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面

手機:M版  分類:生活隨筆  編輯:得得9

  今天的午餐是吃面。

  單位的附近新開了一家麵館,叫“東吳麵館”。幾天來上下班從其門前路過,早想嘗嘗這家面如何,還未付諸實施,恰巧今天中午剛看了一篇文字《澆頭面記》,讓我急切地想知道,這家麵館是否名實相符。

  下了班幾分鐘就到了麵館門前。紅色木格裝飾門臉,門楣上書“東吳麵館”四字,右下角有“太和分店”字樣,表明這是家連鎖經營的生意。進門即是收銀台,往裡右首是往外盛面、送面的窗口,正中是廳堂是餐廳,左首是兩三間透亮的雅間。廳堂里擺放若干方桌,長凳,食客圍坐,埋頭吃面。讓我吃驚的是,時間這麼早,我還以為應該是第一第二位先到者,沒想到食客盈門,屋裡幾乎沒有空位了,收銀台也排了長隊,等待叫號付款訂單。

  來之前就想知道這麵館是否正宗,也想顯擺一下剛剛學到的“學問”,果然在收銀台的下方的提示欄和上方的飯食種類列表中看到了我剛學到的“知識”,那裡分列了多種面的名稱和價格,其中就有“現炒澆頭面”系列,提示欄里寫了口味選擇的名稱,收銀員旁邊是一素衣女子,不是老闆也是經理,衣着雖不是江南打扮,話語間倒透露出吳儂軟語的味道。我心裡想,正宗。

  我報出想要的面:“大排雞蛋面一份,重青,硬,多,過橋。”收銀員無語在機上輸入。見她這麼熟練,我隨即又問:“有紅鴛鴦嗎?”收銀員一臉茫然。“就是紅二鮮。”我又說。收銀員和素衣女子都搖頭,說,不懂。我笑了,不再言語。

  取了小單和號牌,我找了個空位坐下等面。看着人頭攢動,服務員忙碌的身影,我決意不急,要耐心等待,只有耐心等待才符合江南麵館的特徵。多年前,我到蘇州辦事,不論是在蘇州城裡還是在吳縣(現在是吳縣市)陽澄湖邊兒上那個小鎮,都吃過地道的東吳面。在蘇州火車站附近,我一連幾天在那裡吃面,從沒見過這麼多的人,即使中午吃飯的正點,店裡也只三五人,食客也好,店主人也好,都是一臉從容,不急不躁的;叫面,端面,送客,都是輕聲問答。面是老湯煮就的,上蓋着預製好的或雪菜,或大排,或雞蛋,等等。而上述的“澆頭面”則是現炒的或葷或素的各色菜品,搭配煮好的面。東吳面的講究很多,以我報出的單子為例吧:“重青”,是要撒蔥葉的,不撒蔥葉叫“免青”;“過橋”,是面和配菜分盤裝盛;“硬”、“多”就很直白了,就是面要煮得硬一些,盛的多一些;“紅二鮮”跟“紅鴛鴦”是一回事,是魚肉雙澆頭,很顯然是一份面配兩份魚;而要是雞肉雙澆頭,則稱“白二鮮”。如此等等,還有很多說道。

  我等了不到10分鐘,面和菜上來了,果然是我要的那種:一份湯麵,碗面上撒了青色的蔥葉兒,翠綠鮮香;一份煎雞蛋和一份大排,均另盤裝盛。面和菜的味道標準的江南特色,不太咸,不太辣,綿軟爽口,一如江南的雨巷、紙傘、小橋、流水般,讓人回味無窮。

您正在瀏覽: 吃面
網友評論
吃面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