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學習心得 > 十六屆六中全會讀後感

十六屆六中全會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學習心得  編輯:pp958

十六屆六中全會讀後感 標籤:三中全會 五中全會 春晚觀后感

  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六中全會,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作出了《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構建和諧社會,因其得民心、順民意、合國情,是黨求,會給中國百姓帶來實惠和福音,受到了全黨上下和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由於《決定》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且改革發展處在關鍵時期由中央全會作出的。因此,被理論界稱之為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同樣,也開闢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境界。

  我認為,正確理解這種新境界,對於準確把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係,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這種新境界,新就新在構建和諧社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定了新目標、明確了新方向、提供了新理念、開拓了新思路、強化了新舉措、創新了新理論。

  其一,這種新境界,新就新在構建和諧社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定了新目標。這些新手目標包括:完善民主法制,切實尊重保障人民權益;致力“共同富裕”,家庭財產普遍增加 ;保障民生之本,構建社會“安全網”;強化公共服務,提高百姓生活質量;增強全民素質,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激發社會活力,打造創新型國家;維護社會穩定,提高社會管理水平 ;實現天藍水清,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其二,這種新境界,新就新在構建和諧社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明確了新方向。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們得出的一條基本經驗。2003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萬億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這一新的歷史性成就,是全黨全國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豐碩成果。但是,不同的發展階段面臨不同的發展課題。隨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日益凸顯:正如理論界普遍共認的那樣,目前,我國既面臨著“黃金髮展期”,又面臨著“矛盾凸顯期”。國際經驗表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之後,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關鍵階段,既有因為舉措得當而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也有因為應對不當而陷入發展陷阱的失敗教訓。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保持穩定的任務更為艱巨,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可能更複雜、更突出。在這種社會發展背景下,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致力於破解和諧社會系列難題,化解社會矛盾,強調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謀求文明、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必將促進全面小康社沿着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

  其三,這種新境界,新就新在構建和諧社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新理念。“和諧社會”理念,發端於2002年十六大報告中的“社會更加和諧”等間接表述,在2004年四中全會關於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被首次完整提出,目前,“和諧”理念已滲透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在六中全會上,和諧社會是一個主要議題,社會問題作為主要議題提交中國執政黨中央全會專門討論,這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尚屬首次。在和諧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經濟社會正發生着一系列變化。表現在,告別“GDP崇拜”:單純的經濟增速並非真正發展 ;遏制工業消耗信馬由韁:節能、環保成調控“閥門” ;“拐點”效應日趨明顯:新農村建設注重“實惠”;就業是民生之本:社會網絡全力鋪就;關注幸福指數、提升生活質量,“幸福”與“和諧”更加量化。因此,被理論屆譽為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

  其四,這種新境界,新就新在構建和諧社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拓了新思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從三中全會到六中全會議題的變化,在記錄下中國新時期重要發展節點的同時,也折射出中國共產黨治國思路之變。2004年四中全會上,中國共產黨首次把增強執政能力作為主要議題,提出中國共產黨全黨必須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執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更加自覺地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始終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媒體評論認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的“親民”和“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贏得了來自海內外廣泛稱頌。2005年五中全會按照十六大對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在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同時,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升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 “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無論是總量還是質量的變化,都將對世界經濟產生新的、震撼性的影響。這次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確定的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階段性目標和主要任務,勾畫出了和諧社會走向,是貫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隨着這一課題的不斷深入和破解,必將促進全面小康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其五,這種新境界,新就新在構建和諧社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強化了新舉措。這些舉措包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堅持“六個原則:”即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完善“六個制度”即: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體制機制、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製度、社會保障制度;做好“九項工作”即: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強醫療衛生服務,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環境治理保護。這些新舉措,對於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推動全面小康社會發展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其六,這種新境界,新就新在構建和諧社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新了新理論。發展的理論指導着發展的實踐,發展的實踐又豐富着發展的理論,從理論意義上說,這種新境界,新就新在中央全會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的新成果。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將“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並列提出,表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戰略任務和奮鬥目標。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新的概括,是我們黨的理論創新的又一個重大成果。全會關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表述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認識,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深化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深化了對黨的執政理念、治國理念和治理社會理念的認識,豐富發展了黨的執政理論。特別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切實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長期的歷史任務和重大現實課題抓緊抓好,並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部署,表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從認識和理論層面推進到實踐層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由此全面展開。

  總之,中國共產黨六中全會無論從實踐意義、還是從理論意義上所開闢的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境界,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重大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理念的重要升華,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的重要升華,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認識,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新起點,在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歷史上,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里程碑意義。

您正在瀏覽: 十六屆六中全會讀後感
網友評論
十六屆六中全會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