會所推崇的,善良的勞動人民都具備這種對愛的含蓄,而不像現代的人們這麼直白和奔放。這種民族的性格,這種歷史的積澱,儘管美好,卻也沉重,正是這含蓄,成了悲劇發生的一方面因素。
老船夫,也就是翠翠的爺爺,他慈祥、敦厚、善良,內心深處是對孫女無私的愛,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原始而古老的閃光。然而,正是這愛,讓他費盡苦心在雙方之間“牽線搭橋”,無意中導致了對方一系列的誤會。因為他想讓翠翠自己做主,說話總是不點破,每次讓翠翠害羞時總說“就當爺爺說了個笑話”,在順順那邊總是小心翼翼的試探別人,結果儺送認為他“彎彎曲曲,不利索”。老船夫原是好心,卻做了錯事。他把整顆心傾注在翠翠身上,但最終卻釀成了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悲劇。
儺送和哥哥都喜歡翠翠,他們互相說明之後,哥哥不願和弟弟爭,因為他的善良,便選擇離開,不料死於意外。儺送從此有了負罪感,他即使捨不得愛情,也不會再冠冕堂皇地在家人的反對下選擇翠翠而不要磨房,也因為他的善良。
小城的人都迷信,順順在失去大老之後自然不同意二老與翠翠的婚事。大老是被水淹壞的,而翠翠是船夫的孫女,一輩子與這裡的河水打交道,對他家來說很不吉利,在他們的倫理道德觀里,“間接地把第一個兒子弄死的女孩,又來作第二個兒子的媳婦”同樣是是違背道德的。
錯綜複雜的原因,終於註定了翠翠的愛情會落空。
邊城的人性美固然成為人們歌頌的對象,這座遠離喧囂塵世的小城賦予了它的子民人性美,但在這美好的背後,是這座小城封閉落後的凄涼,是多少年歷史積澱下來的陰影,是整個古老的民族性格的缺陷。翠翠、爺爺、順順一家,他們都沒有錯,錯的是這個美麗的小城,這個平靜的小城,這段自由的、朦朧的愛情既然發生在這座小城,無論是在誰身上,那麼它註定是殘破的,註定只剩下遙遙無期的等待!只有改變小城,才能改變故事的結局。
……
翠翠一人坐在船上,望着某個方向——那裡有她的希望……這船,這水,猶如在為翠翠的愛情譜寫一支輓歌,不是凄凄慘慘的悲,而是歌頌希望。
如果有一天,人們擺脫了封建迷信,外面的世界不再動蕩,這座小城裡的人們能夠走出去,仍然繼承這裡特有的美好,成為嶄新的乾乾淨淨的城市,那將是這座小城裡的子民覺悟的一天。
這是翠翠能夠等到愛情的唯一希望,是這座小城的希望,也是整個民族的希望。
參考資料:
“隱伏的悲痛”——《邊城》內蘊新探
篇四:邊城電影觀后感
看到《邊城》這兩個字和影片剛開始的畫面時候,我以為是一部反應城邊人民生活很苦的電影,不覺得很好看,但裡邊的故事情節漸漸吸引了我,就順着看
完了整部電影,故事的結尾並不是令人很滿意,是我不想看到的結果。
故事是發生在湘西美麗的小鎮上,女主人公與年邁的祖父生活在一起,兩兄弟同時喜歡上了美麗的女主人公翠翠,而女主人公翠翠,從一開始就喜歡上了二老,本以為有情人會終成眷屬,但在
大老和二老兩兄弟追求翠翠的方式不同,最後大老毅然離開,為了成全弟弟,卻在外出闖蕩的途中,翻了船,掉進水裡,再也沒有上來。弟弟感覺對哥哥的死有責任
和愧疚,翠翠也沒有明顯的表示,父親逼他取一個有錢人家的女兒,無奈之下,離開了翠翠。祖父年紀已大,因為擔心翠翠的婚事和將來的幸福,承受不住壓力,在風雨之夜,離開了翠翠。二老離開以後一直都沒有去過,她一直在等待着,也許一直都不會來,也許明天就來了。
劇中小鎮上看到的是人淳樸善良、勤勞、友善和平的景象。《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這裡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個人身上所煥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營造了
這個世界,這裡看不到邪惡、奸詐和貪慾;這裡有貧富區分和社會地位高低的差別,但他們都互相親善着、扶持着;這裡也有矛盾,但那決不是善與惡的衝突;小說結局是悲劇性的,但也絕非是姦邪之
徒所致。邊城的人性美固然成為人們歌頌的對象,這座遠離喧囂塵世的小城賦予了它的子民人性美,但在這美好的背後,是這座小城封閉落後的凄涼,是多少年歷史積澱下來的陰影,是整個古老的民族
性格的缺陷。翠翠、爺爺、順順一家,他們都沒有錯,錯的是這個美麗的小城,這個平靜的小城,這段自由的、朦朧的愛情既然發生在這座小城,無論是在誰身上,那麼它註定是殘破的,註定只剩下遙
遙無期的等待!只有改變小城,才能改變故事的結局。
相關範文
- ·暮光之城電影影評
- ·法律電影觀后感:“中國法庭”觀后感
- ·城南舊事電影觀后感
- ·支教電影觀后感
-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
- ·辛亥革命電影觀后感
- ·勵志電影觀后感
-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範文
- ·英文電影觀后感
- ·暑期電影觀后感作文
- ·《北愛》電影觀后感——四種愛情一段人
-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
- ·十二公民電影觀后感
- ·百團大戰電影觀后感800字
- ·雷鋒電影觀后感600字
- ·抗戰電影觀后感500字
- ·南京大屠殺電影觀后感
- ·法律電影觀后感
- ·楊善洲電影觀后感4篇
- ·百團大戰電影觀后感550字
- ·愛國電影觀后感500字
- ·美麗人生電影觀后感
- ·小英雄雨來電影觀后感
- ·電影觀后感400字
- ·愛國電影觀后感400字
- ·焦裕祿電影觀后感800字
- ·華爾街電影觀后感
- ·心靈捕手電影觀后感---不如去闖
- ·簡愛電影觀后感
- ·圓明園電影觀后感
- ·戰狼電影觀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