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優秀隨筆 > 結構合理  主旨突出

結構合理  主旨突出

手機:M版  分類:優秀隨筆  編輯:pp958

  結構合理

  主旨突出

  ——武建國散文《追尋河流》探微

  2012年初,我在察右前旗人大常委會主編的紀念文集《回眸》草原文苑一輯中讀到了武建國的散文《追尋河流》,深感這是篇好文章,好就好在結構安排合理,主題鮮明,意蘊豐厚。

  渲染色彩的開頭。文章以作者的一次旅遊為由頭,壯寫了錫林郭勒伊林河水的清湛見底、河畔的旖旎風光,壯寫了烏雅蘇台峽谷風景美如畫,遊人在河中自由玩耍的場景。起始一番“壯行色”,渲染了氣氛,調節了情調,世界的多姿多彩,祖國山川的無限美好,盡在眼前,盡收於胸,如此美景,怎能不令人陶醉、神迷?由此,讀者的胃口大開,一種急切的想讀下去的興趣油然而生。

  承上啟下的過渡。文章最忌平鋪直敘,峰迴路轉才能引人入勝。行文一如開車,剛步入正規道,作者突然來了個急剎車,弄得人心惶惶,不僅想紛紛發問,什麼情況?原來,作者趁讀者遊興未減之時,轉移景物,變換鏡頭,這既是承上說外界河流又是啟下說內在河流,雖同是河流,但承的自然,啟的新穎,承的“山重水複”,啟的“柳暗花明”,一乘一啟中,好比一石兩鳥,凸顯了作者的醉翁之意。意在哪裡?作者埋下了“誘發因素”。( : )

  巧妙組接的鋪墊。接上文,作者用相當長的篇幅抒寫了兒時因有河可玩、有河可樂的一個個美好回憶。很明顯,此乃作者為有河可尋找的例證,為“有河就好”找的託辭。理論上講,此處所寫的河流是背景、是鋪墊,看似此物非彼物,實際上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目的在於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它言外之意告訴我們,過去的河流也好,現在的河流也罷,人與人的環境是一種固有的平等關係。能保持這層關係最好,如果破壞了呢?“誘發因素”暗中變成了一個“跳板”,把讀者引向更深層的世界里去,讓你去破譯,去求解。

  闡釋事理的段落。在回憶了兒時的河流后,其餘幾段直至倒數第二段,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的同時,也闡釋着生活的哲理。三十年過去了,家鄉的河乾枯了,於是我們去遠方追尋。然而人類無休止的破壞環境、污染環境,某一天一旦遠方的河消失了,我們是否到長江、黃河追尋?是否跨出國門追尋?一連竄的追問,值得深思。有河可尋與無河可尋形成的強烈反差深深地敲打着讀者的心靈。惋惜、擔心、后怕……至此,讀者的消費與接受和作者的生產與傳播形成了一個鏈條,他愛作者所愛,憎作者所憎,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和文化認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呼應深化的結尾。表面看文章結尾似與主題不符,其實作者故縱慾擒,不僅回答了第十自然段的提問,而且深化了主題,前後呼應,有放有收,有問有答,渾然天成。作者的良心,作者關注人類的生存狀況的用意躍然紙上而又力透紙背,應該說結尾使得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意蘊更加豐厚,具有更加感人的魅力。

  概而言之,《追尋河流》是一篇有關河殤的激情文章,它意在喚醒人類的生態良知,警示人們資源有限,自然有價,環境容量也有限。破壞了人與環境的平等關係,最終將導致主體發展失衡。因此,我們不僅要解決如何更快發展的問題,更要解決發展為誰、為誰發展、應當如何發展等價值層面的問題。在此意義上,《追尋河流》可謂當代的《國殤》。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我的本行就是想到什麼說什麼。”作為文人,武建國敢於直面現實,敢於以筆代槍,指出造成河流乾枯的直接原因,直擊人類無度開發、無視生態失衡的劣根性,與其說是一種膽量,不如說是一種高見,與其說有一顆憐憫之心,不如說有一顆仁義之心,抑或幾者兼有。文人者,當如武建國君。

  有優點就有缺點。該文不足之處在於,有理無據。作者能闡述有河的好處和無河的壞處,卻未能為無河的壞處找到確鑿的數據加以補充和證實。比如從全國、全球的角度說說目前有多少條河流正在乾枯和污染等,以便讀者頭腦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概念,明白“河流危機”已到了何等程度。當然,些微的缺點並不能破壞整體的美觀。無論怎麼說,作者能從一次旅遊中得到“追尋河流”的感悟,確屬不易。面對全球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人類不得不反思自身的行為方式,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拭目以待!

您正在瀏覽: 結構合理  主旨突出
網友評論
結構合理  主旨突出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