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如夢令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篇一:如夢令教學反思
議:“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歌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其次認真思考了如何體現“減負增效”的課堂模式,並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李清照的《如夢令》時,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朗讀全詞,讀出節奏。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等方式,以及朗讀的指導,使學生能讀出詞的節奏。
二、結合註解理解內容
古詩詞的教學,最忌逐句串講。由於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於理解,再加上學生課前已經預習過,因此,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首先讓學生在註釋的幫助下,小組合作學習,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請學生說說整首詞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詞的內容,而作者卻只用33個字就把一次郊遊的經歷寫清楚了,感悟古詩詞語言的凝練、含蓄。
三、展開想象體悟意境
別林斯基說過:“在詩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造過程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完成。”形象意境,領會詩情,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古詩詞有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李清照的《如夢令》向我們展現了“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一幅幅流動的畫。教學中,在學生熟讀詩文的基礎上,在古曲的縈繞中,讓學生展開想象,用耳聽、用嘴吟、用腦想、用心靈感受,不知不覺把自己帶入了特定的詞境中。此時學生眼前的畫面不單是視覺的畫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緒,學生的腦海中增加了許多詩詞中並未提到的物象,如“一條清澈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後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餘暉當中。李清照時而倚亭而立,與朋友們把酒言歡;時而仰望着天,欣賞落日餘暉;時而眺望河面,哼着小曲;……使我們想起這樣的詩句來‘一道殘陽撲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樣的情景,多麼富有詩情畫意呀!這一切則能不讓學生沉醉?又怎能不讓李清照沉醉呢?這時,教者趁熱打鐵讓學生用筆描述下腦海中浮現的畫面,並美美地讀一讀。讓語文能力的訓練扎紮實實地落實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
四、把握重點品味語言
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品讀,發現哪個詞最能概括表達詞的意境,並聯繫詞的內容說出自己的體會。要求學生不僅要感悟哪個詞用得好,還要說明為什麼好,具體表現在哪裡。學生列舉了“醉”、“誤”、“深”、“驚”等詞語,我並沒有否定哪個詞不妥,而是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個性化解讀。我肯定了大家說的都有道理,告訴學生李清照留下來的詞並不多,但是首首精,字字妙,這首《如夢令》裡邊的33個字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地品味。
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基礎上,我再結合自身對文本解讀,引導緊扣詞眼,欣賞 “醉”字,分析詞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並感悟“醉”字和整首詞意的關聯,以及作者為何對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進而體會語言運用的精鍊、巧妙,進一步感悟詞的意境、情感。像這樣憑藉情境,讓學生咀嚼詩句、品味詩句的語言的豐富內涵和情味,學生就有了很具體的感受調適。此時鼓勵學生把這首詞背下來,於永正曾這樣說過: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好的古詩文,好的現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記就不是學語文。
在這節課上,學生不僅能輕鬆愉快地學好這首詞,而且能通過朗讀、練寫、背誦等形式扎紮實實學語文,每一位學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二:如夢令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有這樣的論述:“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學生初學宋詞,首先是有趣易懂。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於理解;詞的畫面豐富多彩,有靜有動,學生易於想象;詞的語言精鍊優雅,學生易於鑒賞。因此,讀通、讀懂、讀美就成為我整堂課的教學主線。課堂上,我與學生一起靜心品讀,推敲語言,想象畫面,力求使文字鮮活起來,畫面豐富起來,力求使學生的情感與詞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彼此溝通、融合,最終達到美的熏陶和修養的提升。
古人有“一首詩詞一幅畫”的說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賞析經典詩詞的訣竅,也是教學經典詩詞的妙法。學習整首詞時,我將引導學生想象“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三個畫面,並運用自己的語言生動描述畫面,體會感悟意境作為學習的重點。學生或聯繫生活運用語言描述“溪亭日暮”之美景,或聯繫以往的古詩詞積累想像描述“藕花深處”的畫面,或通過想象“爭渡爭渡”,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深深感受到這首詞所表達的那種如詩如畫的美——美景,美酒,美麗的意外,美麗的生活。當學生想像了這三幅畫面之後,我又引導學生將這三幅畫面統統歸結於一個“醉”字,由那個“醉”字使學生體會到詞人不僅僅為“美酒”而醉,更為眼前的“美景”而醉,為自己與同行朋友之間的“美情”而醉。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情趣自然得到了提高。
一篇帶多篇,幾乎是教古詩詞作為拓展延伸的共同做法。有的是同一主題,不同詩人的對比;有的是同一詩人,不同風格的對比;有的是同一詞牌,不同作者的對比。經過細緻考慮,我選擇同一詞人(李清照)、同一詞牌(如夢令)的組合,通過運用比較教學法,使學生對詞人、詞牌加深了解。而對於兩次“醉”所包含的情感體會,則讓學生更深的走近李清照,了解她的詞風。
篇三:如夢令教學反思
《如夢令》這首詞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敘她一次泛舟流連忘返,酒醉後幾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學本課是,我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作為文言文,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難點之最,因此在教學設計是個人認為本堂課的“煽情”或者“鋪墊”應該做好。老師讓學生回憶並背誦學過的古詩詞;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詞句把課文讀活讀美、提醒學生體會33個字包含了無比豐富的內涵,直到最後跟着音樂吟唱本詞。並且教師通過範例來吟誦這首詞,使學生的興趣馬上濃厚。所有這些,都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如夢令》的樂趣,從而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語文的熱愛。
2、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本課不僅採用了讓學生課前自學的方式理解每句詞的意思,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三幅畫面,幫助學生把握整首詞的基本內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課堂細節幫助學生理解詞句意思。例如,當學生把“興盡晚回舟”中的“興”讀成第一聲時,我就馬上給予糾正,讀准了“興”的聲調是第四聲,學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語文教師帶着學生一起欣賞文學作品時,要帶着學生進入到文字深處,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我在引導學生找到本詞所描繪的三幅畫面之後,想法設法將學生引入到三幅畫所展示的意境之中。當學生想像了這三幅畫面之後,再巧妙地把這三幅畫面統統歸結於一個“醉”字,引導學生把這三幅畫聯繫在一起,由那個“醉”字使學生體會到詞人不僅僅為“美酒”而醉,更為眼前的“美景”而醉,為自己與同行朋友之間的“美情”而醉。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情趣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學生對三幅畫面的意境的感悟很深刻,如果在課堂上能設計一段對此的寫話訓練,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