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雜文 > 我自己眼中的風俗禮記

我自己眼中的風俗禮記

手機:M版  分類:雜文  編輯:小景

我自己眼中的風俗禮記 標籤:雨中的樹 做最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

  我自己眼中的風俗禮記在外求學幾年,與許些人有聊過關於一些風俗習慣的話題,感覺中華大地,文化迥異,而風俗更是豐富多彩,各有特色,故特記此序列,來共交流。

  (一)出殯記

  首先需說明的是,我成長的地方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忻城縣,一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多,因此保留了很多自己原滋特色的風俗流傳。以壯族居民居多。

  在我們那邊,人逝世之後,確切地說是在病危之時,人們往往會將其用以木板擔著放於地上,俗稱“下低床”,爾後,妻子兒女圍在其身旁,叫其可安心離去,不必挂念太多,還有就是勿忘了自己的兒女,在九泉之下要保佑他們平平安安。臨逝者聽了之後,也就無他念想,可安心走了。之後兒女給其潔身凈體,換上一黑色逝服,請來道師作道一日,方可進棺棲身。然而,此時並未到出棺之時,還需道師連續作道兩日,期間兒女吊念,親戚憐訪,后以以黑布引棺,兒女當頭牽引,四人抬棺,一牛頭開路,親戚朋友隨後而行,一路鞭炮鳴放,哭聲泣連,此方為出殯。至墓地,將棺木置入墓坑,兒女人手撒上一些塵土,而後他人代行,是才入土為安。

  而此入土並非逝者余后長居之所。短則三年,慢則四年,還需再開館入壇。此期間,分年過節,還需兒女前來祭奠。於開館前日,全家需素食一日,再請道師來家作道一夜,還需去墓前祭拜,告切逝者,明日將為其開館凈首,重心入壇,好為其喬遷移居,切記將一切困擾放下,好讓子女安心。次日,子女親戚身着深色素衣,來墓前搭好棚蓋,看利時已到,便動土開館。當然,此時可見的也只是累累白骨而已了,只能慷慨人生雖無常,卻也只是生老病死不可迥異了。便用備好的絲布(因現今難覓,可用砂紙替代)從腳骨依序至上,細心擦拭乾凈,放入骨罈當中,脊椎用紅繩栓連,以保逝者即使走後,也依舊腰桿挺立。而又因骨罈乃為橢圓形狀,有一普通水桶般大,屍骨於內仍為站立狀,由此不得不感嘆生者對於逝者的尊重。一切就緒,子女將壇抱於懷中,隨道師而行,朝先前置好的風水寶地行進(此風水寶地師請風水先生依據逝者生辰八字為準,據書記所找的)。一路不可東張西望,尤為切忌的是萬萬不可回頭,以免讓逝者因念戀故居而不想遷移。至寶地之後,於事先先好之處,挖一坑地,剛好可容骨罈。道師先作道半響,爾後,懷抱骨罈者口含一硬幣,向東西南北四向依序鞠躬三次,后可將骨罈置入坑中,撒上大米、黃豆若干,蓋上石板,上土推埋,就成了我們現今普遍看到的墳頭了。此後若干年,生者盼其保佑家裡風調雨順,兒女在外平平安安,家畜興旺,便可長置於此地了。

  隨逝者已去,可由中我們依舊可以看見,生者對於逝者所展現出來的尊重與思念。於病危時我們敦導其放心,呆其已逝,細心為其凈體入棺,掩土為安,逢年過節來為其祭拜,至三、四載,因害其久居不適,悉心為其覓一風水寶地,讓其可長居久安。爾後,每年至三月清明,子女親戚都可前來祭拜。我們為何對於逝者依舊如此盡心儘力,因為我們知道,逝者已往,精神依舊,我們可以在夢中,在思念中,在回憶中,與他們永在。

您正在瀏覽: 我自己眼中的風俗禮記
網友評論
我自己眼中的風俗禮記 暫無評論